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匡政:文化不是贴在城市身上的标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5 14:3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匡政:文化不是贴在城市身上的标签
 
  前些日子,参加了杭州的国际动漫节,市政府邀请了一些在京作家到当地,介绍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构想。接着看到新闻,市长赵小明为推广张家界的国际乡村音乐节,变身卡通做形象推广,引来媒体热议。随后,深圳第五届文博会也传来开幕的消息。

  从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宣传热潮,可以感到国内城市近年来对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视。文化产业在一些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高,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似乎围绕着文化产业在展开。然而,细看很多城市对文化产业的提法或目标,却大同小异,少有鲜明个性,看重的多是动漫等朝阳产业,打的是国际牌,口号也是创新、精品一类的常规话语。文化被一些城市当做张扬政绩或吸引投资的一种策略,至于文化是否对市民构成实质性的精神影响,关注得并不多。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古老,历史上著名的城市,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如当年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古雅典的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伦敦的绅士文化等。中国古代的城市也是如此,盛唐长安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明清苏杭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的气质等。一座城市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这份记忆唤起的是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找到了文化上的区别,也就找到了城市的形象;找到了市民的自豪和自信,也就找到了城市的活力。

  雅典当年成为名城,就是因为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当年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

  由于现代城市的开放性,使得城市和市民关系疏远了,这是当代城市发展一个普遍的危机。很多城市期望通过大型的公共活动,来维系与市民的精神联系,或达成与外界的沟通。这种公共活动,类似于传统的狂欢,如果注重与民众的精神沟通和情感交流,也能达成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但这种活动很多时候,在意的只是商业收益或政治效应,不仅远离市民生活,更未触动市民的参与意识,这类活动成了一个城市的大型广告。

  像深圳这种年轻城市,或许寻找和确立自己的文化精神,还容易一些。但对杭州、南京这种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反而比较复杂。它需要从特殊的传统和民俗中,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城市性格和市民精神,而不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商演、展览或文化节,就能达成目标。这种脱离了自身传统的文化活动,最终在市民眼中不过是一个文化标签而已,很难对市民精神构成真正影响。

  从长远看,一个城市对文化的建构,着眼点并不只有文化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个城市制度文化的建设,以及对市民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引导。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种市民可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如果市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城市事务的讨论与规划中,一个真正活跃的文化共同体才能形成。公共文化活动更是如此,如何激起市民的参与热情,并由此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才是这种活动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而精神的形成是复杂而缓慢的,它必须时刻面对市民这个广大的群体。

  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以开放姿态,寻找适合自己生长和发展的文化空间,还是让人高兴的。只是希望这种寻找能与更多市民的精神感受相应合,这样才可能成长为一种文化心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0:01 , Processed in 0.0769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