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种下一粒种子——钱理群教授中学开课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4 18: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种下一粒种子——钱理群教授中学开课记  
吴非
有关钱理群教授在南京师大附中开选修课的事,本不想多说。——我的想法,是时间隔得长一些,一件事反而能看得清晰,过早的评价,未,必准确。这里只能向读者介绍事情的始末和我的一些想法。
从钱老师萌发设想到完成教学实验,有两年半的时间,知道内情的人不多。2001年9月,钱老师私下和我说起运一设想,当时说好暂不为外人道。几天后语文教研组邀请钱理群教授绐学生讲鲁迅,当时预计听众是400多人,不料竟挤进了1000多人,讲台前的地上坐满了;有的同学坐上了窗台…,那个阶场面可能让钱理群感到,到附中开选修课是有可能的。当时高中语文课标还在制订中,我们还不太了解加大选修比例的设汁。2002年4月,钱老师要到附中开选修课的消息被上海《文汇报》披露后,引起社会关注,我们一时很被动。因为当时述缺乏足够的准备。当年8月,钱老师从北大正式退休后,开始着手编写选修教材,设计教案。其间多次电话磋商,并几次把他的教学设想寄到附中,语文组又将其印发给每位教师,征求意见。教研组还派倪峰、周春悔两位年轻教师做他的助手,协助钱老师做—些编写工作。但是2003年春夏于举国受“非典”惊扰,钱老师被困在北京不能南下……夜长梦多,其间波折,一言难尽,好在事情终于做成,也就不必多说了。
2004年3月11日,钱老师到达学校,做准备。工作。3月16日,钱老师在附中讲台上给学生上第—节课,一切成为现实。第一次上课前,钱老师说“有点紧张,不知道学生能不能接受”;第二次课后,有不少学生围上来和他交谈;第三次课上,钱老师已经如鱼得水……半个月后,学生在校园里看到钱老师就像见到我们一样平静地道一声“老师好”;钱老师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对教学的意见,学生和他“吹”到晚上10点,意犹来尽。4月16日,整整一个下午,钱老师指导担任助教的青年教师,谈下—轮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晚上,又找我们交换意见,准备在学生中展开调查,准备评价总结。4月18日;讲完最后—课,学生交上—一篇《我的鲁迅观》,选修班学生结业。然后,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办了—个“与鲁迅相遇”晚会。在近40天的时间里,钱老师以附中语文组教师的身份上课。和老师们朝夕相处。钱老师的工作精神。可以评上模范。
钱理群老师设计这门选修课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考虑的只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怀疑论者可能不了解钱老师。也不了解师大附中。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持怀疑态度,高校和中学之间真得划出那么一道鸿沟吗?对语文教学改革,从来都是批评者多,行动者少,我们早就习惯了。至于“浪费”一说,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道是谁在浪费谁。我们中国,一些人对重大的人才浪费从来视而不见,或者让伯牙对牛弹琴。或者毫无道理地把一个人“挂”起采,而教授给中学生上课,立刻就有人认为“浪费”了。与教授做官、教授经商相比,教授到中学上课实在不应当成为新闻。教授在中学上课,旧时代有,现在也有,上海就有教授经常在中学开讲座。但是像钱理群在中学开设一门完整的、和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的普及型的选修课,的确是一次探索。
浙江报纸登了有关此事的社会反响,有人认为钱老师到中学上课会影响学生的高考,对此我无话可说。前些年虽然校长们念“应试经”,却不敢不做“素质秀”;现在教育行政领导看到学校真搞素质教育,反而担忧升学率上不去。应试教育久批不臭,甚嚣尘上,比起五六年前,整个形势好像更严峻。——打个刺眼的比方:就像看见反动派扛着枪神气活现地站满大街小巷。而那些有理想的教师,日子好像过得不顺,如果想作些有价值的教学尝试,往往要秘密行动,无法明昭大号。素质教育喊破天,情况却越来越糟糕。有时候我会想起《茶馆》中松二爷的话:“……想起来,大清国是不好呀,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现时所谓的“教育政绩”等同于高考升学率,牺牲学生的未来,牺牲教师的智慧,在恶性竞争中把中国教育推入落后的境地。这种局面令人悲伤。当今教育界,可敬的是仍有一批有理想的教师,他们尽自己的所能,在应试教育的铁屋上砸洞。这时候能有援兵是最好的,为此,钱老师义无反顾,再作冯妇。不过,我相信,在学术界,钱老师的选择肯定不会是绝响。
钱理群的尝试意义何在?关于这门课的设计和教学,他已经作了阐述,我这里不再赘述,只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视角谈谈这次实验的必要性。
首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
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原点”,其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本民族的经典作家,如莎土比亚、塞万提斯、雨果、普希金和托尔斯泰、惠特曼,在英国、西班牙、法国、俄罗斯、美国都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成为精神文化的原点人物。可是这些似乎无须争论的问题在中国却总会有混乱的认识。中国有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关汉卿和曹雪芹,他们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资源,可是我们也注意到一直有人主张不学古文。鲁迅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的人物,如果语文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读《孔乙己》、《故乡》和.《藤野先生》等,而不引导学生注意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意义,那是—种浪费。曾有韩国教授悲叹韩国没有出现鲁迅那样的人物,让我想到有文学大师而不知重视的民族才是可悲的。让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认识经典的作用,学习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我认为,这应当是青少年的正常需求,那些自认为不需要经典的人,他在实质上必然落伍于时代,也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
分析中国社会几代人所受的教育,我特别感到,中学教育需要基础人文精神的支撑。钱老师的尝试,也应当从人文学术普及的意义上去认识,这或许是更有价值的命题。目前社会究竟给青少年教育注入了什么样的主流意识?应试教育也许可以缓解当前的矛盾,可是它将会给中国的明天留下一批什么样的人;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德国非常重视科学,日本最重视教育,可是想一想,在20世纪,这两个国家作出了什么样的令人类永志不忘的,“贡献”呢?如果不重视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谁能保证明天的真善美?
所以,虽然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提法可能还有待商榷,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一个高远一些的目标,需要有点追求,需要有建设意识,需要不懈的努力。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请学者教授到中学开选修课,让他们为学生打开几扇窗户,让学生直接接触学术前沿,和创见的学者教授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和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
其次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选修课占的比重大,类别多,语文学科五门选修系列课程,多数是中学目前未曾尝试的,仅靠中学教师来建设、,难度很大,(师大附中选修课开了22年,好多门课至今没有教材)。中学选修课建设可以借鉴高校的成功经验。我认为当务之急,一是通过名师的教学示范把高校选修课教学经验介绍到中学,一是尽快地为中学培养选修课师资。因而从这个层面看,钱老师在师大附中的实践可谓—石二鸟。
高校教师到中学任教,可以解决部分教师的进修问题。中学开设选修课势在必行,然而以目前中学现有教师的状况,可能难以实施。.即使在一流名校,低水平的应试教育导致教师业务素养大幅度下降,教师由午知识背景和学术背景的限制;完成选修课教学是有困难的。教师提高教学修养的任务迫在眉睫,而把成批的教师送往高校进修又不太现实。钱老师在师大附中的实践为教师进修提供了新的模式。这次附中有—批青年教师自始至终旁听了钱老师的课;并多次和钱老师在一起平等交流,不但学习选修课教学法,也向钱老师请教鲁迅及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问题,钱老师—一悉心指导。钱老师把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未曾公开的),在交流中无保留地直接传授给青年教师。通过和钱老师对话,语文教学中一些观念性问题也变得明晰了。
我们一直在探索语文课改的途径,和高校合作建设选修课程是语文课改的新思路,这项工作需要志同道合的高校教师参与。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些学校在不同层面上以不同形式作了尝试。需要说明的是,教授绐中学生上课并非一件容易事,不是每位教授都有进入中学课堂的资格的。和多数高校教师相比,钱理群在中学上课有一种优势:他多年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熟悉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建没性的意见;同时,他有18年中专校语文教学经验,—这也是他能迅速与学生取得沟通、展开对话交流的基础。
这次教学实践,也有不少遗憾。
在应试教育已经成了气候的情况下,作这样一次尝试,代价可想而知。这也是筹划过程中我们预料到的。早几年,我们作这类尝试并不太吃力,现在不得不费口舌、磨时间。但是一些教师明白:国家投资办所谓“重点中学”,就是要让我们走在前面探路的,如果重点中学怕踩地雷,贪生怕死,只愿意和人家比升学率,那是最没有出息的。名校教学要有“实验性”,就必须蹈险犯难,勇于实践。
本次选修班由高一高二学生组成,高—“每班2人,高二每班3人,旁听学生中,高二居多。学校为保证钱老师准时开课,调整了校本选修课的安排,准许一部分学生重选。但是各科头绪夹缠,干扰不可能没有。各学科频繁的测验造成部分学生缺课。选修课每周三次,周二和周四两个年级常有学科测验,等测验结束,一些学生已经没有精力来上课了.学生迟到也成了常事,钱老师常常很早就到选修教室,和我们一同等待,有时甚至倒过来安慰我们别着急。虽然采用了“选做作业”的方式,但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无法准时完成作业,也有些同学作业质量不高。由于在学期中途开课,课时安排密度大,每周三次共8课时(周二、周四下午2课时,周六下午4课时),不能像学校常规选修课那样从容,学生对上一讲内容往往来不及消化,下一讲的内容又压下来了。加之课前预习不足,学生来自28个教学班,平时的交流不够,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本当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好的阅读基础和积累,虽然语文教师在报名的学生中作了挑选,但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前几届已经有所下降。应试教育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读文学经典。学生的阅读领域狭窄,阅读量过小,影响了授课效果。此前语文组曾邀请学者和教授来校讲课,也常常担心曲高和寡。学生孤陋寡闻,没有“资本“和教授们对话,问出的问题不是低幼化就是大而不当,难得有几个见多识广的学生如鹤立鸡群;讲座便像是为少数人开的。钱老师对这些情况虽然有所估计,但是对大面积学生的作业和对活质量不是很满意。
功利教育下长成的学生,常常是—副无所畏惧的神态,我见了是有点寒心的。钱老师是理想主义者,他永远充满激情,可贵的是他行动时充满理智。按说我也忝列理想主义者,可是因为身处其境;就没有他那样多的梦想。我甚至想说,我们所做的—切也许不过是亡羊补牢,或者说,辛苦耕耘,不过是为种下一粒种子,至于它能不能结果,甚至它能不能发芽,我们能不能看得见,那就不是我们所能预期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9:39 , Processed in 0.0665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