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京津冀:鼎力筑起“第三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5 00:0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京津冀:鼎力筑起“第三极”
2003年9月4日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编者按:不久前,本报关于京津冀经济科技地位持续弱化的报道,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报组织驻北京、天津、河北及编辑部记者,对京津冀经济带应对未来挑战、加快整体发展进行了长达月余的调研。本文是部分参加调研的记者“有感而发”,作为京津冀连续报道的开篇。

  京津冀有条件缩小南北差距

  李煦(驻北京记者):现在,人们大多只是从地图上看到经济发展水平由南向北渐进的趋势。但实际上是南北差距加大,华北、东北大大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从现在看也是在拉大。

  因此,不能坐等南北差距减小,不要以为市场化进程会自然而然地由南向北扩展,要靠主动发展减少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距。要想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或是强有力的火车头,京津冀要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在缩小“南北差距”的过程中,京津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最有条件走得更快些,关键是形成合力,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带。

  王文化(驻河北记者):京津冀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地理上是一体,历史上也是一体。从地理上堪称我国北部的黄金地带,历史上也一直是中国的心腹之地。现实的两大感觉是失落和分割,失落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从经济到社会人文都有一种落后感,河北人、天津人如今最响亮的话大约只能是“想当年”了。分割可以说是一种切肤之痛,近几十年形成的行政区划,将京津冀割成了三个“片断”,河北是“没心(心脏地带——北京)“没肺”(主要出海口——天津)”,天津是失去了腹地,北京只好长期在内部“划圈——摊大饼”。这种分割进一步影响发展,造成更多失落,要发展就要“整合”。从京津冀来说,从华北来说,从整个中国来说,都需要这一区域的“雄起”。

  资本正瞄准京津冀

  陆敏(本报记者):我感受最深的是,京津冀地区或许已经具备吸引资本目光的某些要素。拿高尔夫球场来说,这一地区的密集度在全国都能排上前列。采访中接触的经营者对这一地区的市场非常看好,这也是他们不顾竞争激烈、生意难做而不断在此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所述,北京的奥运商机和大都市效应都使得它的城市积聚能力越来越强,虽然目前它的扩散能力远远不够,但资本的追逐目光已经瞄准了这个目标。而这其中,地缘优势可能是最容易被利用的。所以无论天津还是河北,许多项目的目标客户都是北京。

  梁栋(驻河北记者):谈起“资本”,我认为,这正是京津冀区域经济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一是资本不够,二是国有资本比例太高。认真审视一下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过程和条件,不难得出这个结论。试想想,如果有更多的国外和民间资本投入,这些资本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资本特征,而不是像国有资本那样行政化、那样带有地方“利己”色彩,京津冀腾飞不就更快了吗?

  没有产业链 形不成经济圈

  刘娟(本报记者):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链条。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就可以联动,就能够形成经济圈,这一点,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

  然而,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仅有的几个产品的产业链十分单薄。在采访中感触最深的是,京津冀尤其是京津地区较少有合作的意识。京津地区也在搞产业链,但这种产业链配套是要把自己本地区企业消化掉,比如,天津搞“配套工程”,指令摩托罗拉的配套企业必须百分之多少要在天津找;而北京现代汽车,则被要求“救活”北京原有的汽车配套厂家。

  各家自打算盘的结果是,资源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配置,产业链不能在这一区域有效衔接。因此,这一区域难以形成分工细腻、丰富多彩的厚重的产业链。

  张俊成(驻天津记者):京津冀地区形不成产业链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原因是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占主导位置,产业自然是“大而全”。这一地区的“强势政府”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搞“大而全”,都在自成体系。因此,区域内产业链是残缺的。京津冀形不成产业链也有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各种产业发展快,产业定位高,但周边地区很低,因此,产业的传递梯度落差大,甚至形成了产业“悬崖”。因此,这一带很难形成平稳衔接的产业链。

  无论如何,没有产业链的地区经济是很难联系起来的。目前,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为产业链竞争,没有产业链支持的地区,吸引力将会大打折扣。目前,长江三角洲的16个城市已构成经济互动平台,京津冀地区如不赶快行动,恐怕会落得更远。

  所以,京津冀急需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在目前这一地区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市场还管不了市长。所以,市长之间沟流通协调十分必要。应该由中央指导主持下三省市的协调机构,协调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

  另外,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业,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区域合作。如果说产业链是区域经济的纽带的话,现代物流业是血管,是把产销联系起来的大动脉。京津冀要发展,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带,离不开现代物流业。

  减小落差 消除“悬崖”

  王文化:我感觉河北与京津联结比较好的有两个产业,一是蔬菜等农副产品,二是旅游。这几年河北蔬菜在京津市场占到一半左右,河北一些蔬菜生产基地与北京、天津的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了比较稳固供销关系,京津还把河北一批养殖场被确定为生猪活贮基地。河北旅游的收入也多出自京津人的腰包,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有“京北第一草原”之称,大滩现有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度假村39家,其中36家为京津投资,游客也多来自京津。

  不可否认京津冀确实存在“断裂带”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树立区域整体发展概念,改变单一中心局面,形成区域内战略分工与合作,并实行生态补偿的办法。经济上各地要找准定位,走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道路。生态上应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市场经济的办法对张家口、承德进行扶持。

  张俊成:有专家认为,珠三角的如顺德、东莞等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核心城市广州、深圳有差距,但无断裂,大中小城市产业梯度合理,产业扩散与转移自然流畅,整个区域被经济链条拴在一起,长三角的城市群发育也很完善。苏、锡、常等中等城市如同群星拱月,依傍在上海的周边,大中小城市群,为产业的梯次转移,铺就了一条平缓自然的通道。

  反观京津冀,京津两大城市双雄并立,周边能与京津两市产业衔接的中等城市数量很少,小型城市的产业水平很低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产业就如同一道悬崖峭壁,中心城市的能量很难辐射和发散出来。因此,消除“悬崖”,构筑产业衔接的“缓坡”,是形成经济带的当务之急。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3-9-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7:10 , Processed in 0.09272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