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贯穿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6 16:4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贯穿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卢静


    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老先生的这一理念,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我将这一理念贯穿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有四点:

    一、 激发好奇心
    人人都有好奇心,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心能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对那些他们不了解而又渴求了解的事物和现象。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不引导好奇心进入理智的水平,那么好奇心便会退化或消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要使之更为强烈,让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借生日》的一段教学: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看老师写个字。(板书:借)
    师:认识吗?
    生:认识。借
    师:平时你向别人或别人向你借过什么?
    生:借过玩具。
    师:谁向谁。
    生:我向XXX
    师:借过什么?
    生:我向XXX借过书。
    生:我向XXX借过笔。
    生:我把水彩笔借给XXX。
    生:我向XXX借过橡皮。
    师:好的,看来好多小朋友都有过借东西的经历。但你们借过这个吗?(板书:生日)
    师:你们借过生日吗?
    生:没有。师:可真够奇怪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
    生:(齐读课题)借生日
    此时,学生一定好奇:为什么生日也可以借?谁把生日借给了谁?……这些好奇的想法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去读书学习。
再如学习了《雪孩子》让学生讨论:雪孩子还会回来吗?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我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结论,而是鼓励他们在课后请教父母,请教《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让他们通过查询资料等方式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这一过程中实则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增强求知欲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产生了探究新知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就会如饥似渴地去汲取知识的养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变成了最大的乐趣,最愿意做的事。为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创设适宜的问题。问题太简单或太难都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进去,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问题。然而最适宜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真正需要理解的疑问,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疑自悟自得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比如:(《凡卡》教学片段)
   ( 学生通过读课文相关段落感受了凡卡回忆中乡下生活的快乐和美好后。)
   师:乡下生活是那样的快乐、美好,在鞋匠家的生活是这样的悲惨痛苦!同学们,此时有什么疑问吗?
   生:既然在乡下生活这样好,为什么爷爷还要把凡卡送到城里呢?
   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凡卡的回忆,看看在快乐美好的背后你还读懂了什么?
       ……
   生: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凡卡的爷爷是个守夜人,65岁了,在寒冷的夜里还要去给老爷一家人守夜。读文中相关内容
   生:他爷爷睡觉的地方是在厨房。读文中相关内容
   生:他们家很穷,从爷爷穿着可以看出来。读文中相关内容。
     ……
   师:同学们读懂了,乡下的生活不见得比城里好,爷爷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凡卡留在乡下,可能会饿死,可能会冻死。爷爷把他送到城里是希望凡卡能学一门手艺自己养活自己。
   师:既然乡下是待不下去了才到城里,那为什么在凡卡的心中就觉得乡下比城里好?再读全文。
   生:乡下没有人打他。
   生:城里没有人愿意理他,他太孤独了。
   生:乡下有有爷爷的关爱,他能在穷苦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
   师:是呀!凡卡在悲惨的生活中渴望温暖、渴望幸福。
    这段教学,教师利用矛盾创设了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读书解疑。学生本以为已经理解了问题,被教师的一个提问,再次陷入矛盾中,学生又一次读书解疑,对人物(凡卡)心境的感受逐步深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思维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学生。我的想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尽量少说这样看不对那样看才对的话,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避免用自己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千方面计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比如《凡卡》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认真默读凡卡写的信,同时思考:读到哪儿,我的心被触动了,我感到(伤心、难过、愤怒、疑惑……)。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使其思维有宽度;并且能较好地缩短时间、空间上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上带来的距离,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阅读中的生成点引导质疑,使其思维有深度。
   师:既然凡卡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为什么不跑回乡下?
   生:因为他没有鞋。
   师:大家想想,凡卡是在哪儿做学徒?
   生:在鞋匠家做学徒。
   师:是呀,他在鞋匠家做学徒。但刚才这位同学说,凡卡没有鞋。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部分学生脸上露出诧异的表情)
   生:为什么在鞋匠家做学徒却没有鞋穿呢?
   师:是呀,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鞋匠在虐待凡卡。
   生:鞋匠故意不给凡卡鞋穿,让凡卡不能跑回乡下,好给他家做事。
   生:凡卡太可怜了!
     ……
   师:鞋店最不缺的是──
   生齐说:鞋。
   师:但是凡卡没有,在这寒冷的冬天,凡卡连一双可以避脚的鞋都没有,那么其他东西他会有吗?
  (此时学生全都静默了,凡卡经受着怎样的痛苦,也许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在思索、想象并为这个孩子的悲惨命运颤动着。)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问题的根本,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生成点适机启发,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一步步深入,思维力得到比较好的培养。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教师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计划而不顾学生的思维实际。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学生在运用思维探索真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因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而不是一味的赶进度,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感悟、分析、归纳等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力得到有效的培养,逐渐进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这一境界,就是“不需要教”的境界。

    四、培养好习惯
    清人刘蓉在《习惯说》一文中指出“为学贵慎始”,明末清初的者王船山说:“养其习于童蒙。”因此,在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能为学生自能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养成以下习惯的对学生极有益。
   
    1.多读多练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乃由知人知所知,到知人知所不知;能人知所能,到能人知所不能的必经途径,天下绝没有不食桑叶而吐丝的蚕,不采花而酿蜜的蜂,亦没有不读书而能治学的人。”(杜松柏《国学治学方法》)学生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多读几本好书,可以丰富语汇,扩展知识面,悟到写作方法。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获益匪浅。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会每周调整出时间带学生到学校图书馆读书,每学期着重引导学生读一两本儿童文学作品,给学生推荐文学读物等等。
    “多练”主要是练笔,包括读书批注的习惯和写日记或写周记的习惯。批注,可以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用一些符号或词语,短句在书中简练地标注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养成这种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精准表达思想的能力。写日记或周记主要是让学生记下生活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进行小练笔。比如《乡下人家》中读写结合的教学:
    师:现在,我邀请同学们到乡间去走一走,欣赏那里的美景。(播放两段录象)
      (第一段看完,画面停留在向日葵上。)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乡间小路。
    生:看到了一大片向日葵。
    师:仔细观察,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向日葵上有阳光。
    师:向日葵上有阳光,还想怎么说?
    生:向日葵沐浴在阳光下。
    生:阳光在给向日葵洗澡。
    生:阳光在向日葵上舞蹈。
    师:多美的语言呀,把你们说的连起来都快成一首美妙的小诗了!
      (第二段看完,画面停留在小河上。)
    师:看到不远处有什么?
    生(用上文中的词语):捣衣。在教师的引导下背诵古诗《咏鹅》……
    师:同学们欣赏了两处乡村风景,你对哪一处乡村风景感兴趣?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一段话,也可做一首小诗。
    这段小练笔是在感悟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上老师适时适度的引导、点拨,学生写话的兴趣高涨,并且有话可写。

    2.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语文最常用的是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教师教给学生用工具书的方法后,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理解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养成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如果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排除阅读和写作中的障碍,扩大知识面,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善于积累的习惯。
语文学习要学以致用,大多用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上。学生平时在阅读中把那些好词佳句摘录下来,随时积累贮藏,临到用时,就会水到渠成,左右逢源。
   
    4.多思多问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爱思、善思、多思、深思,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培养学生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为学生自能学习打好基础。
   
    归根结底,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教师从容不迫,学生身心健康的境界。”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 本帖最后由 宋伟 于 2008-7-6 16:5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31 , Processed in 0.1019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