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门楣上的流年 文/十里荷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1 18:4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门楣上的流年

          二十年前,第一次跟爱人回他乡下的老家,便发现这个村庄的与众不同。

        那个被称为“张家畈”的村庄,离王店镇磨山七、八里远。远远看去,跟别的村庄没有两样——新旧参差的房屋、葱郁杂样的树木、水质浑浊的池塘。而它的与众不同,在于村庄里横竖的旧瓦房。在那些旧房的大门正中梁上,都镶有1米左右,40余厘米宽的石板,即是石门楣。石板厚实,大概是磨山上的,只有磨山才生产这种石材。石门楣上大都刻有四字,内容各异,字体不同,有的楷书,有的隶书,还有行书,字均用黑漆漆过,显得庄重而厚道,与张家畈的村风一样醇厚。

     我对这个“发现”很好奇,问爱人,这里的门楣石刻起源于什么年代?是不是县里所有的乡村都有这样的石刻?爱人解释不清,说打他出生,就有这种“现象”,不知起源于何年何月。还说这不算是“图腾”,因为“图腾”应该是整齐划一的,能代表某种特定意义的符号,这顶多称得上是一种“民风”。

     我对这种“民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利用下乡工作的机会,观察各处的房屋,只要发现这种“现象”,便用照相机拍下来。十多年来,我发现只有磨山方圆十余里的村庄,才有这种“现象”存在。

     我曾经问过在博物馆工作的朋友,这种石刻算不算文物,他说不能算,我问他为什么,他又不能说出所以然。我有些失望,为什么文化大革命时代,写在墙上的标语,都算文物,而这不算呢?是不是年代还不够久远?

     我觉得这是一种深沉的民俗文化。三叔家的门楣石刻是“天道酬勤”,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是三叔对自己和子女们的要求和教诲,时时激励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三叔家六个子女都很有出息。在一些村庄,我看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子,门楣上刻着“永远革命”、“听党的话”、“大公无私”、“劳动光荣”等字样。建于上世纪八、九年代的房子,门楣上刻着“日耀华门”、“龙腾虎跃 ”、“勤俭廉明”、“清气寰宇”、“双凤朝阳”字样。这些石刻的内容包含丰富的信息,不仅含有村民的思想和意愿,有的还烙上了历史的印痕。

    二叔家去年改建了楼房,红瓦白墙,套间式建筑,跟村里新建房一样,没再镶上石板门楣。我家的老屋跟二叔家连在一起,建于四十年前,因为常年无人居住,房子一直没有改造,破败的房屋摇弋在流逝的岁月里,静默无闻,倒是那石门楣上几个黑体正楷字,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那是父亲亲手雕刻的。父亲一直在乡镇工作,“事实求是”既表明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也彰显了他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

    父亲亲手雕刻的门楣还有一处,那便是刻在自家院墙门梁上的“耕读务本”。以前我们都简单地把“耕读务本”理解为劳动读书是人之根本。父亲去世后,我在父亲遗留的笔记本上找到了“耕读务本”的注解,“耕:泛指劳动。读:则指读书做学问。务乃服务,尽义务。本即根本,本源也。具体来讲,‘耕读务本’的意思是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具备‘忠孝节义’为人之本;‘礼义廉耻’做人之本;‘仁义智信’处世之本等道德准则。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分清事物的本末,抓住根本,纲举目张,服务本源,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对父亲十分的敬佩,读书不多的父亲,竟然把“耕读务本”的词义解释得极致,并用心良苦地刻在石门楣上,以便家人进门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这几个字,让人永远铭记于心。


     我想村人并不都像父亲那样有学问,他们当初在自家的门楣上刻字,想得或许不很深奥,只是寄托某种夙愿。现在村里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显示村民生活的火红,而那些刻有门楣的房屋,在破旧中坍塌和消失,正如这朴素的思想和见证历史的风景,随着时光的流转,慢慢地淹没于红尘,无声无息。

2010年6月5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21 , Processed in 0.0858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