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要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3 10:2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阅读
[韩]南英美
“为什么要阅读呢?”
这是一个小朋友,在接到放假期间要阅读的课外读物目录之后,写在日记里的独白。
我想,如果他知道可以从阅读中得到许多好处,想必一定会以快乐的心情去阅读书籍。
小时候可以看很多书的确是件好事,不过大部分的大人们,只会告诉小朋友要看好书,却没有细心地告诉他们,阅读后对他们有哪些好处。
一个知道跳韵律舞,身材会变得更美丽的人,和不知道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而知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跳得更快乐、更努力,是理所当然的事。
阅读也是相同的道理,当知道为什么要阅读之后,看书便会感觉更有乐趣。
“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认为,男人至少要读五车的书籍,换句话说,他相信多看书可以提升人品。
“人的美丑是先天带来的命运,有没有素养则是书籍造就的命运。”
莎士比亚也深信,阅读的习惯会决定一个人后天的命运。
“只要一天没看书,嘴里便会长满荆棘。”
强调一定要多阅读书籍的励志格言,多到就算撰写成一本书也绰绰有余。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的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
而想要鼓励小朋友看书,首先要了解阅读书籍的角色。
对于阅读书籍必要的学术方面,大略可分为下列六种程度。

(一)阅读的乐趣
“你为什么想要阅读?”
通常,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时,大部分的人答案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素养或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根据一项报告指出,对走在路上的一万个人,同样提出“阅读书籍的理由”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回答为了涵养或是聪明的答案,竟然占了百分之九十。
不过,这个答案不能称为是一个正直的回答。
为什么呢?想一想,当我们在选择书籍时或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能把乐趣排除在外继续阅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个正直的答案了。
除了为准备考试所念的书之外,不能带来乐趣的阅读根本不可能继续下去。就算用所有的耐心持续看下去,但是只要没有乐趣存在,很快就会放弃。
这种情况对孩童而言更为明显,倘若有一本书可以带给他们快乐,他们便会聚精会神的阅读,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但若情况刚好相反时,他们则会千方百计想办法把书给合起来。
就如同李利安?H?史密斯所说,孩童是一群只为了乐趣而阅读的厚颜读者。
相信无论哪一个独裁者,都无法让孩童们继续阅读那些无法带给他们乐趣的书籍。
所有快乐中,持续最久的就是从阅读中获得的。
一杯好喝的饮料、一朵美丽的花、一首优美的音乐等,都会带来很多的快乐,但是这些快乐中,没有一种快乐可以和一本好书所带来的快乐相提并论。
想想看,我们童年时所阅读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小王子》,或是《清秀佳人》这些名著,不论过了十年或是二十年,依然让我们记忆犹新,回想起时仍能让我们的嘴角洋溢幸福的微笑。
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也分很多层面,暴力、诈骗、怪异、煽情等内容所带来的是低俗层面的乐趣;正义、勇气、牺牲等所带来的是高格调的乐趣。
读者们是根据从什么样的书籍中获得什么样的乐趣,来决定自身的品味,而那股快乐,将会决定下一本书的选择。

(二)教导捉鱼法的阅读
“给孩子鱼只能解决他一餐的问题,如果能教导孩子如何捉鱼,就是解决了他一辈子的吃饭问题。”
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经》中所提到的这句话,对于想增进孩子知识的父母而言,其中藏有的秘诀一定要注意。
无独有偶,在2500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就曾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先生,既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有助于帮助孩子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他强调,教导孩子阅读,“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与其给孩子完成的成品,不如教导孩子制造的过程;与其告诉孩子结果,不如教导孩子可以得到结果的方法。
换句话说,不要只在孩子的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导孩子得到知识的方法。这里所谓得到知识的方法,是指想的能力,也就是思考力。
目前为止,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考试,主要是想了解学子到底知道多少,因此会根据所知道的知识量来决定成绩。不过,像这样的评价原理,其实和了解学生们的手中提着几只鱼,是相同的道理。
想要提升教育,让它具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成果,便不能只数学生手中提的鱼的数量,测试学生到底知道几种捉鱼的方法,以及究竟在限定时间内可以抓几只鱼等,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课题。
在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不是知识的量,而是思考力。在现代教育中,开发思考力俨然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
在开发思考力的方法中,最受重视的理论是“读书过程论”。
主张人类在阅读时,会不知不觉开发思考力的“读书过程论”,是最详细的说明阅读书籍与思考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通常人们会一面阅读书本,一面将字句里的意义重新再诠释,不论他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应该去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没有了解字义的阅读,就不能称为阅读,充其量只是在念字而已。
意义的诠释,大体上是透过十二个过程产生的──
字句的判读→单字的合成→文章的理解→想象→分析→总合→推理→批判→判断→创意→自我理论化→解决问题。
当然,这样的过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所谓阅读的过程中相互连接而成的。而且,每个人经历的过程顺序并不完全相同,根据文字的种类,或是阅读的读者不同,是可以省略步骤或颠倒顺序的。
所谓判读字的阶段,是当单一字字样呈现在孩童眼前那一剎那,推测字的声音是什么,又含有哪些意义的过程。
举例来说,当眼前出现一个“阅”字时,脑海里马上会知道要念yuè,在意义方面,可以推测为:阅兵的“阅”、阅卷的“阅”、阅览的“阅”、阅批的“阅”、阅世的“阅”等。
判读单一字的字样后,紧接着是单一字的合成,也就是根据下一个字,此字的意义就会完全确定。
若下一个字是“读”字,那合起来就是“阅读”;若下一个字是“历”字,那合起来就是“阅历”等。
当一个字与另一个字合成之后,形成一个词句,这时才能完整的呈现单字的意义。
单字的合成阶段与想象阶段,是相互连接的。
例如,同样是念“母亲”这个词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想象着同一个母亲的样子,而会根据自己的背景来想象。小朋友想的母亲,会是一位年轻女性;而有点年纪的大人,想的母亲便会是一位年老的女性。
由此可见,同样是“母亲“二字,对不同的读者来说,便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读者会把每个字的意义用画面想象,并推敲文章未用文字呈现的内容的含意,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了这句话,也要批判一下作者所写的是对还是错。当然,还要判断其论点是否正确。另外,对于作者的内容,也可以有创意的想象一下──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写?
换言之,每位读者看完书后,都会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并拥有一股将这种想法替代于各种问题中,试图加以解决的意志。
于是,在阅读活动的全部过程中,读者们透过“言语性的推测游戏”,使头脑灵活地运作,让思考力更加发达,也使得“思考力可以与阅读书籍的量做比较”的理论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的政府高层,刻意让“读书的国民会兴隆,不读书的国民会衰亡”的口号流行,结果三十年后,日本确实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
1997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运动,旨在帮助孩子在三年级结束前能够独立、流利地阅读,发动全美的校园、图书馆、宗教机构、社区、公立组织、媒体、银发族及各商业领袖共同协助全国的孩童迎向阅读挑战计划。为提高儿童阅读能力,自1995年起,美国联邦政府陆续提出“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阅读高峰会”、“降低班级学生数与提高教师素质计划”、“家庭与社区走入学校运动”、“自愿参与全国测验方案”、“家庭参与”等措施,并不断推动以立法的形式将美国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法律化。
1998年9月到1999年8月是英国阅读年,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宣示要借着阅读年的推动,改变英国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重拾阅读的乐趣,“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
1960年,日本一位儿童读物作家发起“亲子读书运动”,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孩子看20分钟的书,这个运动带动了“家庭文库”(家庭图书馆)的发展,也扭转了当时日本儿童把漫画当成“主食”的情势,最后成为一个社会的再造运动。
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极为重视儿童早期阅读活动。例如,为推动香港读书文化的发展,保良局会同教育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资讯教育城合作举办“阅读城建设工程”计划。台湾地区也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进程,兴起了儿童阅读热潮。台湾公共图书馆在推广阅读风气上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而且策划出有趣的阅读活动。

(三)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头脑笨
当两个人拿着同样的书,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阅读时,他们各自所得到的信息量绝不会相同。举例来说,在同一个教室,从同一位老师手中,拿到相同的教科书的学生们,在考试的时候,有的学生考一百分,有的学生则只考五十分。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长久以来,大多数的人认为,这样的结果与学生的智商(IQ)有深切的关系。
不过,从一九七○年代起,开始有人提出“考试会出现这样分数的差异,与每个人头脑里所储存的信息有关连性”的理论。也就是说,每个人记忆中所储藏的知识结构,比智商更容易决定是可以得到理想的分数,还是不理想的分数。这种主张的代表性理论,是先验图式(Schema)理论。
先验图式是指我们记忆中所储藏的所有经验,也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知识。
在餐厅吃东西需要付钱;在医院应遵守医师的指示;在教室里应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说话等,这些都是知识。诸如此类的知识,我们称为先验图式。
而先验图式是属于个人经验的成果,因此每个人对某个单字或概念的先验图式不尽相同。
例如,当听到“国旗”这个单字时,中国人会想到五星红旗,美国人会想到星条旗,日本人则会想到太阳旗。如此一来,个人的先验图式,便可能会产生大到文化,小至习惯的差异。而这样的先验图式在个人阅读的过程中,在浮现意义以及构成方面,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Anderson与Pichert透过下列的实验,证明了先验图式在阅读中如何呈现。
实验中,Anderson与Pichert把一本名为“房子”的书籍,分别给A、B两组学生阅读,他们将两组学生分别安排在两个教室里,并让两组学生仔细阅读那本详细形容房子的书,并各提供了一项提示给两组学生。
对A组学生提示的是──从现在开始,以“房屋中介公司老板”的立场来阅读;对B组学生提示的是──从现在开始,以“小偷”的立场来阅读。
当学生阅读完毕,他们让学生们把书里的内容详细地写在一张纸上。
结果,他们发现两组学生所写的内容迥然不同。
A组的学生所写的内容,主要是钉子已经掉落的木质地板、破掉的窗户数字、龟裂的墙壁、漏水的天花板等,大部分都是房屋中介公司老板会注意的事项。
而以小偷立场去阅读的学生们,所写的内容却是昂贵的手表、年代久远的古董、价值不菲的银盘以及水晶盘等物品,以及开启的后门,还有庭园中的大狗等,这些都是小偷会注意的事情。
透过这项实验可以发现,读者并不是被动式的阅读作家们写出来的内容,而是以先验图式来主动地解读内容。因此,看同样的书籍,获得知识较少的人,并不见得是因为对于字句或单字的理解有困难,而是因为对于该单字所指称的事物,事前知识不足的原因。
由于每个人各自有兴趣的领域以及经验皆不相同,因此先验图式的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像这种先验图式的差异,在阅读或考试中,便会形成个人容易理解的领域和不易理解的领域。
举例来说,当某些学生们读到和“俄罗斯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相关的文章时,倘若曾经看过以帝国主义的俄罗斯为背景的童话、小说,或是电影、录像带的学生,立刻会动员脑子里储藏的所有先验图式,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文章,从而轻而易举地知道问题的答案。
因为他们了解,当时实行帝国主义的俄罗斯,在沙皇政权下的三百年期间,农奴们过着多么惨不忍睹的生活,而贵族们又过着多么奢侈糜烂的生活,因此,他们就很清楚,为何怒吼着民主平等社会的共产主义会在那里崛起。
不过,若是没读过俄罗斯文学,或者也没看过相关电影的人们,由于对帝国主义的俄罗斯没有任何先验图式,所以便无法解读这项问题,甚至会认为这是非常艰难的题目。
也就是说,所谓太难或很容易,是根据对该问题的先验图式是否在脑中储藏来决定,而不是以学生的智商高低来决定。
由此可见,以往认为孩子理解能力未进步的原因在于头脑不够聪明,是不正确的观点。

(四)提升EQ的阅读
衡量人类精神领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衡量所谓知道或不知道的智商指数(IQ);另一种是衡量如何感受,又如何行动的情商指数(EQ)。
而学校的考试,大部分都属于衡量智商指数(IQ)的领域。
所谓知道或不知道,是指在我们的脑中所拥有的一百二十多种能力中,负责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的能力。
因此,用同样的方式念书,成绩却迥然不同,是因为其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的差异。长久以来,无论东方或西方的所有学校教育,都专注在知道或不知道方面,也就是说,透过测试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实行单方的教育评鉴。
IQ高的小朋友们,通常对于记事、计算、理解方面有很强的能力。而学校所实行的评鉴中,测试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思考力方面的比例,大约占全部的百分之九十。因此,IQ高的小朋友们,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也能够很顺利的进入好的学校。
不过,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比起记忆力及计算能力,我们更需要忍耐心、同情心、持久心、自我抑制冲动心以及道德心。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就算在学校是成绩优良的好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也很容易变成无法适应社会的劣等生。
在未发现情商指数(EQ)之前,长久以来,类似这样的疑问,带给我们许多困惑。直到一九八○年代,美国神经学者安东尼奥·达马吉欧(Antonio R·Damasio)在帮一位脑癌病患开刀后,终于破解了这个迷思。
在IQ检查中发现,病患的指数是属非常优越的族群,记忆力以及语言能力也很出众,他在社会上也是个成功的佼佼者,而且还拥有一个很幸福美满的家庭。
但是从接受脑癌手术之后,他的很多方面都改变了。虽然智商指数依然维持在一百五,记忆力和语言能力还是很卓越,但是周围的人开始讨厌他,甚至和恩爱的太太最后也以离婚收场。
到底原因是什么?达马吉欧在开刀的时候发现,病患从两侧连接思考的脑与感觉的脑神经的结合体系,已经被毁损了。因此,那位病患看到可怜的人不会有同情心,碰到愉快的事也不会觉得快乐。
换句话说,他成了一个什么都懂,但完全不会有感觉的人。也就是变成一个理性能力很强,但感性能力很差的“聪明的笨蛋”。
安东尼奥·达马吉欧,是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的教授,他在所著的《笛卡儿的错误》一书中,提出了“心物一元”的概念,阐释了当我们学习时,大脑如何回顾过去的经历,并立即从不同的部分提取这些经历,来建立基本的数据。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大脑如果受伤,这些数据单元就会被破坏,他的心智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随之改变,就会做出某些怪异的、不合常理的行为。
阅读是提升情商指数(EQ)最有效的方法,我们从历史上的伟人们的事迹中可以看出。
以成功的政治家亚伯拉罕·林肯为例,他小的时候会看妈妈借来的书籍,看到三更半夜,是个典型的阅读少年。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为了满足看书的欲望,因此到书店去打工。
发明王爱迪生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读过《罗马帝国的兴亡史》、《大英历史》,以及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名著,是个名副其实的阅读王。
而富兰克林阅读过的书籍,则是多到数不尽,甚至有传闻说,当他看完一本书后会把书卖掉,然后再用那笔钱去买另一本书来看。
还有弗洛伊德,他受到素养丰富的双亲的影响,八岁时就已经读完了莎士比亚的作品集,甚至还拜读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而有着一对在农场工作的父母的牛顿,大约十二岁那一年,在应该要照顾家畜的时间,他却偷跑到阁楼去看书,结果把家畜搞丢了,这也是很有名的传闻。
上述所有的实例充分证明,在这些伟人的成功路上,阅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有高IQ,而是因为有高EQ。
那么,阅读又是如何让感性能力变得更丰富的呢?
首先,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历他人的立场,可能是王子或是公主的立场,有时候也会变成乞丐的立场,甚至还会变成老人的立场。
因此我们可说,书籍能让读者间接体会作者或是主角的经验。
而像这种间接的经验,能够提升读者的感性及想象能力,进而拥有更多耐心与勇气。
通过像这样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之中,读者就会渐渐感觉自己就像书中的伟人一样。因此,童年时期读了很多优良的书籍,就等于是把世界上伟大的人当作自己的老师,也可以大胆的说,在童年时期,人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五)可以依靠一辈子的锚
人类的安全感,并不是完全只靠满足物质上的欲望所产生,而是在心中要有健全且真实的价值观。没有真实的价值观的人才会失去安全感,被现实生活中的混乱价值摆布,盲目地随着别人起舞,或因为错误的判断而毁掉一生。
而优良的书籍会在非常时期,带给那些快乐阅读的读者们,如同锚一般的力量。就好比在波涛汹涌的大浪中放下锚,让船身稳住的力量一样,这便是活在世界上可以依靠的力量,也就是价值观。
看过许多书的人碰到问题或挫折时,便会自然地把那些书中看过的故事,作为借鉴,想象着“当谁碰到这种情况,是这样处理的”,或“当谁碰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或产生“像这种情况,应该要这样处理”的想法,全根据那个人阅读的是什么样的书,来决定那个人的判断。
书籍决定人类价值观的情形,有下列几种:
首先,根据阅读过的书籍的种类与内容,其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从小喜欢看科学方面的书籍的小朋友,对于科学方面会非常敏锐,并且会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对科学世界有浓厚的兴趣;相对地,喜欢看童话书籍或是小说的人,比起科学,他们较关心的是哲学或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例如,小说《包法利夫人》里的主角爱玛,是住在诺曼底地区的一个农夫的女儿,她虽然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却阅读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罗曼史小说。
爱玛一直沉醉在追求炽热爱情的美梦中,她相信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位帅气出众的骑士,带她远走高飞,到遥远的异乡国度,就好像罗曼史中的故事情节一样。但是她最后却和一位平凡的医生结了婚,由于她无法适应自己的现实生活,因此彷徨地到处寻找那位帅气出众的骑士,终究逐渐走上毁灭之途。
这个例子说明,书的内容可能成为塑造人类内在价值观的基准。
我们还可以举林肯的另外一个例子。林肯四十三岁那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读到史杜伊夫人刊登在华盛顿杂志上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黑奴吁天录》)。当时林肯终于彻底了解到黑人制度的矛盾,并由此对黑人产生同情。
七年后的一八六一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整个美国被黑人问题所笼罩,当时林肯毫不犹豫地站在黑人的立场,并于南北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他在南北战争的胜利宴会中,说了这样的一席话:“今天这份荣耀,并不是属于我的,它是属于写《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史杜伊夫人的。我不过是因为拜读了她的书,深受感动,从而做了正确的行动而已。”
这个案例再一次说明,阅读确实是人类塑造内在价值观的基准。
书不但可以让人类更有远见,还使我们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会透过伟人们的一生,或是从轻举妄动、愚不可及的人们的样子中,得到深刻的启迪。
书籍给我们的另一个好处是,它给我们可以连接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智慧。历史是一种纪录,把过去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传承给后代子孙,让他们可以了解现实,进而可以预测未来。其中,发现未来,对年龄幼小的读者来说,是一项必须且又很重要的价值。
孩童们对自己的将来都有些许的不安与好奇,因此经常会想象自己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是在小学的时候受到所阅读的书籍的影响,从而决定了自己的将来。

(六)阅读可以医治内心里的病
当我们身体生病的时候,会到医院求诊,接受打针或是吃药等治疗,但是当内心生病的时候,要不自我哀怨痛哭一场,就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难道没有医生可以医治内心里的病吗?
自从一九八○年开始,在精神治疗的方法方面,艺术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听听音乐,会让心情变得比较轻松自在;当然,在闷闷不乐的时候,开车到郊区去兜兜风,散散心,也可以抒解心情。像这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我们称为净化作用(Catharsis)。
净化作用具有可以净化人类的情感、毁掉那些不好的感觉的能力,而净化作用在艺术上,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不过,也有一些较严重的内心里的病,不是简简单单的听听音乐、看个电影,或是出去兜风散心就可以医治的。
而这个时候,阅读治疗便具有很好的效果。
阅读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比开车兜风、音乐、美术、运动等,更能发挥其深刻的作用。
音乐具有瞬时性或是抽象性的特质;美术则是属于空间性、表面性;但是文学是有故事内容的,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是比较具体的。尤其是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相见,可以回顾自己的过去,发现未来。
如果说,某本书会给小朋友的灵魂带来伤痛,会让小朋友生病,那么那本书就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样的书对儿童来说,无疑是刀枪,是凶器。
譬如《红豆绿豆》(注:韩国传统童话故事)以及《白雪公主》这类和继母题材有关的故事,虽然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是以阅读治疗的层次来说,它也可能是一种会带来疾病的作品。
要知道,并不是只有病菌会给人体带来疾病,书也会给人类带来疾病甚至死亡。
举例来说,像这样有关继母的故事,便容易带给被继母所养育的孩子们很大的伤痛。
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儿童与继母生活在一起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对于那些儿童来说,《白雪公主》或是《红豆绿豆》,很可能会带给圆满的家庭以致命的打击。孩子们可能开始怀疑继母给的食物是不是有毒,继母对他们愈好,他们反而更会用怀疑的眼神去看待。
因此,不是每一种药都可以医治所有的人,也不是每一本书对所有小朋友都有益处,所以,在选择书的时候,一定要参考读者的情况与立场。

转载自:http://www.hzjys.net/xkweb/xxyuwe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9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22 , Processed in 0.0748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