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闻舞:郑炜《母校组歌》读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9 00:2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闻舞:郑炜《母校组歌》读后
    2009年5月中旬,为期7天的《东方柔巴依——郑炜诗展》,在台州市金清中学,即诗人郑炜的高中母校举行。5月13日是诗展首日。一晃毕业、离校整22年的诗人,不由得为白驹过隙的岁月,为物我皆焕然一新的人事,而激动感慨,三首以《母校组歌》为主题的四行诗,悠忽之间便一挥而就。
    遥远的心理背景是:22年前母校的老师和校长,已经能包容比韩寒更早偏科的诗人。在全国应试教育雷打不变的运行中,金清中学竟容忍了这样一位高中生,他在进校刚好一年的暑假期间,让文学读物,夺走了支撑课内成绩的梯子。班主任老师和语文老师不曾有批评话,反倒比以往更关注他的单一发展,校长还热心地特意题词,助长他迷恋于做诗人的欲望。后来,他在校内7个多月时间里,迅速完成了向一名诗人的质变。他那时创作的《两只小鸟》一诗,发表在1989年3月的《东北文学》杂志上,并被《中国情诗选》和《浙江诗典》陆续选发,使他自觉追求“音乐性与图画感”的风格,很快被诗坛和读者广为熟知。这首产生于高中母校的“简约”清新的诗歌,成为他深受好评的代表作之一,他本人也珍惜,把她用作一部自选诗集的书名。他那时创作的《港湾,古老而宁静》一诗,发表在1992年2月的《芳草》杂志上,据说灵感就“得自母校后操场的小河边。”诗人满怀深情地回味道,“金清中学,不但是我的文学之根,而且成就了我的梦想。”“如果没有母校的包容,也许就没有今日的我。”而今日的郑炜,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编著过20多部诗文集,在四行诗写作方面“独树一帜。”
    他时隔22年重返母校,可谓是验证素质教育先范的凯旋归来。他没有辜负当年老师和校长的期望,没有让他们白冒一场误人子弟的风险。他要用“东方柔巴依”的显著成果,来回报母校的“恩典,”回报母校犹如早年北大“兼容并包”的理念。他回到母校的现实场景是:黑色大理石贴砌的新校门基座上,铸塑了已故书法大师启功题写的烫金校名;将近24年前开始就读的两层小楼旧址上,改建为面积增加数倍的6层教学大楼;教职员工的宿舍楼平地而起,校园里繁茂或突兀的大树,恍若刚替代昨日的小树或空地。此时新旧物我的若干意象,一起叠映着闯进他脑海,他的激情和灵感随即迸发,于是三首诗相继应运而生。《母校组歌·金中一木》一首:“多年前我从这里出发,/如今又回到这里。/平地上多了一棵陌生的树,/树前多了另一个自己。”“陌生的树”和“另一个自己,”都与“多年前的我”相对,体现了宏观层次的变化,相互之间呢,多少有点“相看两不厌”的新鲜感。《母校组歌·隔岸的小桥》一首:“隔岸的小桥上,/谁曾缓缓走过?/桥边那繁茂的树啊,/可就是当年那棵?”第二首比第一首有向微观递进的效果,头两句与后两句的意象位置做了调换,用“繁茂的树”对应了前一首的“另一个自己,”使今昔对比深入了一步。两年高中生活不算长,也并非很短,每天进校回家的日子是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不是过桥时懒洋洋的步调。《母校组歌·碧水之滨》一首:“多少个清晨,多少个黄昏,/我独自来到水之滨。/仰望太空:我终将落在哪里?/无言地飘荡着的,是悠悠的云。”用清晨和黄昏的数量反复,来衬托离校前孤独的思虑,用不变的池水和飘荡的白云,动静结合,表明人生普遍存在的消磨规律。三首诗读起来节奏流畅,韵脚精巧,读着读着就理解了“像呼吸一样自然地写诗。”对时间的明暗交替使用,对树身的大小变换借喻,都特别贴切,将人的成长和成才,含蓄而充分地表达出来。用小桥来暗喻学校,用太空来暗喻社会,用自问前后答案似有似无的句式,代替贺知章诗里“儿童”“笑问”前肯定的答案。故恰当选择的意象,一如既往的“简约,”“游子”回归的深情,以及举重若轻的表达,是这三首四行诗格外动人的要素。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00:22:46 | 只看该作者
母校组歌——献给金清中学
                       郑  炜
                                                 母校组歌·金中一木
多年前我从这里出发,
如今又回到这里。
平地上多了一棵陌生的树,
树前多了另一个自己。
                郑炜2009年5月13日作
                                               母校组歌·隔岸的小桥
隔岸的小桥上,
谁曾缓缓走过?
桥边那繁茂的树啊,
可就是当年那棵?
          郑炜2009年5月13日作于金清中学
                                                  母校组歌·碧水之滨
多少个清晨,多少个黄昏,
我独自来到水之滨。
仰望太空:我终将落在哪里?
无言地飘荡着的,是悠悠的云。
             郑炜2009年5月13日作于金清中学
    2009年5月13日-20日,《东方柔巴依——郑炜诗展》在郑炜的高中母校台州市金清中学举行。
                                     书法大师启功先生题写的母校校名。
                  23年前我曾经就读的二层小楼呢?变成这个样子了。
                                                     母校老师宿舍楼。
                                                 母校一角。
附旧文一篇:
记忆里的母校是包容的
金清中学1985级高一(1)班学生  郑  炜
    金清中学是我的母校,1985年9月我进入母校高中部就读, 1987年5月即提前一年毕业离开。转眼之间,20年过去了。
    记忆里的母校是包容的。1986年暑假,一本课外读物吸引了我,激发我产生了当一名诗人的欲望。从此我陷入文学之中,以致不能自拔。为了所谓的创作,我的学习成绩几乎是一落千丈。然而我的老师从没因此而批评过我,包括我的班主任吴建明老师,以及教我语文的罗帮通老师。时任校长的郭冬青老师,还给我题词,一直在鼓励着我,关注着我。我的最重要的著作,比如原载1989年3月《东北文学》杂志,并被收入《中国情诗选》、《浙江诗典》等书,后来被用作我的诗集书名的《两只小鸟》一诗,就作于母校。我的另一重要著作,发表于1992年2月《芳草》杂志的《港湾,古老而宁静》一诗,灵感得自母校后操场的小河边,也是我在母校就读时所作。今年我还被吸收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我感谢母校的包容——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母校的包容,也许就没有今日的我。
    我在金清中学求学的日子固然十分短暂,但却非常重要。作为诗人,我最优秀的诗歌,均作于在母校就读时。金清中学,不但是我的文学之根,而且成就了我的梦想。
                                                     2005年12月1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00 , Processed in 0.0591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