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晚“网语”为何不撩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6 14:4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晚“网语”为何不撩人
  来源: 浙江日报


    网络的生命力太强大,以致于2010年的央视春晚也向其“致意”——本届春晚,大量网络语言的运用,算得上一大“创新”。     “哥ΧΧ的是寂寞”、“哥是个传说”、“ΧΧ喊你回家ΧΧ”、“雷人”……这样的流行网络语言句式,在本届春晚的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中,随处可见。     看得出,春晚的创作人员在苦心求变。然而,春晚向网民抛“媚眼”,网民却似乎没领情。     有好事网站近日搞出了央视春晚“最烂节目”评选活动,赵本山的小品《捐助》,郭达、蔡明的小品《家有毕业生》,冯巩的小品《不能让他走》分列“最烂节目”前三。这三个小品,都包含着丰富的网络元素。其中,冯巩的小品《不能让他走》甚至被称为网络语言的“集结号”——这个小品中,走马观花似地蹦出“寂寞”、“传说”、“喊你回家”、“偷菜”、“雷人”等网络流行语。     为何使用了如此多“亲民”的网络语言,却仍然难以取得网民及舆论的认可?     如今,网民在舆论中的势力,颇为壮观。诸多公共事件中,常见网络发挥的重大作用。窃以为,使用网络流行语,除了电视节目本身需要通过新的亲民方式,争夺年轻收视群体之外,恐怕也少不了对网民这一新舆论势力的争夺。央视春晚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也未尝没有主流舆论向网民尝试性伸出沟通桥梁的用意。     但是,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网络语言之所以受到欢迎,在于它的草根性,以及它在特定情境中反映社会万象和症结的诙谐、巧妙方式。春晚直接拿来,毫不修饰地镶嵌进小品、相声中,本身的故事与这些网络语言又缺乏血肉的内在联系,就好比看着一层“油花”点缀在水面,其实已失去了原创性,也削弱了这些网络语言的生命力。这样的语言,即使在网络上再受人欢迎,人们在春晚上看到听到,已是味同嚼蜡,感到乏味。     这几年,老百姓对春晚的感觉越来越淡。春晚希望借助网络语言的生动活泼、草根色彩,来强化自己的亲民和对生活、群众的贴近性。这也无可厚非。只是,“拿来主义”太简单,却反而引来了责难。     其实,春晚曾以自己的方式,掀起过一年一度的“造词运动”。那些“词”之所以曾经流行,关键在于它深入到了生活的“骨髓”,糅合了老百姓这一年的酸甜苦辣。而“拿来”网络语言,再精彩,也不是你的,没有了创造力,哪来吸引力?(王玉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0:06 , Processed in 0.0560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