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生不作牛衣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6 10: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游尤爱梅花,一生写了160多首咏梅诗词,翻翻《剑南诗稿》,所涉梅花诗就达400余首,足见爱梅之深。陆游为何如此爱梅?许是“独标高格”的梅花最契合诗人性情。陆游一生“许国虽坚”,但“朝天无路”,受尽当权者的排挤与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从不动摇,哪怕因此而遭讥讽,丢官帽,断生计,始终不屈不挠。从陆游开始,梅花便成了士大夫节操坚贞的象征.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书中说:“放翁诗余所喜诵,而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这里,钱先生不乏讥讽,当出于对陆游及其诗歌的研究而从严谨治学态度出发的,何况从钱先生《谈艺录》和《宋词选注》中关于陆游的论述来看,他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评价亦有前后不一的地方,不宜细究。然而,“誉儿”、“说梦”倒确是陆游之“好”。“好说梦”,大抵是匡扶社稷、恢复中原之“梦”,是书生笔端剑气的愤世之“梦”,是屈辱偏安时政和奢靡痿痹世风的先觉之“梦”、醒世之“梦”。至于“好誉儿”,陆游诗集充斥着大量的寄儿、示儿之作,反映出作为父亲的陆游对子女的教诲、期望、褒扬,爱怜深切。其实,纵观陆游生平“喜诵”之“痴事”,远非于此,他性好山水、痴花恋草、结友金兰,且诗若泉涌、语无遮挡,这也是他磊落飒爽、豪放不羁的性格使然。
  谢灵运有云:“山水,性之所适”。陆游的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山川清丽、钟灵毓秀,以稽山、镜湖、兰亭、禹迹寺、若耶溪、山阴道……著称于世,自小就濡染了陆游的山水之“好”。加上诗人一生遇合不偶,颠沛流离,得意时纵情山水,失落时寄情山水,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陆游一生钟情山水,遇到稍纵即逝的美景良辰,更是坐花醉月,秉烛夜游。由于“喜论恢复”,为当权者所嫉恨,屡遭贬谪,因而足迹遍天下,江、浙、闽、赣、川等当时偏安小朝廷的大部分疆域,都留下了他迁谪的身影。浙东的秀丽、闽中的清新、两川的雄浑奇险,无一不尽收他的眼底,无一不在他的笔下逸兴遄飞。
  严子陵的钓台、诸葛亮的筹笔驿、李白的白帝城、成都青城山、庐山五老峰,所历名山大川,聚为胸中丘壑。诗人追踪先贤胜迹,抚今追昔,诗词篇章喷薄而出。“细雨骑驴入剑门”为其“自画像”,虽然带点戏谑,但更多的是睥睨古今的自信和纵横天下的豪情。
  陆游爱花,日久成痴。开遍成都诸家园林的海棠,海云寺“一树千苞”的茶花,临安深巷叫卖的杏花,更有那故乡镜湖边的临水桃花,都是他的羁旅良友、穷途佳人。陆游尤爱梅花,一生写了160多首咏梅诗词,翻翻《剑南诗稿》,所涉梅花诗就达400余首,足见爱梅之深。他的咏梅诗词中,尤以《卜算子·咏梅》最为人所熟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为何如此爱梅?
  或许是“独标高格”的梅花最契合诗人性情。陆游一生“许国虽坚”,但“朝天无路”,受尽当权者的排挤与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从不动摇,哪怕因此而遭讥讽,丢官帽,断生计,始终不屈不挠,就像他说的:“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从陆游开始,梅花便成了士大夫节操坚贞的象征。陆游还在《花时遍游诸家园》一诗中说:“为爱名花抵死狂”,爱花不仅成痴,而且疯狂,纵观古今,能望其项背者鲜也。
  陆游好交友,无论仕宦文武还是方外僧道,无论名流雅士还是落魄书生,乃至江湖侠客,深山隐逸,只要性情契合,便不拘一格,倾心交往。他虽说始终反对朝廷的“和戎”政策,并对以出卖抗金英雄为进身之阶的权幸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出壁垒分明的政治主张,但对于品行端良的朋友,并不苛求主张同一,显示出他宽容的胸襟。
  范成大是他30多岁在临安圣政所任职时的同事,共同的志趣爱好使他们很快就成了挚交。后来,范成大出任四川制置使,陆游任参议官,两人离京万里,二度同事,又在诗歌创作上惺惺相惜,来往更密。然而,范成大与陆游的来往只限于私下交谊,从不关涉国事,更讳言抗金复国。陆游也曾试图劝说范成大积极筹措,蓄力反攻,但范成大权位日高,深知朝廷对金求和政策的牢不可破,故对抗金这一“雷池”,不敢轻越一步。即使这样,也没有影响他们情谊日笃的交往。海棠盛开的季节,范成大常常与幕僚诗友在制置司西园设宴观花,锦亭美酒,舞衫琵琶,座上必邀陆游。两人虽为上下主宾,但全无官场俗套,吟诗作句,唱酬不绝。每每篇章一出,士大夫争相吟诵,一时洛阳纸贵,传为佳话。两年后,范成大任满东归,陆游一路伴送,从成都经永康、唐安,沿岷江而下,直至苏东坡的眉州,山一程水一程,途中流连盘桓,“弥旬未忍回”。
  “淡交如水,久而不坏”是陆游一生不变的交友原则。他与辛弃疾,两人都是名震当时,影响深远的文坛巨擘,都有救国救民恢复中原的志向,都亲历过雕弓宝马的生活,都曾因主张抗金被朝廷长期投闲置散,性格特点和政治主张上的相似,使他俩引为莫逆。他们相识于何年难以考证,但不会早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即23岁的辛弃疾生擒叛徒张安国,率部南归临安时,这一年陆游恰好在临安任史官。少年豪俊辛弃疾给陆游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辛弃疾那“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的文武全才,让视恢复中原为生命的陆游赞许不已。而辛弃疾更是久闻陆游大名,尤其对他“名动高皇,语触秦桧”的勇气敬佩有加。在那异族铁蹄蹂躏中原的岁月,在那主张恢复中原便罹遭囹圄的时代,没有什么比志同道合更难能可贵了,而且这样的友情历久弥新。陆游在《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说:“稼轩落笔凌鲍谢,避退声名称学稼”,还把辛弃疾比作管仲萧何,叹息朝廷对他“大材小用”,并相信他一定能够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对他的才学、人格和风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政事之余,便频繁奔波于陆游卜居的镜湖三山,促膝倾谈,切磋诗艺,谠议恢复。当时陆游已经闲居故乡近20年,家徒四壁,箪瓢屡空,晚景颇为凄凉,甚至为了换点米,连平日常用的酒杯都当了。但陆游心性豁达,从不作穷途之叹,还自戏云:
  “银杯羽化不须叹,多钱使人生窟郎。”后来,甚至饲禄也不再向朝廷申请了,忍饥裁句,枵腹读书,均能排遣自如。他在镜湖边上的那几间茅草房年久失修,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也着实让辛弃疾为这80岁老翁提心吊胆。辛弃疾豪侠仗义,又尊陆游为良师诤友,多次向陆游提出为他建一栋“精舍”,皆为陆游坚拒。连朝廷干俸都不愿意领取的人,何忍破费知己,亵渎友情?不独如此,早在30年前,陆游任职嘉州时,朋友晁公武欲以别墅相赠,他也婉言谢绝了,性情如此。
  与陆游至交终生的,同僚中除上文涉及的,还有周必大、韩元吉、杨万里、张季长、朱熹,名士中有谭德称,隐士中有师伯浑,释道方外之士也不少。此外,陆游还热衷结交“手决风云惊鬼神”的剑侠奇士,如独孤策。独孤策,河中人,工文善射,剑术高超,类似于《史记》中的游侠。陆游在入川途中认识了他,独孤策的书剑侠气,勾起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陆游的无限遐想和向往。陆游对他敬重如兄弟手足,佩服如荆轲专诸,在诗歌中屡屡吟咏:“气钟太华中条秀,文在先秦两汉江”。甚至在独孤策死去10年后,他仍然写下了“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的诗句,情意深切。
  虽然陆游爱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对卖国求荣的人和事也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他的性格也有其双重性,比如说他既佩服“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又佩服擅长黄老之术的安期生;既以安邦济世为己任,又相信老庄学说释道精神;既希望效法吐哺周公,又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精神皈依。这种看似摇摆、反复、矛盾的思想,交织郁结于诗人内心,表现出深沉的愤懑和痛苦。陆游壮年入川,9年间做过幕宾,任过小吏,皆不得志,常常花前纵饮,月下畅言,终于被朝廷以“宴饮颓放”罢归。按常情受到这种打击,表面总该有所收敛才是,但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自号“放翁”,公然叫板。这就是陆游之所以成为陆游的关键:放言无忌,酣畅淋漓。
  他曾在诗题中记载过一个故事,说山阴城南一个叫上原的地方住着一位陈翁,平时以卖花为业,卖花得来的收入不添家用,全充酒资,且从不独饮,逢人就强拉来对酒交杯,一醉方休。有一天,陆游路过陈翁家门,便进屋造访,见败屋一间,妻小饥寒交迫,而陈翁自己却已大醉一旁,客人来了也不能招呼,好一个醉乡之客。陆游认为陈翁“日日我醉终无涯,亦不知天子殿前宣白麻,亦不知相公门前筑堤沙”,是超然世外的隐者,充满艳羡。陆游常常以口舌贾祸,几滔贬谪黜陟,备感“人言深刻”,或许希望自己也能像陈翁一样,做一个不闻世事的醉乡客。诗中所赞,陈翁耶?放翁耶?不得而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52 , Processed in 0.0687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