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物馆典藏的主题与博物馆服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 07:0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物馆典藏的主题与博物馆服务        一、博物馆典藏的主题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在经济、文化和资讯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地球村的概念愈显突出。在文化领域,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则是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各博物馆的特质变得越来越明晰。行业性博物馆队伍的不断强大使这一趋势更加明确。如何既适应世界新的发展现实,又保持博物馆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确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博物馆典藏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方向,甚至是区别甲博物馆和乙博物馆的分界(图一)。
        (一)博物馆典藏的主题与决策
         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可能全面地记录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而只能侧重记录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信息。因此,博物馆典藏的主题各有不同。例如美国乡村音乐名人堂博物馆,是以一个美国独有的音乐形态——“乡村音乐”为主题,永久地搜集、典藏和陈列的一个机构。还有法国奥塞美术馆这座世界著名博物馆,以19 世纪废弃的火车站作馆址,典藏主题以19 世纪各种艺术形式为主,特色都非常鲜明( 图二、图三)。新建的博物馆完全有条件策划一个长期的、全面的典藏规划,来确定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做出决策进行实施。但对于早已存在和发展中的博物馆来讲,由于其历史形成的原因,则可能进行再次的对博物馆典藏主题的重新评估、定位和决策。这是由新的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情势所决定的。
       (二)针对性、系统性和持久性的搜集工作
        要使一个博物馆发展的方向明确、主题鲜明,重要的是博物馆典藏主题的明确和鲜明,这就要求博物馆的搜集工作做到重点更为集中、清晰和专业。针对性、系统性和持久性的搜集工作是博物馆向自身目标迈进的前提和保证。如广东中山博物馆通过长期的文物搜集工作,近年开放了一个以半导体为典藏主题的陈列。而美国犹太浩劫纪念馆在加强针对性、系统性和持久性的搜集工作的同时,完整地展示了一个维持了900年犹太传统小镇的居民,两天内惨遭纳粹屠杀殆尽的全部资料(图四、图五)。
        二、博物馆服务
        博物馆服务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博物馆所提供的服务除包含实体的设备和设施外,服务人员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及协助公众解决问题的态度亦是服务之一环,因此博物馆所提供的服务包含有形的实体设备和工作人员提供无形的服务态度。
        博物馆对公众提供的服务有一个范围和层面的区分,就其典藏的主题而言,做好常态性的博物馆陈列(以典藏的主题展品所做的基本陈列)就是对公众最好的回报。因为常态性的博物馆陈列最能体现一个博物馆的特色,体现一个博物馆的特质和差异性(即提供一个博物馆区别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服务)。因此,从服务的角度讲,常态性的博物馆陈列就是该博物馆所提供的核心服务之处。博物馆对公众提供的服务,无论是初始时期还是现代,都是以提供陈列展示为最主要内容的服务。其他服务都由此衍生而来。
        三、多元的陈列展览方式
        博物馆对公众提供的服务,除常态性的博物馆陈列外,还有非常态性陈列和交流性陈列,多元的陈列展览方式是博物馆更好服务于公众的体现。
        1.常态性陈列:以典藏的主题展品所做的基本陈列,是最能体现一个博物馆特质的地方。
        2.非常态性陈列:以典藏的非主题展品所做的博物馆陈列,它能补充和丰富博物馆所提供的展示服务。
        3.交流性陈列:博物馆为扩大服务范围而引进的陈列展览,它同样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服务好公众。
        从以上情况看,做好博物馆的常态性陈列是做好一个博物馆服务的基础。而多元的陈展方式,是丰富和拓展博物馆服务的一个有效手段。至于博物馆服务人员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及协助公众解决问题的态度的好坏,则会直接影响整个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乃至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有: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现代的博物馆功能已渐渐由此转为更加重视休闲和娱乐的功能。因此, 博物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服务品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博物馆主要功能的落脚点最终在于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明确博物馆典藏的主题,可使博物馆在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准确地进入符合博物馆自身发展规律的轨道,从而使博物馆以更加鲜明、更富特色的形象吸引公众,服务公众。
    来源:艺术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29 , Processed in 0.0876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