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6 13:5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何少川 来源:《炎黄纵横》   
目前,开展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在福建是这样,在全国各地也是这样。出现这种态势的原因,主要有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方面:
历史方面。长期以来,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被淡化,甚至被扼制,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研究不被看重,有的成为禁区,难有作为,问津者极少。改革开放后,思想不断地得到解放,经济和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发展极其迅速,从而带给文化一股强劲的东风,文化之树枝叶萌发勃勃生机,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重拾与挖掘,以及研究,终于形成来势不小的潮流;现实方面。经济与文化关系如此紧密,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进步需要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人们所认识并被体现在实践之中。改革开放初期,各地风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搭的台往往是以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吸引人,接着文化逐渐地独自唱起了展示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以及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的大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大部分涉及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应运而生,从而使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研究成为必然。
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研究被重视,形成了潮流,有一定的气势。这种有了一定气势的潮流,带来累累硕果,总体上是喜人的,需要继续推进,但是如何使之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也同样值得引起关注。经过多年在这方面的实践和观察,我以为有如下五个问题,可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回顾近30年来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研究,开端的发动组织和继后的延续开展,基本上是来自本地域和族群之中,各地域和族群的研究几乎是处于"各自为政"状态,研究的实用意识很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调动地域和族群内部方方面面的研究积极性,推动研究的广泛开展,通过研究促进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增强地域和族群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问题是如果把握出了偏差,容易产生脱离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以及"唯我独优"孤芳自赏的倾向,不仅不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传承发展,而且将会造成地域之间和族群之间的交流不畅和矛盾隔阂。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多姿多彩博大精深,使之更好地融合于中华文化的大整体之中,并为我国以及全人类(当然也包括地方和族群)现代文明建设服务。因此,研究中如何摆正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在中华文化大格局中的位置十分重要。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13:57:45 | 只看该作者
二、学术研究从来都需要有可贵的宽容精神,提倡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相互尊重,耐心听取不同意见,协作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去伪存真,使学术研究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也才能得到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推动学术的进步。然而,在我国各种学术研究的历史上,有过不少弊端的记忆。诸如,为了某种需要,把学术研究的问题限制在统一的主张的框框里,不能越雷池一步;自认权威“唯我独尊”,容不得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对异己者围追攻击;形成有形无形的圈圈,圈子内,互相抬高吹捧,圈子外,囿于成见排斥言路,等等。如此这般,对学术研究有百害无一利,教训深刻值得吸取。目前,有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研究夹杂着很强的功利性,类似历史上出现的弊端,要引起警惕和防范,尽量避免发生。
三、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必须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研究中,我们同样地应该遵循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这一原则,在传承的实际工作中给予正确地引导,有利于现代先进文化的建设。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大多积淀久远,有的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存在污秽和杂质不可避免,而且在思想理念、民间信仰、风俗习惯、故事传说、俚语歌谣、戏曲杂耍等等之中屡见不鲜。污秽清除杂质去掉,金子的本色才能凸显闪亮。我们决不能因为地域的和族群的文化,是本土的文化一概视为珍宝,不加鉴别不加取舍地兼收并蓄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6 13:58:29 | 只看该作者
四、研究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必然会涉及到“探源”的问题。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以及它们包涵中的某些具体项目,过去专门研究的比较少,可供现在参考的历史资料不多而且零散,给当前探讨它们的来源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且,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形成有个过程,它们的内涵乃至形态特色鲜明,与其他的迥然不同,之所以会如此,本身也有着很复杂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对这些文化的“探源”研究中,需要加倍努力去掌握更多的资料不断地求索,不能轻率从事,切忌简单化和绝对化。我省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研究中屡屡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如把“闽南文化”简单地说成是“河洛文化”,土楼和南少林的源头纷争也暴露了这方面的毛病。国家组织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持的谨慎态度和求索精神,给我们很好的启发。这个工程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2001 年)的预研究,第一阶段(2004 年)正式启动,第二阶段(2006 年)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入,接着下一阶段工作为期7年,从2009年一直持续至2015年。中华文明的探源不断有新发现,有专家概括地说,从最初的“西来说”发展到“东西对立说”,上世纪50年代“中原中心说”成为主流,而现在更多的人认同“多元一体说”。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探源是一门学问,同样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轻易地下定论不可取。
五、现在我们研究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大量涉及的是一些历史遗存的传统文化。现实的工作中和学术研究中,对传统文化都有一个怎样处理好保护继承与创新发展关系的课题。保护继承十分重要,它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没有保护继承无从谈起创新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致力于创新发展,不仅不能发挥保护继承对当前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而且也无法达到有效地保护继承。这两个方面有个辩证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形成经过漫长的过程,是在不断地改进中完善的,这其中就包含着继承和创新。我们现在对一些民间传统的东西,喜欢说“原汁原味”,其实这种表述含混不清。所谓“原汁原味”,究竟是指它的最原始形态,或者指较为完善的形态?特别是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群众对文化有新的需求,传统文化不在创新发展中努力与时代相适应,将失去鲜活的生命,最终被淘汰。鉴于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传统文化包括地域性的文化被忽视被破坏,加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有的面临濒危,国家采取措施进行挖掘抢救,并以某种方式保护留存,这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我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也不可懈怠,仍然是我们要花大力气研究的重要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56 , Processed in 0.06148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