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文教学新体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 09:2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教学新体验[zt]
前言
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语改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改进作文教学是值得研究的。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一切理念的创新都是来源于实践的,新体验是说在作文教学中独特的感受。希望大家借助这个专题谈谈你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和好的做法,点点滴滴的经验也是可贵的,让我们来共同商讨吧!

             体验之一
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过去的作文教学实在是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多少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能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作文我们也可以理解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艺术来源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试想哪个作家写文章不搀杂自己的想象,为什么小学生就不可以想象呢?过去在写景状物题材的作文时,一般不限制学生的想象的(确切的说是一种修辞的运用,如“那朵盛开的花多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小姑娘”),不过在写人记事的题材的作文时,教师就强调了一定说真话写真事,当然孩子是纯真的应培养他们纯真的心灵,可是,学生没说真话写真事就伤害他们美好的心灵了吗?关键要看他们的所写是不是表达的是一种真情,借助想象中的事表达真情有什么不好。在实践的教学中能让学生写出一篇好作文很难,一般学生从选材上不是问题,难就难在把内容写具体,其原因一是学生积累沉淀少,二是对选材所经历的事回想起来印象模糊。有经验的学生就把所写的事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再创造(也就是加上了想象),这样教师和同学就认可是一篇好作文。我曾经和一位教师交谈过,怎样才能指导好学生作文呢?他说就是让学生“瞎编”(他说的“瞎编”可能就是让学生想象)。我不赞成瞎编,但编并无道理。我想“编”应是有根据的,有生活的,它应该是生活的再创造。
●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应是合情合理的,表达内心真情的。
●想象是学生变向思维的暴露。
●作文中的想象和想象作文还不是一回事。



体验之二
作文走向生活
生活既是作文,作文既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总是表达不好,其原因之一学生在生活中不会积累和沉淀。另外教师急于成功,“逼”学生盲目的选材、表达,由于学生缺乏心理准备和背景氛围,所以导致学生作文表达空洞,感受不深。
我的想法是作文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这就有一个课前准备的问题(当然不都是这样,因材而异),比如写活动场面的,可事先让学生参观、游览、参与、实践,这样就有了鲜活的素材,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因为这是学生临近的体验,印象深。

●带着问题走向生活,由生活走向作文

体验之三
内容相对集中一点
我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写同一题材内容的作文时,表现出来的兴趣比较高,因为他们有相同的体验,只不过表达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在讨论、评议的时候,有说不完的话,提不完的问题。由于内容集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交流就变得丰富了。当然可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但不要紧,作文是一个训练的过程,不是要我们每篇作文都这样做,有了这样的训练基础,再开放学生的选材也为时不晚。
●同一问题的发散是训练作文好方法

               体验之四
玩中学写
  
学生活泼好动,玩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作文。我听过北京光明小学武琼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她开始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把学生分组,让每组的每名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字,每组要把字连成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在连话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各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议,教师时机点拨,渗透观点,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领悟的了做人的原则,感悟了人生,这样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情文并茂的好作品。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经常这样做,比如说带学生放风筝、做树叶粘贴画、抓蚂蚁、抓蚂蚱、吹气球等,学生在玩中得到了乐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所以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老师的指导就变得轻松了。
●玩是快乐的,让玩走进作文课堂
体验之六
仿写不可排斥
大多数教师反对仿写,而我不那么认为,仿写虽不利于学生创造,但从训练角度来说对学生有益,不能不承认学生是喜欢仿写的。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有的学生不会作文,让他仿写几篇有什么不好?仿写也是收获,仿多了自然也悟出一些道理来,不要一棒子把学生打死嘛!
有这样的俗语: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
●由仿写到领悟再到创造是一种训练过程

体验之七
给学生拐棍
由于学生积累少,阅历浅,所以学生写作文时总是用不好词句,于是我就想在学生作文前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呢?(当然,有条件的,作文题材和内容要集中)结果我发现效果不错,例如,写《放风筝》提供的词语有:春光明媚   春风习习   阳光送暖   无比快乐   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各式各样   展翅高飞   越飘越远  相互追逐  上下翻飞  悄悄私语   欢呼跳跃  ……句子:1、那只“大蜻蜓”越飞越高好像和白云去做伴。2、哎呀!不好了,我的蝴蝶姐姐栽了一个大跟斗,要掉下来了。……
从学生的作品上看,有雷同之处,但也发现有那么多自己的感受和创造,难道不是成功之笔吗?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扶一扶,再让他们跳一跳,这样才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给学生作文“食粮”,学生会做的更好
●由扶到放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体验之八
作文一定要序列化吗?
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过程看: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由模糊到具体,所以训练作文应该有序列,比如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一过程,有的地区还做了序列作文实验研究,取得很多成效,但我认为有序列不能拘于序列,为什么这样说呢,语文这东西很模糊,很难说清楚。比如说由一句话到几句话,再到一段话序列训练过程,我发现有的学生不是这样发展的,虽然是低年级,他也能一下子说一大段话,也能写出小说明文、小论文之类的作文来。这说明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那为什么压制学生的发展呢?所以我觉得作文应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使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再次得到飞跃,保底不封顶的做法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有序列而不拘于序列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体验之九
课前2分钟   作文更轻松
我发现有一位教师,在上语文课前利用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见闻、编故事、朗诵诗歌、背格言警句等。由于长时间的坚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相当快。从学生作品看,作文内容多与演讲的内容有关,如引用的格言、警句、诗句等,作文形式也不拘一格,这说明作文不只是作文课的事,工夫在平时,有积淀才有作文。
●平时的积累与沉淀是作文的成功之路

体验之十
作文要求学生定
指导学生作文无非就是让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以前我总是先提出作文要求,再具体的一步一步指导。后来我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自己定作文要求,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如文题《下象棋》,我让学生讨论写什么怎么写,学生提出:1、要写清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和谁下象棋?2、我下象棋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3、还要观察对方是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说什么话了?4、观众是怎么反映的?5、下棋的结果怎么样?6、下象棋有那些启发?吸取什么教训?……学生能提出了这么多关键的问题,还用老师去讲吗?

●把问题留给学生能极大的调动作文的积极性

体验之十一
由说到写还是由写到说?
一般我们训练学生作文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议一议,强调在合作互动中学作文。可是我发现有的学生总是说不好(可能平时这样的训练少),这与学生思维心理有关,有的学生说不出来但他能写出来。于是,我就让不会说的学生先写一写,然后再读一读,大家帮助评一评。这样就排除了他的心理障碍,使他快乐轻松地学作文。
●说写结合灵活运用,因人而宜学作文


体验之十二
评议作文重在议
由讲评作文走向评议作文,我想老师都转变为了这样的观念。但在评议这个环节上,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好的,大多数老师非常重视指导,而评议作文轻描谈写,其实评议是作文最重要的环节。评议是集集体的智慧,相互交流与沟通,既拓展了思路又提升了情感。
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可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往往不会修改,评议却解决了这个难题。我指导学生作文是每文必评,评议作文时我是把“议”放在重点上,为什么呢?“评”主要侧重“写得怎么样”。“议”主要侧重“为什么这样写”。“议”能激起学生的质疑、讨论、争议,从而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态度。
评议的组织形式很重要,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差异。一般我的做法是:先选出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评议,让学生基本搞清评议什么、怎么评议。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是精心设计的,好差搭配,让素质最好的学生做主持)相互评议。最后让各小组把修改最好的作品在全班再读一读。这还不算完事,还要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作品再重新抄写一遍。当然很麻烦,有时完不成任务。

●评议是学生作文成功的阶梯

体验之十三
                 开放作文题目
以前指导学生作文,多是老师命题学生做,这种化整为一的做法,便于老师指导,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个性的展示。因为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不一样,理解的角度也不一样。学生作文反映的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价值观念,题目能集中的体现这一思想,所以作文题目学生自己命题较好。可以说起初学生自己是不会命题的,但经过训练和启发,学生会做的更好。让学生自拟题目不反对命题作文,而是尽量少用。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多自拟题少命题”,这是指导作文观念的转变。
让学生自拟文题是有条件的,应该给学生命题的范围和正确的导向。丰富多彩的作文题目,学生更有兴趣。
●开放作文题目是对学生个性的彰扬
屈小青 )

体验之十四
让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感到作文难,原因之一是作文形式局限思维,比如以前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总是强调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度、怎么分段等,这“美化”了的作文形式,老师满意学生未必喜欢。学生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表达形式应该是无拘无束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语言是口语化的)。有人可能担心,若这样会造成内容不具体、条理不清楚,语句不连贯,与作文的要求不符。我认为是不要紧的,作文首先要解决学生敢说敢写、爱说爱写的问题,然后逐渐让学生感悟如何表达,经过一段的训练就自然明理了。
例如我指导学生写《春天》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说说春天有哪些变化?发现了什么?然后,我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想象,你对春天会说些什么?春天会对人们说些什么?你对春天的事物(花草鸟鱼等)说些什么?春天的事物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背一背写春天的诗歌、古诗,还可以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还可以编春天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我的指导“五花八门”。学生写作文时以春天为主题,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从结果上看,学生的作品“异彩纷呈”多数不是连贯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文字量很多,渗透出许多天真的情感,表现出许多“精妙”的语句,可以说他们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了。我想这就是作文。(不妨你也试试)
●自由表达开放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乐写敢写。
                      体验之十五
把发现留给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留心观察就得让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参与实践。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能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例如写一种花,我把一盆月季花搬进了教室,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我发现月季花的茎是浅绿色的,上面还有条纹。
我发现茎的上面有小刺,红红的尖尖的,摸一摸很扎手。
它的茎由下到上看是由粗到细的,粗的有小拇指那样。
它的茎还分出许多枝杈,像鹿角那样好看。
我发现月季花的叶子多的数不清,有大有小,有深绿色的,有浅绿色的,还有稍微发黄的。
每个枝上的叶子都是五片,显得很团结,好像召集在一起开会,说悄悄话。
我发现有一片叶子藏在里面了,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捉迷藏呢?
……
学生的发现和想象力,就在这观察实践的活动中得以展示,他们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还担心学生写不出好作品来吗?所以我说应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在观察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好多题材的作文我都这样做,如逛商场、参观动物园、游泳、滑旱冰。(我还有这样感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毕竟要花费好多时间,还涉及到组织和安全问题)
●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能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

体验之十六
不写评语给小花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某一学校的一名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这方面做了这样的尝试,那就是不写评语,而是印小花。一朵的、两朵的、三朵的、最多的有十几朵。我问他为什么不写评语呀?评语对学生很重要啊。他说以前都是写评语的,以激励的话为主,可是小学生对老师的话并不感兴趣,而对小花却独有于衷,更加珍惜和喜欢。我又问他:那学生怎么知道哪写得好?哪还有问题呢?他说:问题已在评议作文的过程中解决了,现在拿出来的是他们的成果,对成果的评价就别罗嗦了,学生需要的是对他的肯定。我把他的全班的作文都拿来翻一翻,学生的作文写的都不错,每个学生的作文中的小花都在逐渐增多。这种评价方式的改进对我们是不是有启示呢?
●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作文兴趣

         体验之十七
学生作文可画画
我们说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作文首先从学生兴趣入手(兴趣就是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喜欢去做)。有一位老师把作文和画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学生的每一篇作文的后面都有一幅鲜活的画,所画的画都与作文的内容有关,如写妈妈,有的就画妈妈做家务;写秋天,有的就画一个大苹果;写动物的就画小动物。栩栩如生的图画让你感到不是作文而是艺术作品。我想学生的画也是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只不过把文字的转化成了直观的事物了。我们强调语文的整合与实践,那么既作文又画画为什么不可以呢?
●创新作文形式让学生感到作文更有趣味

体验之十八
把研究性学习带入作文
提起研究性学习大家都感兴趣,但把研究性学习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还是举步为艰,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经验。“研究性作文(我称)”是把学生真正回归主体,所谓研究就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提炼。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出来那么多有感性的作品来,那就是读书少、实践少、知识少、阅历少。写“研究性作文”就得要求学生广泛地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感性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丰富。例如我曾给学生出过这样的文题《我看家乡新变化》,这篇作文看似简单,写好不容易。多数孩子是以自己的视角来写的,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如公园、学校、街道。可有一部分学生不是这样,他们经过了调查(如问爸爸、老师)、阅读(家乡年鉴)、考察(如去工厂、机关),他们把收集来的信息分析、比较、整理,写出了富有深层次的作品来了,他们不仅写出有那些变化,还写出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及理想愿望等。
  “研究性作文”形式是多样的。如让学生把收集来的点滴的信息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吸纳,相互讨论,共同总结。
“研究性作文”题目要小而新鲜,内容贴近生活,取材要方便,也就是学生通过努力可触摸到。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否则事倍功半。

●研究性作文就是带着问题去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学会表达。

体验之十九
学生作文的两次飞跃
我们主张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应在特定的背景、主题、情境下,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挥、自主想象。再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交流、讨论等丰富素材、提升情感,从而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我把它称为作文的第一次飞跃。
接下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前是老师规定学生怎么写,这样学生把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一起来考虑,他们就显得有些困难了。我的做法是把两个问题分开来做,先不让学生考虑怎么写,而是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在写的时候就没有思维的障碍了,很“顺畅”地就能写完。不过问题也相应地呈现出来了,如条理不清、语句不通、结构零乱、意思不完整等。这样的作文从理论上说应是认可的,但从实际上考虑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还要让他们经历第二次飞跃。我把有代表性的作品拿出来,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感悟,怎么写才能表达清楚、语句通顺、用词恰当。通过学生讨论,怎么写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最终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我想,作文是反复训练反复体验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几个反复,学生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
●强调作文的两次飞跃,是为了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体验之二十
作文中的想象与虚构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虚构是无中生有,是把不存在的东西当成现实的事物来写。二者有必然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想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实的想象,就是把现实中的人、事、物用现实的手法,艺术地再创造出来。它受特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制约。这种想象是建立在事物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具有客观的因素。一种是非现实的想象,是借助生活的原型,冲破现实的约束,跨地点、时空、领域的再创造,具有主观因素。

无论是现实想象还是非现实想象,反映的都是一种人文精神,是对真善美的追究。想象与虚构不同,虚构首先是假的,心理想的和表达的不同一,追求的是表面的“华丽”和“完美”。那么小学生作文是不是就允许虚构呢?这个问题还要辨证的看,借助虚拟的人、事、物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启迪人的思想,我想还是允许的。但违背人的精神领域认可的虚构应该坚决的抵制,违背精神道德就是对人性的歪曲,我们主张作文和做人相结合,作文同时也承担着教育的功能,应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想象不能理解成是虚构,虚构不能代替想象

体验之二十一
                      变提纲统领式为问题引导式
列提纲是学生作文方法之一,这样做的好处是把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使作文结构严谨,内容有条理。例如《难忘的修车师傅》的写作提纲:
主要内容:冬季的一天,放学后,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回家,途中自行车的车胎扎了,一位修车师傅把自行车修好了,可是,爸爸忘带钱了,师傅却毫不在意。我和爸爸非常感谢他。
提纲:一、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回家。
    二、爸爸的自行车的车胎瘪了。
    三、师傅给爸爸修车。(祥)
1、找师傅。
2、修车的经过。
3、爸爸忘带钱了。
4、师傅不在意。
四、我的感想。
在实际作文中,我发现尽管学生确立了主题,编写了提纲,可是有很多学生,重点内容还是写不具体,思想情感表达还不细腻,这可能是小学生的思维是粗线条的,跳跃式的思考问题,他们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现象,而对事件的实质及人物的内心的猜测理解不透。于是,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抓住实质,把内容写具体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那就是在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写作文。例如,同是上篇作文,让学生这样构思:
1、爸爸是什么时候去学校接我的?当时天气怎样?
2、我是怎么发现自行车没气的?我对爸爸是怎么说的?爸爸知道了是怎样的表现?
3、我和爸爸是怎么找修车点的?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看到的修车师傅是什么样?他在干什么?我们是怎样搭话的?
4、师傅是怎样修车的?(怎么扒胎?怎么补胎?怎么安装?)
5、我看到师傅这么辛苦会怎么想?
6、爸爸忘带钱了是什么表情?是怎么说的?修车师傅是怎么做的?爸爸是怎么感谢的?
7、我觉得师傅是怎样的人?为什么难忘他?
    问题的生成是多角度的,是递进式的。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表达。学生带着问题写,是不是会造成漫无边际的发挥,抓不住重点,使文章拖泥带水呢?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解决的办法是还要经历一个整合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再综合的分析一下,分清哪些问题与表达的主题是密切的,哪些是辅助的无关紧要的。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会生成问题,这就需要在合作中互补。学生构思完一连串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使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启发。这样问题就会更加明确,更加集中合理了。
●不断的生成问题,能开拓思路,使表达更具体。

体验之二十二
珍惜学生的童真童趣

学生作文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他们总是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表达情感;他们总是以自己身边的事和物作比照,来理解抽象的、未经历的事和物。这就是他们的童真童趣。
教师感到指导学生作文难,对学生的作文不满意,很大的因素就是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有思想教育内容,表达有条理,文通字顺,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感受。我们应把学生的作文看成是一种“倾述、交流”,学生 在“倾述、交流”时往往考虑不到思想内容的深刻性,文章结构的条理性,句子的连贯性,词语的准确性。如果教师要求的严格,那么学生就会出现语言思维的障碍,本来能“倾述、交流“的内容也就不知怎样倾述和交流了,所以应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来要求学生作文,那就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评价学生作文的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闪光点(哪管有那么一句话是成功的也要肯定、鼓励),少发现语言呈现方式和形式上的缺点,但不等于放任语言方面的问题,而是做渗透性、点拨式的指导(多保留学生的呈现形式,能说的过去就过去),不要做强化性训练,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开放的空间。指导学生作文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拔高,给他们一个积累,体验,领悟的过程,读的文章多了,写的作文多了,掌握的语言技巧多了,那种“看似不成文的作品”自然会得到提升。
●多发现学生的童真童趣,少文体、结构、条理、语句的束缚。

体验之二十三
                   话题作文
我讲的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有一定的条件和内容限制的,它取决于学生对材料的感悟,然后选择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语言。而话题作文是以话题为主,作文要求更加宽泛,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主构建的空间,其目的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例如,话题作文《秋天》,指导作文时让学生广泛地、开放地、自由地讨论对秋天的认识及其感想,允许学生对秋天有多角度的理解,允许学生联想到与秋天有关的事物,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来体验和表达(如,读、说、议、画、唱、舞、诗),这样启迪了学生思维,激励了学生表达。作文的内容可以是写人、写物、写景、写事、写诗、写想象、写童话。只要学生感兴趣什么都可以写。
●话题作文有利于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选择独特的感受自主作文。
体验之二十四
破除教材的规定,灵活的选择话题
现行的教材,对每一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有具体的定,课改以后的教材,虽然在选材上比过去宽泛了一些,但还是一种框架式的。教师把教材规定的作文当成了“法宝”,每课必练,每课必写。我认为教材的规定,只是提供作文的例子和思路,对彼适用,对此不一定适用,也就是说满足不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作文的选材应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生生活的特色。过去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俗套性、一个面孔这和教材内容的陈旧有关,如写《扶盲人过马路》,我上学的时候就写,现在还是让学生写,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现代的意识观念呢?我认为教师利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可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编排体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另选题材。我们说“生活处处皆作文”,为什么必须依据教材呢?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正轨。

●有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实现作文教学的灵活性

体验之二十五
教师的下水文对学生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时,往往喜欢给学生作下水文,对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借鉴写作方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教师的下水文也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教师作文学生仿,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展示不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另外,教师的下水文往往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可赏而不可及,学生一写就犯难,因为总是和教师的下水文来比,学生有了为难情绪,怎么能放开思路写作呢?我以前多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可发现他们多是 “照葫芦画瓢”,这样做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有帮助,但对基础好的学生局限了思维。教师不作下水文,学生就没有可仿的途径了吗?平时学的课文,课外阅读的文章,哪一篇不是学生仿悟的对象呢?这种仿悟应由学生自我来选择,不是教师强加的,况且怎么写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越不放心学生越写不好。
我的意思不是反对教师的下水文,问题是下水文多了不好,有节有度的运用,才有利于开放式作文的形成,作文教学应走由放到收的道路,放的开才能收的好。
●少一点下水文的影响,多一点自主的创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38 , Processed in 0.1509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