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9 17:1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之精神转载


最近床头柜上摆的是查有良先生的《中学之精神》,闲暇时或入睡前习惯上翻一翻、看一看。

《中学之精神》是查先生《小学之精神》的姐妹篇,是查先生给自己的母校——成都石室中学从汉代“文翁石室”建校2150周年的礼物,主要评述以石室中学为代表的国内各大名校的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开卷有益,读后的确颇受教诲。
不过也有遗憾,查先生的大作以较多篇幅讲到社会主文化与学校亚文化的关系,立足四川,辐射全国,例举了很多大学、中学名校的校训和学校精神,作了很多精彩的阐释。但是对学校亚文化的主要构成群体——教师及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教师文化和教师精神没有用专门的章节系统的讲一讲,笔者作为一名教师总感意犹未尽,引发了对教师之精神的一些肤浅的思考。
在笔者看来,一个有档次的学校必须打造自己的学校精神,一个有档次的教师也必须活出自己的教师精神,学校精神与教师精神二者息息相关,强调学校精神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精神。
教师精神主要是一种个体精神,学校精神主要是一种团体精神。从学校的角度讲,一个团队的精神,是由若干的个体精神长期合融而成的;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可以追求个性发展与张扬,甚至特立独行,但是每个教师的个体精神应该植根于学校团体精神这块土壤,而且不能悖于学校的团体精神。因此可以说,教师精神是学校精神的具体体现,学校精神又有助于教师精神的规范。
前些年很多学校热衷于提炼自己的校训、校风,以期把之作为自己学校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诸如励志、勤学、守纪、开拓、进取等等口号似的校训满天飞,但大多是由外而内的追时髦而捡一些舶来品,因而往往不能自觉的转化为教师的行动,到现在这一阵风已经基本上吹了一个段落了,早已不吸引人耳朵了。
其实,真正的学校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是由内而外的,推陈出新的,这样产生的校风、校训来源于教师,来源于历史,才更能自觉转化为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这方面最成功的范例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最早来源于1914年梁启超勉励清华学子的演讲中引用《周易》一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到现在清华大学历经90年风雨沧桑,但是清华的校训精神以其稳定性、延续性、自为性、能动性,鼓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不断成长,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源源不断的走出清华园。清华的成功,应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要打造教师之精神,需要多方面合力。教师之精神包括教师的学术精神和教师的道德精神,二者合起来构成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更能体现一种教师神采气质,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欢。遗憾的是现实中两种精神完美具备的教师还不多,包括笔者在内,都还需要外在条件的支持和教师自身的涵养。即将全员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展示了很多美好的愿景,笔者希望新课程改革能够为应试重压下挣扎的而畸形发展的教师重心塑造自己的精神迎来新的契机。
教师之精神的形成需要教师主体长久的锤炼,道德精神需要学习和自律,学术精神的涵养需要教师花一些工夫,多看一点书,教师的书不一定多么专业精深,可以适当看得多一点,杂一点,再则需要是交流,师与师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师与家长的交流,三是思考,可以不做专家型教师,但是一定要做一个思想者教师。
总之,教师不光是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应该需要思想,需要精神。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盼望以后能够读到谈教师精神的更得力之作,并以此带动我们活出教师的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9:56 , Processed in 0.0800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