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革开放30年阅读回顾:自由阅读年代已经来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2 14:4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革开放30年阅读回顾:自由阅读年代已经来临
    1977年,我国恢复了一度被中断的高考,千百万人的命运由此改变。但是,对于当时的很多考生而言,一本“文革”前的高中复习教材却是千金难求。有人实在找不到教材,书本还没见到就匆匆走进了考场。
    30年后的今天,考生案头,资料成山;新华书店,书籍似海;互联网上,信息如潮。30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的阅读正经历着一次脱胎换骨般的涅槃。
    接续传统,普及文化——“小人书中的大世界”
    上世纪50年代,一批优秀的连环画作品曾深入人心。十年浩劫之后,连环画因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改革之初弥足珍贵的知识载体。当时的大街小巷,处处能看到租借连环画的书摊,旁边围坐着或大或小一群人——这样的风景,现在已沉淀为人们心头的一种温暖记忆。
    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从政治风云到军事战争,从历史典故到民间传说,从哲学智慧到生活常识,题材宽泛,内容丰富,有的还结集成套出版。《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世界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成套出版,《愚公移山》、《孟姜女》、《神笔马良》、《平原枪声》、《保卫延安》、《鸡毛信》等在读者中广为流传。
    连环画的流传并非偶然。改革开放之初,连环画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干涸的心灵注入了汩汩清流,有效地接续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并因图文并茂、通俗活泼的特色迅速深入人心,在普及文化、唤醒民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曾任《连环画报》主编的孟庆江以“小人书中有大世界”来概括连环画的价值与功用。另一方面,从阅读习惯来看,有绘本之“神采”的连环画提纲挈领,图文并存,趣味强,容易被读者接受并喜爱。
    拓展视野,走向开放——自由阅读年代的来临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电子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80年代问世,并很快投入使用,中国出版由此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的图书报刊涌入了读者视野。
    1978年部分中外名著开禁,全国不少城市出现了读者通宵排队等候买书的风景。新华书店成为一方圣地,跑新华书店几成一些人的习惯。1979年《读书》杂志创刊,首期就发表了一篇《读书无禁区》的文章,呼唤着自由读书时代的到来。“思想大解放”的鼓舞人心、“读书无禁区”的标领风尚,果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轮自由阅读的浪潮。许多国外著作被陆续翻译并在中国流行,先是卢梭、萨特与弗洛伊德,继而是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从文学到哲学,从心理学到政治学,林林总总,百花争艳。一些在西方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历史的思想与学说,在短短十来年间,就被中国读者广泛地阅读、叙述乃至运用。
    另一方面,以金庸、琼瑶、三毛为代表的通俗作品开始流行。一时之间,从古到今,自西而东,由经典至流行,中外著作汇聚一堂。曾积上厚厚尘垢的荒凉书桌,像被一夜春风霎时间吹得“姹紫嫣红”。刚走出文化沙漠的中国读者顿时陷入了丰富的眩晕与阅读的疯狂。那个年代,任何一个青涩的年轻人手中,都可能捧着一本《存在与虚无》;在毫不起眼的地摊上,就可能并放着《平凡的世界》与《城堡》。梁小民曾在他的《1980年代,那是一个读书的年代》中感慨,在他的一生当中,“这是读书最多的时光……国内出版了许多久闻其名而不得见的名著。我们狂热地阅读这些书,从中吸取营养,了解世界思想的最新动态。那是一个读书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最活跃的时代。”
    分类细化,阅读便捷——引领阅读新变革
    新世纪以来,图书的分类不断细化,图书内容力求实用,美容保健、投资理财、职场宝典与处世智慧类书籍开始热卖。不少人的阅读习惯逐渐趋向个性化与实用化,阅读目的变得更加具体、明晰。同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促使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以不可阻挡之势闯进人们的生活。
    网络作为全新的知识载体,正在引领一场阅读的变革。一项调查数据显示:1997至2008年我国互联网由起步到飞速发展,十年左右网民由62万增至2.9亿。与图书阅读率不断下降形成明显反差的是网络阅读连续6年成倍增长。网络阅读成为读者的第二大阅读方式,仅次于读书,甚至超过了报纸和杂志。网络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选择的便捷。阅读的速度大幅提升,阅读的难度不断降低,接受的信息迅猛增长,人们充分享受着“读网”的便利。
    网络不仅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使阅读对象发生变革。近年来,我国投入不少资金用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许多电子书籍、数字化资源被列入收藏范围,传之后代。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曲艺、传统手工艺等,很难形诸文字、编成书本,如今也可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与保存,留给后来者阅读与学习。
    网络阅读必成潮流,其便捷性与丰富性无疑能使读者受益无穷。但是无论网络怎样发展,阅读如何变革,对纸质书本一往情深的也大有人在。一些学者认为,过于依赖“读网”,甚至于实用化的阅读遮蔽了对经典的品味与学习,快餐式的浏览取代了对文本的细读与思考,那么读者的心灵就难以从阅读中获得真正的滋养与润泽。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当回归书卷、回归文本时,阅读显得是那么自然和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阅读会“挤压”传统阅读,但纸质阅读也将自有其“诗意栖居”的天地。
来源:人民日报  张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26 , Processed in 0.1532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