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非语文教学的矛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31 09:2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非语文教学的矛盾     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泛人文教学的不良倾向——用看与文本同名或相关的电影、戏剧,听唱与文本同名或相关的歌曲,代替文本的解读与赏析。由文本某一主要或次要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人文细节内容,引发漫无边际的人文联想与引申,由这种联想和引申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围绕文本而产生的无主题、无重点、无先后的热热闹闹的师生对话。
  ……
  凡此种种,语文界意识到和明确了这样做不对。为了从根本上遏止这种趋势,我们还必须站在语文教学本体高度予以认识。
  著名特级教师褚树荣先生说:“在语文教学流行病肆虐的背景下,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演讲课、美术课、多媒体演示课、课外活动课,而上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读书课,能让孩子好好读书,不折腾孩子,这是一堂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离开了文本,疏离了语言,就不是语文教学,不管在课堂上玩什么花样,搞什么形式,奢谈什么理念。” 他这段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观点很有代表性。每一个从事过或从事着语文教学的教师,每一个接受过语文教学的成人,每一个接受着语文教学的学生,反思语文教学过程,都会意识到: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不管语文教学怎么变革,语文教学从总体上看就是读书写文章。
  上语文课凭借的是什么呢?看得见的是文本以及组成文本的文字,听得见的是从嘴里嘣出的话语,即言语或语言,这是一个可以视听的显性过程。不能瞬间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文本中人物、呈现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文本引发的读者的生活体验,这是一个不能视听的隐性过程。显性过程把文本话语以教学话语的形式转达出来,教学话语深入探究文本话语,隐性过程把作者文本、文本人物生活体验转化为师生生活体验,师生生活体验反过来又深入挖掘作者文本、文本人物生活体验。
  阅读教学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教学话语把文本中隐含的生活体验转化为师生共同感知的生活体验,引发师生对文本中的生活体验以及承载生活体验的话语的体验、交流、评价、鉴赏,从而补充、丰富、改善师生的生活体验与承载生活体验的话语。写作教学则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话题,教师引导学生或者学生独立利用生活体验与话语基础创作出一个完整的文本,再对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阅读教学。
  简单地说,不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语文教学都是不断进行话语与生活体验的相互转换生成而已,显性一端秉持话语,隐性一端秉持生活体验,利用显性话语转换生成隐性生活体验,利用隐性生活体验转换生成显性话语,是“(源)话语——生活体验——(流)话语”的转换生成。这一转换生成过程就是语言体验过程。说到底,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体验。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文化知识、风俗人情、时代背景、电影、戏剧、歌曲、乐曲、美术、历史、政治、地理,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等促成语用体验的完美,但前者是次,居于辅助地位,后者是主,居于支配地位,决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因前者妨害后者。
  也许,为了促成语用体验的完美开发,在某个时间段,上几堂异样的语文课,比如无主题变奏的热热闹闹的语文课,或者即兴演讲,或者听唱歌曲,或者讲有关知识……这是可取的,但别忘了,这是为了达成完美语用体验的辅助形式,这是权变手段,不是本体,不能成为主流,使用时要慎之又慎,适可而止。
  (王元华  作者单位系北师大二附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28 , Processed in 0.0841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