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 学 国 文 的 教 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1 11:3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 学 国 文 的 教 授
胡 适  
        一、中学国文的目的是什么?
  二、假定的中学国文课程
  三、国语文的教材与教授法
  四、演说与辩论
  五、古文的教材与教授法
  六、文法与作文
  七、结论
    我是没有中学国文教授的经验的;虽然做过两年中学学生,但是那是十几年前的经验,现在已不适用了。况且当这个学制根本动摇的时代,我们全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以依据,也没有过去的经验可以参考。我这个完全门外汉居然敢来高谈中学国文的教授,真是不自量力了! 但是门外汉有时也有一点用处。"内行"的教育家,因为专做这一项事业,眼光总注射在他的"本行",跳不出习惯法的范围。他们筹划的改革,总不免被成见拘束住了,很不容易有根本的改革。门外旁观的人,因为思想比较自由些,也许有时还能供给一点新鲜的意见,意外的参考材料。古人说的"愚者一得",大概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这回敢来演说"中学国文的教授"的理由了。
    一、中学国文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现在既没有过去的标准可以依据,应该自己先定一个理想的标准。究竟中学的国文应该做到什么地位?究竟我们期望中学毕业生的国文到什么程度?
    民国元年的《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第三条说:
    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这一条因为也是理想的,并不曾实行,故现在看来还没有什么大错误。即如"通解普通语言文字"一句,在当初不过是欺人的门面话,实在当时中学的国文与"普通语言"是无有关系的;但是到了现在国语进行的时候,这六个字反更有意义了。又如"并使略解高深文字"一句,当日很难定一个界说,现在把国语和古文分开,把古文来解"高深文字",这句话便更容易解说了。
    元年定的理想标准,照这八年的成绩看来,可算得完全失败。失败的原因并不在理想太高,实在是因为方法大错了。标准定的是"通解普通语言文字",但是事实上中学校教授的并不是普通的语言文字,乃是少数文人用的文字,语言更用不着了!标准又定"能自由发表思想",但是事实上中学教员并不许学生自由发表思想,却硬要他们用千百年前的人的文字,学古人的声调文体,说古人的话,只不要自由发表思想!事实上的方法和理想上的标准相差这样远,怪不得要失败了!
    我承认元年定的标准不算过高,故斟酌现在情形,暂定一个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
    (1)人人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
    (3)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
    (4)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
    这些要求不算苛求吗?
    二、假定的中学国文课程
    定了标准,方才可谈中学国文的课程。现行的部定课程是:
    第一年:讲读,作文,习字。 共七
    第二年:讲读,作文,习字,文字源流。 共七
    第三年:讲读,作文,习字,文法要略。 共五
    第四年:讲读,作文,文法要略,文学史。 共五
    依我们看来,现在中学校各项功课平均每周男校三十四时,女校三十三时,未免太重了。我们主张国文每周至多不能过五时,四周总数应在二十时以下。现在假定每周五时,暂定课程表如下:
    年一:国语文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共五
    年二:国语文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共五
    年三:演说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共五
    年四:辩论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共五
    这表里删去的学科是习字、文字源流、文学史、文法要略四项。写字决不是每周一小时的课堂习字能够教得好的,故可删去。现有的《文法要略》、《文字源流》,都是不通文法和不懂文字学的人编的,读了无益,反有害。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文法要略》的大错,如谓鹄与猨为本名字,与诸葛亮、王猛同一类!)文学史更不能存在。不先懂得一点文学,就读文学史,记得许多李益、李颀、老杜、小杜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的著作,有什么用处?
    又,这表上"国语文"只有两时。我的理由是:
    (1)第三四年的演说和辩论都是国语与国语文的实习,故这两年可以不用国语文了。
    (2)我假定学生在两级小学时已有了七年的国语,可以够用了。
    三、国语文的教材与教授法
    先说"国语文"的教材。共分三部:
    (l)看小说 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话小说。例如《水浒》《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七侠五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恨海》、《九命奇冤》、《文明小史》、《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侠隐记》《续侠隐记》等等。此外,有好的短篇白话小说,也可以选读。
    (2)白话的戏剧 此时还不多,将来一定会多的。
    (3)长篇的议论文与学术文 因为我假定学生在两级小学已有了七年的白话文,故中学只教长篇的议论文与学术文,如章太炎的《说六书》之类。
    教材一层,最须说明的大概是小说一项。一定有人说《红楼梦》、《水浒传》等书,有许多淫秽的地方,不宜用作课本。我的理由是:(l)这些书是禁不绝的。你们不许学生看,学生还是要偷看。与其偷看,不如当官看,不如有教员指导他们看。举一个极端的例:《金瓶梅》的真本是犯禁的,很不容易得着;但是假的《金瓶梅》石印的,删去最精彩的部分,只留最淫秽的部分,却仍旧在各地火车站公然出卖!列位热心名教的先生们可知道吗?我虽然不主张用《金瓶梅》作中学课本,但是我反对这种"塞住耳朵吃海蜇"的办法!(2)还有一个救弊的办法,就是西洋人所谓"洗净了的版本"(Expurgated edition)把那些淫秽的部分删节去,专作"学校用本"(即如柏拉图的"一夕话"(Symposium)有两译本,一是全本,一是节本)。商务印书馆新出一种《儒林外史》,比齐省堂本少四回,删去的四回是沈琼枝一段事迹,因为有琼花现求子一节,故删去了。这种办法不碍本书的价值,很可以照办。如《水游》的潘金莲一段尽可删改一点,便可作中学堂用本了。
    次说国语文的教授法
    (1)小说与戏剧,先由教员指定分量,自何处起,自何处止,由学生自己阅看。
  讲堂上止有讨论,不用讲解。
    (2)指定分量之法,须用一件事的始末起结作一次的教材。如《水浒》劫"生辰纲"一件事作一次,闹江州又作一次;《儒林外史》严贡生兄弟作一次,杜少卿作一次,娄家弟兄又作一次;又《西游记》前八回作一次。
    (3)课堂上讨论,须跟着材料变换,不能一定。例如《镜花缘)上写林之洋在女儿国穿耳缠足一段,是问题小说,教员应该使学生明白作者"设身处地"的意思,借此引起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又如《西游记》前几回是神话滑稽小说,教员应该使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庄严的天宫盛会被一个猴子搞乱了。又如《儒林外史》写鲍文卿一段,教员应该使学生把严贡生一段比较着看,使他们知道什么叫做人类平等,什么叫做衣冠禽兽。
    (4)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教员应该点出布局,描写的技术,文章的体裁,等等。
    (5)读戏剧时,可选精彩的部分令学生分任戏里的人物高声演读。若能在台上演做,那更好了。
    (6)长篇的议论文与学术文,也由学生自己预备,上课时教员指导学生讨论。讨论应注重:
    (甲)本文的解剖:分段,分小节。
    (乙)本文的材料如何分配使用。
    (丙)本文的论理:看好文章的思想条理,远胜于读一部法式的论理学。
    四、演说与辩论
    须认明这两项是国语与国语文的实用教法。凡能演说,能辩论的人,没有不会做国语文的。做文章的第一个条件只是思想有条理,有层次。演说辩论最能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系统的思想能力。
    (1)择题  演说题须避太抽象,太笼统的题目。如"宗教",如"爱国",如"社会改造"等题,最能养成夸大的心理,笼统的思想。从前小学堂国文题如"富国强兵策"等等,就是犯了这个毛病。中学生演说应该选"肥皂何以能去污垢?""松柏何以能冬青?""本村绅士某某人卖选举票的可耻"一类的具体题目。辩论题须选两方面都有理可说的题,如"鸦片宜严禁"只有一方面,是不可用的。
    (2)方法  演说辩论的班次不宜人数太多,太多了一个人每年轮不着几回;也不宜太少,太少了演说的人没有趣味。每班可分作小组,每组不可过十六人。演说不宜太长,十分钟尽够了。演说的人须先一星期就选定题目,先作一个大纲,请教员看过,然后每段发挥,作成全篇演说。辩论须先分组,每组两人,或三人。选定主张或反对的方面后,每组自己去搜集材料,商量分配的方法,发言的先后。
    辩论分两步。第一步是"立论",每组的组员按预定的次序发言。第二步是"驳论",每组反驳对手的理由。预备辩论时,每组须计算反对党大概要提出什么理由来,须先预备反驳的材料。这种预备有两大益处:(1)可以养成敏捷精细的思想能力;(2)可以养成智识上的互助精神。辩论演说时,教员与学生各备铅笔,记录可批评的论点与、姿势,下次上课时,大家提出讨论。
    五、古文的教材与教授法
    先说中学古文的教材。
    (l)第一学年  第一年专读近人的文章。例如梁任公、康长素、严几道、章行严、章太炎等人的散文,都可选读。此外还应该多看小说。林琴南早年译的小说,如《茶花女遗事》、《战血余腥记》、《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十字军英雄记》、朱树人的《穑者传》等书,都可以看。还有著作不多的学者,如蔡孑民《答林琴南书》,吴稚晖《上下古今谈序》,又如我的朋友李守常、李剑农、高一涵做的古文,都可以选读。平心而论,章行严一派的古文,李守常、李剑农、高一涵等在?amp;#0;�最没有流弊,文法很精密,论理也好,最适宜于中学模范近古文之用。
    (2)第二三四学年  后三年应该多读古人的古文。我主张分两种教材:
    (甲)选本。不分种类,但依时代的先后,选两三百篇文理通畅,内容可取的文章。从《老子》、《论语》、《擅弓》。《左传》,一直到姚鼐、曾国藩,每一个时代文体上的重要会变迁,都应该有代表。这就是最切实的中国文学史,此外中学堂用不着什么中国文学史了。
    (乙)自修的古文书。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看的书。一个中学堂的毕业生应该看过下列的几部书:
    (a)史书:《资治通鉴》或四史(或《通鉴纪事本末》)。
    (b)子书:《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等。
    (c)文学书:《诗经》是不可不看的。此外可随学生性之所近,选习两三部专集,如陶潜、杜甫、王安石、陈同甫……之类。
    我拟的中学国文课程中最容易引起反对的,大概就在古文教材的范围与分量。一定有人说:"从前中学国文只用四本薄薄的古文读本,还教不出什么成绩来。现在你定的功课竟比从前增多了十倍!这不是做梦吗?"我的回答是:
    第一,从前的中学国文所以没有成效,正因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我们试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做古文是怎样学的?是单靠八九十篇古文得来的呢?还是靠看小说看古文书得来的?我自己从来背不出一篇古文,但是因为我自小就爱看小说,看史书,看杂书,所以我还懂得一点古文的文法。古文的选本都是零碎的,没头没脑的,不成系统的,没有趣味的。因此,读古文选本是最没有趣味的事。因为没有趣味,所以没有成效。我可以武断现在中学毕业生能通古文的,都是自己看小说看杂志看书得来的,决不是靠课堂上几部古文选本得来的。我因此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与其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不如看《史记》的《四公子列传》;与其读苏轼的《范增论》,不如看《史记》的《项羽本纪》;与其读林琴南的一部《古文读本》,不如看他译的一本《茶花女》。
    第二,请大家不要把中学生当小孩子看待。现在学制的大弊就是把学生求知识的能力看得太低了。现在各级学堂的课程,都是为下下的低能儿定的,所以没有成绩。现在要谈学制革命,第一步就该根本推翻这种为下下的低能儿顶的课程学科!
    第三,我这个计划是假定两级小学都已采用国语做教科书了。国语代替文言以后,若不能于七年之内,使高小毕业生能做通顺的国语文,那便是国语教育的大失败。学生既通国语,又在中学第一年有了国语文法(见下),再来学古文,应该更容易好几倍;成绩应该加快好几倍。譬如已通一国文字的人,再学第二国文字时,成绩要快得多。这是我深信不疑的。所以我觉得我拟的中学古文课程并不是梦想,是可以用实地试验来决定的。
    再说古文的教授法。上文说的用看书来代讲读,便是教授法的要点。每周三小时,每年至多不过四十周,合起来不过一百二十点钟,若全靠课堂上的讲读,一年能讲得几篇文章?所以我主张:学校但规定学科内容的范围与程度,教员自己分配每一课的分量,学生自己去预备本日指定的功课。学生须自己翻查字典,自己加句读,自己分章,分节。上课时,只有三件事可做:
    (l)学生质问疑难,请教员帮助解释;教员可先问本班学生有能解释的没有;如没有人能解释,教员方可替他们解释。
    (2)大家讨论所读的书的内容。教员提出论点,引起大家讨论;教员不当把一点钟的时间自己占据去,教员的职务在于指点出讨论的错误或不相干的讨论。
    (3)教员可随时加入一些参考资料。例如读章行严的文章时,教员应该讲民国三四年的政治形势,使学生知道他当时为什么主张调和,为什么主张联邦。此外的方法,上文第三章已讲过,可以参用,不必重说了。
    六、文法与作文
    从前教作文的人大概都不懂文法,他们改文章全无标准,只靠机械的读下去,读得顺口便是,不顺口便不是,总讲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那样做。以后中学堂的国文教员应该有文法学的知识,不懂文法的,决不配做国文教员。所以我把文法与作文并归一个人教授。
    先讲文法。第一年,专讲国语的文法。要在一年之内,把白话文法的要旨都讲完。为什么先讲国语的文法呢?(1)因为学生有了七年的国语文,到中学一年的时候,应该把国语文中的"所以然"总括起来讲解一遍,作一个国语教育的结束。(2)因为先有了国语的文法作底子,后来讲古文的文法便有了一种参考比较的材料,便更容易懂得了(我现在编一部《国语文法草案》,不久可以成书,此地不能细说国语文法的怎样编法了)。
    第二三四年,讲古文的文法。
    (1)用书  现在还没有好文法书。最好的书自然还要算《马氏文通》。《文通》有一些错误矛盾的地方,不可盲从;《文通》又太繁了,不合中学堂教本之用但是《文通》究竟是一部空前的奇书,古文文法学的宝库。教员应该 把《文通》仔细研究一遍,懂得了,然后可以另编一部更有条理、更简明易晓的文法书。
    (2)教授法  讲古文的文法,应该处处同国语的文法对照比较,指出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何以变了,变的理由何在,变的长处或短处在什么地方。让我举几个例:例一,白话说"我骗谁?"古文要说"吾谁欺?"白话说"你爱什么?你能做什么?"古文要说"客何好,客何能?"这是不同的句法。比较的结果得一条通则:"若外动词的止词是一个疑问代名词,这个疑问代名词在白话里须放在外动词之后,在古文里须在外动词之前主词之后。"例二,《论语》阳货欲见孔子一章,阳货在路上教训了孔子一顿,孔子答应道:"诺,吾将仕矣。"同类的例如"原将降矣","赵将亡矣"。既用表示未来的"将"字,何以又用表示完了的"矣"字呢?再看白话说:"大哥请回,兄弟去了";"大哥多喝一杯,我要走了。"这是相同的句法,比较起来,可得一条通则:"凡虚拟(Subjunctive)的将来,白话与古文都用过去的动词,古文用‘矣’,白话用‘了’。"分得更细一点,可得两式:
  甲式
  乙式
  虽千万人吾往矣。
  赵将亡矣。
  我去了。
  他要死了。
    这种比较的教法功效最大。此外还可用批评法:由教员寻出古文中不合文法的例句,使学生指出错在何处,何以错了。我从前曾举林琴南"而方姚卒不之踣"一句,说"踣"是内动词,不该有"之"字作止词。这种不通的句子古文里极多。前天上海《晶报》上有人举《孟子》"无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一句,以为"兴‘是内动词,不可有"之"字作止词。这个例很可为林先生解嘲!这一类的例,使学生批评,可以增长文法的兴趣,可以免去文法的错误。
    次讲作文。
    (1)应该多做翻译,翻白话做古文,翻古文做白话文。(一)翻译的用处最大;(一)练习文法的应用。例如讲动词 的止词时,可令学生翻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所不能","他什么都不懂"……等句,使他们懂得止词的位置有种种不同的变法。(二)译长篇可使学生练习有材料的文字。做文最忌没有话说。翻译现成的长篇,先有材料作底子,再讲究怎样说法,便容易了。
    (2)若是出题目做的文章,应注意几点:(一)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二)千万不可出空泛或抽象的题目;(三)题目的要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学生去收集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
    (3)学生平日做的笔记,杂志文章,长篇通信,都可以代替课艺。教员应该极力鼓励学生写长信,作有系统的笔记,自由发表意见。这些著作往往比敷衍的课艺高无数倍;往往有许多学生平时不能做一百字的《汉武帝论》,却能做几千字的白话通信。这种事实应该使做教员的人起一点自责的觉悟!
    (4)作文的时间不可多,至多一周二次。作文都该拿下堂去做。
    (5)改文章时,应该根据文法。合文法的才是通,不合文法的便是不通。每改一句,须指出根据哪一条文法通则。例如有学生做了"而方姚卒不之踣",我圈去"之"字,须说明"之"字何以不通。又如学生做了"客好何?"我改为"客何好?"或"客好何物?"也须说明古文何以不可说"客好何"。
    (6)千万不可整篇涂去,由教员重作。如有内容论理上的错误,可由教员批出,但不可代做。
    七、结论
    我这篇《中学国文的教授》,完全是理想的。一个人的理想自然是有限的,但我希望现在和将来的中学教育家肯给我一个试验的机会,使我这个理想的计划随时得用试验来证明哪一部分可行,哪一部分不可行,哪一部分应该修正。没有试验的主观批评是不能使我心服的。
    我演说之后,有许多人议论我的主张,他们都以为我对于中学生的期望太高了。有人说:"若照胡适之的计划,现在高等师范国文部的毕业生还得重进高等小学去读书呢!"这话固然是太过,但我深信我对于中学生的国文程度的希望,并不算太高。从国民学校到中学毕业是整整的十一年。十一年的国文教育,若不能做到我所期望的程度,那便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
    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北京(原载1920年9月 1日《新青年》第8卷第1号)
2#
发表于 2011-9-5 08:34:40 | 只看该作者
读朱光潜文学教育观之后感
                      文|风清致雅

  朱光潜的文学教育观,就是要使文学教育回归到人的基本修养上来,回归到审美趣味的养成上来,回归到语文教育实践中来,这在今天仍可以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趣味”一词,是朱光潜文学教育的核心概念,他谈文学,谈的就是“趣味”二字,培养文学的“趣味”,文学的修养主要是“趣味”的修养,这是朱光潜谈文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我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一一这些都与文学写作技能训练无关。  
他还进一步将文学修养落实在“趣味”的养成上:首先要做的就是辨别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他认为文学本身的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要*极敏锐的美丑鉴别力,没有这种鉴别力就会有低级趣味,把坏的看成好的。这是一极严重的毛病。只有祛除低级趣味,才能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
    他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列举了十种低级趣味。关于作品内容方面:第一是侦探故事;其次是色情的描写;第三是黑幕的描写;四是风花雪月的滥调;第五是口号教条。关于作者态度方面:第一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其次是憨皮臭脸,油腔滑调;第三是摇旗呐喊,党同伐异;第四是道学冬烘,说教劝善;第五是涂脂抹粉,卖弄风姿。作者态度的五个方面,在今天都还适用。作品内容的五个方面,由于时过境迁,有的不一定适用。比如,侦探故事、黑幕的描写,只要写得有情趣、有深度、有个性,也未尝不可。他不是绝对地反对,而是认为这些小说大多达不到文学的要求。他所反对的这些低级趣味,有的也许近乎苛刻,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位严肃学者审美尺度的严格,
    朱光潜反对写失恋、爱情满意、穷愁潦倒、恐惧、悲伤、焦虑之类,主要是出于审美上的考虑,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的"缺乏性需要"。无论是作家还是学生的写作,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纯粹的个人性的宣泄,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因为它属于人"基本需要"的范畴,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在初学写作者那里可以作为动机之一,适当写写,使他们感觉到写作对于平衡心理的作用,知道可以借助写作抒发排遣郁闷,知道写作对于调节心情、点染人生是有作用、有意义的。但不能作为写作的全部,真正的写作,应是建立在人的“发展需要”一一“丰富性需要” 之上的,它能使人、人生、人类变得更纯粹圣洁、庄严豪迈,是优美与崇高的统一。
   从主体修养的培养上说,朱光潜高屋建瓴地指出:文学是入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了这个基点之外,如果还另有什么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那就只有两种敏感。一种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有想象,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一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朱光潜注重的是作者的人格养成,这关系到两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本色的流露和独到的风格;一是两种敏感,即对事物和对语言的敏感。他关注的不是技能,而是对人生世相的同情、想象、彻悟的精神境界和不苟且敷衍的艺术上的良心。总之,文学主体最需要的是对精神生活、精神生命、艺术良知的关切。
至于如何养成这种高尚纯正的趣味,朱光潜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作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除了要读好作品外,还要读得广。因为读书的功用在于储知蓄理,开阔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开阔。——"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还要读得广",这是提高人格品位和审美趣味的铁律。反观今天的教材和学生的课外读物,显然经典之作太少,是不足以养成高尚的人格和趣味的。
“学校不培养作家”、“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这是长期以来在文学教育观上普遍存在的短视和浅薄,致使语文教育始终与人的发展形成严重错位,使文学教育名存实亡。究竟为什么写作?因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为感受到真善美,因为思想而有了灵魂苦痛和幸福……有个人的思想,有个人的人生感悟,有独特的生命体验,文章才有价值。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往往只说“先把你想的事情写出来”,这正是了解少年儿童思维特点的因势利导。心灵世界丰富、热爱并关注生活的人,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与快乐,发现哲理与幸福。那些假话连篇、无病呻吟的作文,既是对读者的一种折磨,也是一种自我欺骗,更可怕的是使人丧失尊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做真人,是写作教学应当承担的任务。
  不过在此补充一点,并非如今天语文界普遍认为的那样,只要是生活的、真实的都值得写。当今文学写作、网络文学存在着低龄化低俗化倾向,文学写作的和网络创作的兴盛,固然有利于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成人化”“功利性”倾向和“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糟柏,便包含着朱先生所批评的低级趣味,是需要剔除的。语文教学从写虚假回归到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也隐藏着一种危险,就是以为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不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原生态包含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切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0:35 , Processed in 0.0793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