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实效教学”之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7 15:5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语文“实效教学”之断想
陈玲玲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7.10B 
  断想之一:“实效教学”离我们有多远?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令人担忧,现实仍然不容乐观。那么,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距离实效教学的距离有多远?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反省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与一线教师交流,与在校的以及已毕业的学生交谈,深入课堂听课,从混沌中理出一些头绪:其实就是差了那么一点或是多了那么一点,导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难见实效。
  先说“差了一点”什么。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差了一点,对文本关键处、精彩处的精读不到位;对课文入情入境的朗读差了一点,少了琅琅的读书声;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差了一点,不能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中精妙的语句;对所教内容的整合差了一点,往往就课讲课,不能居高临下、瞻前顾后;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价值的提问差了一点,简单的问答难以活跃学生的身心;有创意的设计差了一点,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差了一点,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还只是停留在开头上;学生主体意识差了一点,教师依然独占课堂,自己讲得心力交瘁,学生却收获寥寥;学法的研究差了一点,大多是从教师教的方面考虑较多,从学生学的方面思考较少;激情差了一点,在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下,语文课堂缺少应有的生机;与生活的联系差了一点,不能让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的心灵与世界沟通;学科境界差了一点,有人认为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和“人生教育”(使“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学生的人生融为一体),但有的语文课甚至连第一境界“人技教育”的要求都不能完全达到。
  再说“多了一点”什么。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对新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多了一点语文之外的东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历史课、班会课、环保课等等;多了一点音乐、录像,在一节课的开头、中间、结尾播放音乐或录像,甚至在学生思考的时候也放音乐“伴奏”,录像资料有的竟占用了1/3的课时;多了一点过于冗长的导入,开课时“迂回作战”,甚至课已上了十多分钟还没切入正题;多了一点画蛇添足式的迁移,有的是为迁移而迁移,导致一些迁移的内容与文本若即若离甚至毫无关联;多了一点不切实际的学生自主,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等等,一节课总共45分钟,哪里有时间来满足几十个学生的不同选择;多了一点虚假的合作探究,似乎只有分组讨论才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没有思维力度的问题,也要做个形式,小组讨论一番,有时小组讨论尚未真正开始,已在教师的催促下草草结束;多了一点琐碎无意义的师生对话,由满堂灌发展为满堂问,曾统计过几节公开课,提问多达五六十次,平均一分钟不到就提一个问题,问题质量可想而知;多了一点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导致中考和高考考什么教师便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不少课堂对学生的“现实关注”大大超过了“终极关怀”。这“差了一点”,犹如鸿沟,不易逾越;这“多了一点”,犹如屏障,难以清除。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这“差了一点”和“多了一点”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实效教学”之间的距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而受到制约,但要补上这“差”的“一点”,去除这“多”的“一点”,决非易事,任重道远。
  断想之二:“实效教学”的关键在哪里?
  “实效教学”就是要在单位时间里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的教学。“实效”有别于“高效”。“高效”往往表现为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重负荷。语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不可能实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话。语文教学如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效,反而会导致低效。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真正以人为本,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自主参与过程中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并逐步养成学生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概念的内涵应有以下认识:1.语文姓“人”,自然的、社科的、审美的,都是人的需要。语文教学的预设及生成都应从“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2.语文是人的思想感情的符码化表达。所以,它既是语言文字,又是语言文章,也是语言文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对文本语言的不完全开发上,而应有大胸怀、高境界,使语文教学能从“人技教育”提升到“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3.语文不只是现行课本的容涵,课本是人为的选择,教材应以全面反映“人”、塑造“人”为目的。课堂上,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应以教材为例子,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把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4.中学语文应该是一个综融体,而不是抽象的语言学科,但也不是大杂烩。
  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的学科要求:1.把语文教学变成“人”的基本需求。语文课堂应注重养成学生作为“人”的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2.把语文教学变成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重视教材显性的知识点的系统性,更要关注隐性的“人”的本质,应实事求是地联系活生生的人的需求,真正以人为本。3.把语文教学变成一个实践系统,变成学生的连续的生活情境。教师要有设置情境、组织实践的主体自觉,努力将学生吸引到精心设置的符合文本的且与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主、客观要求相联系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身心活跃、热情高涨地参与学习。4.把语文教学变成对教材的人性化处理过程。不能机械地处理教材,应根据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和学生特定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灵活处理,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繁为简,或化虚为实等等。这样,语文课才有亲和力和生命力。
  语文教师需要有一点语文教学哲学思想:1.确立人本的语文观。语文是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创造世界的工具。2.语文教学应该是调动全部人生经验的过程,而不应进入“白发死章句”的困境。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心、深入作者之心、深入事理之心,并求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3.语文教学是一种阐释,但又不能过度阐释。教学中,理性的内容求入理,感性的内容求合情。后者的相对性要大于前者,诗无达诂即此谓也。所以,不要以己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4.语言与文章、文学、文化是形影不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处处要有大眼光,又要处处落实在最基本的文字上。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入其境,会其义,悟其神。正如匆匆赶路难以领略风景的神韵,浮光掠影则不能明了文本的内涵。语文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慢慢走,欣赏啊”!
  断想之三:“实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多高?
  语文教学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其内涵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是最高境界,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效。语文课堂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是学习型教师。教师应努力学习,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1.学会尊重学生。学生不是盛装答案的容器,也不是任人捏制的橡皮泥,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是活生生的独立的人。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天赋理性和内在的创造性力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2.学会深层对话。对话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海德格尔哲学语境中的对话是探求本真实现本真的过程;姚斯、伊塞尔接受美学语境中的对话则是理解文本创造意义的过程;克林伯格以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而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则应是师生平等基础上彼此都敞开心灵的深层对话。所谓“深层”,是指有一定深度的有价值的对话,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琐碎的看似热闹的一问一答。只有深层对话,对话者才能与文本、作者、自我、他人有效互动、心灵碰撞、思想交锋,从而改组或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认知、情意和思想的境界。3.学会“坐稳”“首席”。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是首席,就应把握好“首席”的分寸:不要独占课堂,变“首席”为“独裁”;也不能蜷身而退,变“首席”为“看客”。教师在课堂上应适时地启发、点拨学生,或纠错匡正,或指明方向,发挥作为“首席”的应有的作用。第二,教师应是合作型教师。过去,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现在,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学习、评价等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教学已成必然。合作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合作教学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要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2.要有谦虚谨慎、务本求实的作风;3.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态度;4.要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品格。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是合作教学得以长期进行的保证。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间又能够实现知识结构互补,教学风格互补,性格、气质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教师应是反思型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深刻的转变,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以备课理念和备课行为的转变为起点的。传统的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课堂上完成了教案里的内容,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新的挑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上好一节富有实效性的课,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教师说,我是用我一辈子的积累、思索、感悟在备课。确实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再把备课看作短期行为,而是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是教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深刻的教学反思将对教师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应经常反思:1.我的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够丰富吗?2.我的教学技能够完善吗?3.我的教学方法够恰当吗?4.我的教学设计有特色吗?5.我对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都有效利用了吗?6.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达成了吗?等等。及时反思,记录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可以使自己的一些成功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自己的不足之处得到及时的弥补。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匡正,在反思中成长。
  当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都能成为学习型教师、合作型教师、反思型教师,都能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特点,都能将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时候,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离我们就不再遥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0:03 , Processed in 0.0929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