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31 15:4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探索

浙江温岭市城南镇横山中学 童领娇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学校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的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成败的关键。为此,坚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首选策略。而正在全面实施的“新农村教育”,旨在通过构建适应农村实际生活的充满活力的教育,推进基础教育从城乡二元结构迈向一体化的进程。为推进“新农村教育”和校本教研建言献策,我们对学校所处的温岭市城南镇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该镇的教育现状作了全面的了解,从而探索农村中学有效校本教研模式。

一、温岭城南镇的教育现状

城南镇辖区面积109.29平方公里,辖76个行政村,人口7.5万;拥有一所完全中学、两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19所幼儿园、一所成人文技校;2007年小学在校生3903人,初中在校生1452人,高中在校生(含综合高中)1200人,幼儿就读2038人;在编教职工共计464人(不含民办幼儿园教师)。该镇近年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包括对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每年进行奖励。对学校开展改厕改水、建造运动场、标准化完小的建设等等,其中建成浙江省标准化完小一所、台州农村示范性小学一所。城南镇的学校硬件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2002年通过台州市教育明星乡镇验收。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尽管城南镇镇与历史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城南镇教育起点低,和兄弟乡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面临的困境将阻碍新农村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学校硬件资源分布不均

城南镇这几年加大了对教育基础建设投资。在镇辖区内不存在学校危房,但这两年重大的投资基本上集中在完全中学,而在片中和小学方面无重大建设。例如横山中学无运动场及无实验室等专用教室,本在学校围墙外的规划土地却因为用地指标问题,迟迟不能动工,无法开设功能教室和体育运动,每次运动会都开到马路上,直接影响学校的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多媒体等相应的配套设施相对而言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明显优于片中、片完小。资源的分布不均直接影响新农村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师资情况堪忧

1.师资分布不均,部分学校老龄化严重

以横山中学教师分布情况为例:该镇总体教师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下表是该镇年龄段统计:


但单个学校来说,分布却十分不合理。例如下表是中学的教师年龄分布对比统计:


2.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城南镇的经济实力排名在温岭比较靠后,教师福利相对城区存在巨大的差距。待遇的不均衡使城南镇的学校成了人才净输出地。城南镇的老百姓都流传着一句话:城南镇的中学是培训基地,这里的培训基地不是指培训学生的基地,而是培训教师的基础。事实正是如此,目前很多活跃在城区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从城南镇中学出去的。其中横山中学一直被教育界视为培养名校长、名师的摇篮。很多名校长、名师都是从我校走出去,比如市三中范建华校长、市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陈正荣老师、曾获全国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叶仁龙老师、市骨干教师林辉红老师,太平高级职业学校市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的林建亚老师。而留在本校只有几个老教师或很年轻老师,甚至代课老师。随着近几年教育不均衡发展越来越突出,学校只要有一点成绩的老师都纷纷离开。优质师资流失直接导致优质生源的流失。据城南镇中学的校长介绍,城南镇中学的学区内2006年小学毕业,成绩在前三十名的学生,仅有一位排名27的学生还在城南镇中学就读,其他29位全流向城区及发达乡镇,横山中学更为严重,2007新生应到121名,而实际到校就学86名,而流失的35名学生正是优秀生。

3.师资结构的不合理

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主要存在配置不均。横山中学由于学生减少导致教学规模缩小,学科课程又多,学科教师不配套。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基本上都由语数教师兼教,而语数教师又严重超编,从而无法再聘新的急需的学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校长说:“我校仅有的一个计算机教师被调往A校,我计算机并不很懂,但没办法,只能由我来教计算机。”其实这位校长的话正折射出农村中学所面临的师资尴尬。

三、开展新农村教育校本教研采取的对策和模式

横山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初级中学,建于1968年,原坐落于横山乡山前村,20018月由原横山沙头中学并入并迁入现新校舍,位于寒坑龙潭风景区附近,是一所离市区只有15公里的山区农村薄弱学校。校现有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1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5200多平方米。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第一期已完成,但综合楼、教师宿舍、食堂、三百米跑道操场二期工程未落实。学校目前规模能容纳1000多人学生,2001年合并时学生数983人,现七年级、八年级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设备,但教师办公室没有电脑,无法进行利用多媒体技术正常备课。横山中学现有教职工40名,专任教师40人,学生数283人,共10个班级,每班平均不到30人,学生流失严重,流失率达24%以上,提前实现了小班化教学。

教育的落后首先是管理的落后,管理的落后根本上是观念的落后。农村教育要走出困境,提升质量,需要政府在办学经费、教师配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但更重要的是学校自身要更新观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统一思想;用具有活力的机制,把人的潜能开发出来,激起广大农村教师对教育的憧憬、向往与投入。振奋精神,重塑形象——勤勉、严谨、热爱,以饱满的精神创造辉煌。为此横山中学不等不靠,开始探索农村初级中学建立校本教研的有效研究,依靠市三中的名师引领,总结并推行有效教研模式。

1.实行以“机制建设推动校本研究”的运作模式

学校基本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常规运转机制,实行层级管理,条块运行;学校提出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常规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度、班主任为核心的协调会制度及年级组活动制度、教师六课制度、课题攻关制度,为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实验路子、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保证;教师论文的发表、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各类各级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通过量化加分,兑现奖金等办法加以肯定、表彰,并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评职晋级和评选先进的条件之中,有力地激发了教师研究实验的热情。

2.实行以“全员参与、整体互动,立体相融深化校本研究”的研讨交流模式

学校积极研究新的研讨交流模式,力求避免过去个别教师上台交流,大部分教师当观众,载体单一的弊端,把原来总结经验、展示成果改为参与、学习、反思、体验、比较、提升等多元目标的研讨交流模式。

全员参与: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交流的主体,避免个别教师唱戏,其余教师当观众的现象。

整体互动:将研讨的时间划分为两个单元。一个单元是集中的展示交流,一个单元是教学及研究的长时间参与、学习、反思、体验、比较、提升等。部门互动、师师互动。

立体相融:从观念、课堂教学行为、反思三个维度立体梳理,以案例、教学设计、说课、教后反思、课改论坛、家常课等为载体整体推动。

这个模式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3.实行以“立体式培训提升研究水平”的可持续模式

学校探索的校本立体式培训是以校为本,立足岗位,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内容上体现全面性,在方法上体现多样性,在性质上体现文化性,力求使尽可能多的教师适应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的需要。

1)在内容上体现全面性

内容上的全面性是立体式教师培训的前提。事实证明:给教师提供的培训菜单内容越丰富,越容易引起教师的兴趣,越容易消除单一内容带来的心理疲软,从而增强培训的时效性。一是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主要在计算机室。内容以计算机操作为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常识,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力支撑。二是网络资源应用培训。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这些资源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是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资源才能广泛作用于校园和所有课堂,产生应有的效益。三是课程改革案例研讨培训。在实际的工作中,案例是推动新课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学到的技术,查找、调阅、整合资源,然后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同时通过研讨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2)在方法上体现多样性

方法上的多样性是基于教师不同的信息化水平而采取的培训策略。丰富而多样的方法从不同角度适应教师个体化的需求,清晰而动态地催动教师的发展。

①集体培训与师徒辅导相结合

集体培训是针对教师中的普遍需求而进行的一种主要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时间相对集中,信息量较大,可以解决一些普遍的问题。但是,集体培训却无法满足个别化的需求,因此,师徒辅导是我们培训中的主要形式。我们根据教师的个别差异,把它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一个水平较高、受过上一级培训的辅导教师。这种培训因为能够及时解决教师的疑难而受到欢迎。

②共同进步与骨干先行相结合

在全体教师共同学习的前提下,学校注重骨干力量的培养。以骨干力量带动全体教师的进步。形成梯级层次更容易产生群体内驱力。“学得好的影响和带动学得不太好的,水平高的影响和带动水平比较低的,从而促进了全体教师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③应用与研讨相结合

在培训中,给教师创设各种实践机会,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会应用。

④观摩与自主实践相结合

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组织一定的观摩活动。但最终的落脚点是自主实践。我们所有的培训并不是教会教师多少东西,而是提供一定的范例,刺激教师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的自主实践,才是最为重要的过程和培训的目的之一。

3)在形式上体现文化性

事实证明,没有文化参与的培训是单纯而低效的,是平面而短视的。因此,在形式上体现文化性绝不是培训的补充而应是培训者有意的作为。

通过立体式培训,教师不但有技术层面的收获,而且获得了更多维度的生长点。使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和保证教研质量有了基础。

四、开展新农村教育校本教研后的思考

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断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通过这一阶段的校本教研,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新课程;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的工作明晰化了。

第一,专业支持的力量不足。我们教师在实践中最期望得到“专业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的直接帮助。现实中这样的帮助机会很少,如何使广大教师得到高质量的专业支持?持续的专业支持能仅靠教研室和兼职教研员吗?,我们正在探索与市三中的联合教研,依靠市三中名师的引领进入校本教研的深处。

第二,教师工作量大,日常事务繁忙,同时开展新课程教学校本教研,从事校本研究,如何保证教师有相应的时间兼顾二者?。

第三,校本教研的各种制度已经建立,但很多教师还没有融入教研组活动中,依然单打独斗,教研组尚未成为真正合作研究、共同行动的共同体,如何处理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

第四,校本教研的成效如何?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校长应发挥什么作用?在课改中扮演什么角色?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农村初级中学一乡一校,相对分散,学校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地域特色,相对封闭和保守。除进一步加强支教和对口交流外,下一步应加强城乡校际间的合作,使其经常化,制度化,共享科研成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由于教学实践改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无止境的,有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过程,真正的难题,不可能一次性得到圆满解决。当校本研究的问题再次被观察分析和反思时,就开始了新一轮发现新问题、开展新研究的更高层次的校本教研的循环。从而确立农村初中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5:24 , Processed in 0.0715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