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厉以宁作者:⊙范敬宜
当今,不知道厉以宁是著名经济学家的恐怕不多,而知道厉以宁还是一位真正诗人的恐怕极少。
我和厉以宁教授相识多年,对于他为我国经济建设、经济研究作出的贡献非常钦佩,但是了解他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还是不久以前的事。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到全国人大去上班,在门口遇到厉以宁。他突然把我叫住,从鼓鼓的公文包里取出一本小书送给我:"请你随便翻翻!"并以他特有的快速动作,在书的扉页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我以为是他关于经济问题的新著,接过一看,竟然是《厉以宁词一百首》!实在意外。
走进办公室,来不及脱下外衣,就急忙把书打开,第一首词就使我大为惊奇:
相见欢
仪征新城途中,1947桨声篙影波纹,石桥墩,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
长跳板,小河岸,洗衣人,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
好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风情画:不仅意境悠远,而且恪守词律。更令人惊奇的是,此词作于1947年,当时他还是一名十多岁的中学生。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这一百首词读了几遍。始而惊,继而喜。眼下名人诗词可谓多矣,但是像厉以宁这样的功底、意蕴,即使在职业诗人中也不多见,何况对厉以宁来说,诗词只是他的"余事"。
厉以宁的诗词,既是历史的烟云,又是他生活的浪花。一百首词,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它是厉以宁五十年个人经历的写照,同时也反映了五十年间国家的、社会的变化。他写童年,写上学,写大学毕业,写投身革命,写恋爱,写结婚,写获子,写下放,写成功的喜悦,写挫折的痛苦,写历史的转折,写宏伟的蓝图……可以说,它是一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交响曲。然而,这一切都出之以清新、典雅的诗的语言,传统笔墨与时代气息结合得那么自然和谐,新而不俗,陈而不迂,没有丝毫"旧瓶装新酒"的痕迹。这确非凡手所能及。
试看他这样写初上革命征途的满怀豪情:
南歌子
山溪,1950
飞沫银花屑,寒光白刃锋,劈开峻岭几多重,万里云天尽在碧波中。
岁月无穷日,清流自向东,春来借得一帆风,四海三江何处不相通。
他这样写同窗之情:
天仙子
送赵辉杰同学去兰州,1958把手送君西北去,莫问边城晴或雨,祁连山下过春风,休犹豫,请记取,塞上也能飘柳絮。
人世悠悠长几许,往事只当初写序,黄河润笔著新篇,惊人语,千万句,留待他年杯酒叙。
他这样写两地相思:
鹧鸪天
中秋,1963
一纸家书两地思,忍看明月照秋池,邻家夫妇团圆夜,正是门前盼信时。
情脉脉,意丝丝,试将心事付新词,几回搁笔难成曲,纵使曲成只自知。
他这样写十年动乱中的心情:
破阵子
昌平北太平庄,1968乱石堆前野草,雄关影里荒滩。千嶂沉云昏白日,百里狂沙隐碧山,此心依旧丹。
隔世浑然容易,忘情我却为难。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
他这样写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形势:
木兰花
校园初春,1978
湖边残雪风吹去,墙外麦苗青几许,一行燕子报春来,小径花丛闻笑语。
黄昏忽又潇潇雨,乍暖还寒何足虑。隆冬已尽再难回,历史无情终有序。
无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厉以宁的笔下都是含蓄蕴藉,不失骚人之旨。这形成了他诗词的独特风格,其实这也是他为人、治学的风格。
奇怪的是,一生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厉以宁,何以对诗词情有独钟?为了寻找回答,我向厉以宁家打了一次电话。
厉以宁告诉我:他对诗词的兴趣,是在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40年代,他先后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扬州震旦中学、湖南雅礼中学、南京金陵中学,都是海内著名的学校,不但重理,而且重文,造就了许多优秀人才。厉以宁的中学语文教师擅长诗词,在他们的诱导和影响下,厉以宁很早就开始学写诗词,后来成为终身爱好。
我问厉以宁:"钱学森、杨振宁和李政道等大科学家,都曾谈到科学与艺术互相渗透的关系。你觉得,中国诗词对你的经济学研究产生过什么影响?"
厉以宁说:"很难说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诗词对一个人的人生修养,确实有非常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一首好诗,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做诗填词,可以修身养性,抒怀遣兴,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广阔胸怀。"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我又一次遇到厉以宁,继续我们的话题。他谈到自己经历过的坎坷,但是意志从未消沉,"虽然身陷荒村里,犹恋暮春月色明"(《鹧鸪天·昌平夜色》,1968),应该归功于诗词的涵养。由此共同感到,现在中学生的"营养"过于单一,文学知识太差,这对于一个人的全面成长是很不利的。
我问厉以宁有没有近作,他说还有不少,但没有来得及收进《厉以宁词一百首》。在会议休息时间,他凭着记忆,为我写下了十几首。其中我喜欢的是写于1996年的《苏州枫桥》七绝两首:
其一
熙熙闹市石桥边,
画意诗情已荡然,
空有寒山名寺在,
钟声再不似当年。
其二
钟声何必似当年,
新事新风闹市前,
若是乡民皆菜色,
诗人能不带愁眠?
这就有点经济学家的味道了。一般诗人只能慨叹寒山寺前成为熙熙闹市,缺少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情画意。可是经济学家兼诗人的厉以宁,却从这里的变化中看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农村带来的繁荣。即使让唐人张继再生,他也会从"诗意"与"生意"中宁取后者的。这就不同于一般的吟风弄月,而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了。
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1996年写于广西靖西旧州的那首七律:
争说边城多秀丽,
果然平地起峰峦。
一场春雨催桃李,
半幅闲云遮远山。
日照丛林烟漠漠,
月笼村寨路弯弯。
靖西景色谁相似,
只在桂林阳朔间。
我以为,论意境、气韵、功力,堪称压轴之作。(1999年3月25日《经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