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课文中删除《背景》是因为交通规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8 09:0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课文中删除《背景》是因为交通规则? 2010年07月05日  作者:黎莘   来源:人民网
  一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副教授发博文出来,表示赞成把《背影》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除,主要理由是朱父违反交通规则,这种影响很不实用,而且造成的后果可能很严重,觉得这情感也很病态等等。
  看来我们的“依法治国”很深入人心了,就连副教授也开始从法律的角度来解读散文、解读情感了。在我的印象里,那篇散文交代了父子二人的情感经历,饱含着人世的艰难沧桑之感,把父子之间那种无法言表的复杂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那种细腻的表达,恐怕如果不是亲身的经历,很难写出。反正我是没有读出什么病态来。
  关于朱父的穿铁道买桔子违反交通规则问题,我想丁副教授可能是象牙塔里待的太久,我尚且不知道那时是否有不允许穿铁道的交通规则,更不知道有哪个正常的人受此影响而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副教授是拿了现在的交通规则去衡量《背影》,来指证朱父违反交通规则,未免刻舟求剑,过于小题大作了吧!丁副教授认为,“他(朱父)的行为有可能触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我想丁副教授从法律的角度和眼光来这样看,也算不的错。但是丁副教授也只是假设,只是说“有可能”,“疑罪从无”,丁副教授以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来判处《背影》死刑,未免武断决绝了些。
  丁副教授还指出朱父的人品问题,认为这个父亲不值得尊重,这个形象并不高大。但是我觉得朱自清的父子情感是真实的,其描述描写是细致的,而且父子之间的情感是复杂的,即便是朱自清本身也有矛盾的心情在里面。丁副教授认为这种父子情感是病态的,那么是不是就应该让他们父子反目成仇、拳脚相加呢?是不是那样就不病态了呢?况且《背影》中也没有去表达和描写那些所谓的不高尚。但是我想朱父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父亲一样,在这对父子之间的情感,在千千万万普通父子之间都可能发生。《背影》只是要让我们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丁副教授对《背影》的病理诊断未免有点误诊。当然,丁副教授也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而已。至于《背影》删除与否,恐怕还不是他就能左右的了的。(黎莘)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09:06:32 | 只看该作者
写《背影》为父爱,而非为入教材2010年07月02日  作者:李晓亮   来源:中国青年报
  前段时间,“鲁提辖”刚惹了祸: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在博客里表示,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应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为该文核心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少儿不宜。近日,朱自清的父亲又引来话题——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同样建议中学课本删去朱自清的《背影》,理由是《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6月30日《法制晚报》)
  若说侯教授嫌鲁提辖太暴力,还只是哗众的话,那么丁教授说的朱自清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这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给读者带来的感动是“不理性”不健康的,那么就有点像是诛心之论了。
  为人子者,恐怕不会不知一个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翻栅栏去给临行的儿子买橘子的重点,不在于“违反交通规则”,而是那种儿时觉得不堪其烦,长大后却为之魂牵梦绕的父亲最质朴的爱。而为人父者——不知丁教授是否身为人父——自然更是不会不知这一点。所以,我不知道丁启阵建议删去《背影》的初衷何在。
  若说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不高,此文文学价值不大,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但是若说这篇文章带来的感动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那我确实百思不解,很难苟同。说实话,中学时学这篇课文时,我确实对此文没什么太深的感触。只记得当时考试重点是在该文中的一系列动词上。那时只顾考分,没来得及回味其中韵味——就像他的另一篇教材名文《荷塘月色》一样,我现在唯一的记忆,也只是要求背诵的段落首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可是,就在看到这个新闻时,我搜出《背影》原文,大致扫了一遍,我瞬时就深深地被此文白描式的送别场景所感染感动感喟。这话一点不夸张。或许是因为岁数日渐大了,或许是因为和作者一样离家在外,家境相仿,境遇相似,父母也日渐年迈。或许根本不是这些原因,只因为那些文字描述的场景,传达的感情,是人类共通的东西。
  回想起来,我离家入川求学,刚好和朱自清文中提到的北上返京的岁数相近。父亲不光送我到车站,而且直接和我一起挤青岛至成都的18个小时的站票绿皮车到绵阳。父亲的年纪或许比朱自清的父亲还要大很多,车上的情节我不愿回忆,因为那比重读朱自清《背影》还令人心痛。
  和文中“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臃肿蹒跚的背影之于朱自清一样,父亲伛偻的身影,也深深刻在我脑中,那他就是属于我的《背影》。同样,朱自清写《背影》也只是挂怀父亲颓唐老境,只是书写属于自己的记忆。
  那个肥胖的“父爱背影”只属于朱自清,后来此文能入教材“感动中国”,自然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也均非其本意。只是,他万万不会想到的是,若过年后,竟还有教授能无视其中父子亲情人伦大爱,本身就从一个很不理性很实用主义的立场,去质疑该文给人带来的所谓的“不健康”的影响和感动。感动难道还有理性的吗,父爱难道还有不健康的吗?此情此境,真是让人不知如何置评。到底是谁不健康,谁不理性呢?(李晓亮)
3#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09:07:43 | 只看该作者
由《背影》“不健康”看痞子文化 2010年07月01日  作者:傅万夫   来源:今日早报
  近日,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论。随后丁启阵发表了多篇文章以巩固自己的观点。丁启阵称,《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6月30日法制晚报)
  之前,在建议删除《背影》的博文中,丁启阵教授给出的主要理由——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种理由顿时引来了一片争议,毕竟,《背影》所展现的社会环境与当下是有着很多区别的。一味地用现代思维强行扭曲当时发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和一些行为,这种文化渗透一种痞子气息。
  在建议删除朱自清的《背影》之前,就有专家建议删掉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以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据说提议删除后者的理由是,描写太过血腥。我很理解这些专家的思索精神,但考虑问题必须要全面,尤其不能在思维深处上演那种“关公战秦琼”的闹剧。我甚至在想,如果按照这些专家带着痞子色彩的文化心理审视,《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以及《西游记》等四大名著或许都因为各自的不健康内容而不应搬上银屏或者进入教科书。(傅万夫)
4#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09:08:41 | 只看该作者
从语文课本中删除《背影》的理由太牵2010年07月01日  作者:江德斌   来源:每日新报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在博客中发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引发网友激烈争论。丁启阵副教授力挺了民意测验中,中学生不喜欢《背影》的主要理由——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背影》中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成为感人的事迹,就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法制晚报》
  中学课本里的文章虽多,但真正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背影》应能算上一篇。当时感动于此文的父子之情,并未注意文笔上的优劣。现在回过头来看,《背影》的文笔略显平淡琐碎,但文章中蕴含的真情,却是无可替代的。如果因为所谓“违反交通规则”或者“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甚至“孱弱病态的文风”,就将其删去,有些欠妥。
  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作者乃是通过记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表达对远方父亲的怀念之情,并非要刻意拔高,将父亲塑造成道德完美、人格超群的圣人。可以说,《背影》之感人,就在于情感真实,没有以文饰非,不回避父亲身上的缺陷。
  《背影》的文笔、文风虽不是最好,但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已足够了。何况,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都不同,如果老师学生对“违反交通规则”有看法,也可以在课堂上讨论,无需过分拘泥于教材理论。
  语文教育的重点,乃是通过阅读各种风格的文章,让学生掌握使用文字,提高欣赏能力。至于道德理念、文明常识的塑造,却不是语文的强项,它更应该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课所涉及的问题。虽说文以载道,但大多是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不是板着脸说教就能实现的。而道德至上,要求语文承担太多功能,却也过于强求。就《背影》来说,最好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功能出发,而不是挥着道德大棒,扮演纯洁无瑕的天使。(江德斌)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09:09:41 | 只看该作者
经典就应经得起质疑2010年07月01日  作者:彭辉   来源:每日新报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在博客中发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引发网友激烈争论。丁启阵副教授力挺了民意测验中,中学生不喜欢《背影》的主要理由——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背影》中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成为感人的事迹,就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法制晚报》
  事实上,对课本选文有异议,完全是一件可以探讨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必要一见到有人对经典“不敬”就大肆攻击,说人家是要炒作、出名、博出位等等。说穿了,经典固然是需要呵护的,但也并不意味着不能对此有看法,更不必盲目崇拜,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这个道理。何况,一个时期的“经典”,往往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是不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还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经典可以质疑吗?当然是可以的,不能接受质疑、怕有人质疑、认为质疑者都是“别有用心”,恰恰说明这种“经典”的孱弱。换言之,一篇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经典之作,也不至于会因为有人说点难听的话就丧失了它的地位。对于丁副教授的说法,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至少也可以作为“一家之言”来参考。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本选文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对于新时代的中小学生而言,那些不合时宜的课文的确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尽管丁副教授的看法可能会与大家的惯性思维不一致,甚至存在偏颇之处,但这种质疑也是有其必要性的。这正如首都师范大学退休教授侯会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内容血腥暴力不宜放入初中教材一样,诸如此类的提法,说明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关注教材的内容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对于经典课文删减的争论,最典型的莫过于鲁迅的作品。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较之以前已有不小的缩减,这或许正是对课本争议的鲜活阐释。它意味着,即便是经典,也是可以压缩的,甚至可以根据时代特性,进行选择性的取舍。既然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都可以做出如此调整,那么,别的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彭辉)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09:10:56 | 只看该作者
肥胖的“父爱背影”只属于朱自清 2010年07月01日  作者:李晓亮   来源:长江日报
  前段时间,“鲁提辖”刚惹了祸: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在博客里表示,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应删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因为该文核心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少儿不宜。近日,朱自清的父亲又引来话题——北外副教授丁启阵同样建议中学课本删去朱自清的《背影》,理由是《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6月30日《法制晚报》)
  若说侯教授,嫌鲁提辖太暴力,还只是哗众的话,那么丁教授说的朱自清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这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给读者带来的感动是“不理性”不健康的,就有点像是诛心之论了。
  为人子者,恐怕不会不知一个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翻栅栏去给临行的儿子买橘子的重点不在于“违反交通规则”,而是那种儿时觉得不堪其烦,长大后却为之魂牵梦绕的父亲最挚朴的爱。而为人父者——不知丁教授是否身为人父——自然更是不会不知这一点。所以,我不知道丁启阵建议删去《背影》的初衷究竟何在。
  若说朱自清的散文水平不高,此文文学价值不大,这些都是可以商榷的。但是若说这篇文章带来的感动是不健康的不理性的,那我确实百思不解,很难苟同。说实话,中学学这篇课文时,我确实对此文没什么太深的感触。只记得当时考试重点是在该文中的一系列动词上。那时只顾考分,没来得及回味其中韵味——就像他的另一篇教材名文《荷塘月色》一样,我现在唯一的记忆,也只是要求背诵的段落首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可是,就在看到这个新闻时,我搜出《背影》原文,大致扫了一遍,我瞬时就深深地被此文白描式的送别场景所感染。这话一点不夸张。或许是因为岁数日渐大了,或许是因为和作者一样离家在外,家境相仿,境遇相似,父母也日渐年迈。或许根本不是这些原因,只是因为那些文字描述的场景,传达出的感情,是人类共通的东西。
  回想起来,我离家入川求学,刚好和朱自清文中提到的北上返京的岁数相近。父亲不光送我到车站,而且直接和我一起挤青岛至成都的18个小时的站票绿皮车到绵阳。父亲的年纪或许比朱自清父亲还要大很多,车上的情节我不愿回忆,因为那比重读朱自清《背影》还令人心痛。
  和文中“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臃肿蹒跚的背影之于朱自清一样,父亲伛偻的身影,也深深刻在我脑中,那他就是属于我的《背影》。同样,朱自清写《背影》也只是挂怀父亲的颓唐老境,只是书写属于自己的记忆。那个肥胖的“父爱背影”只属于朱自清,后来此文能入教材“感动中国”,自然都是他始料未及的,恐也非其本意。(李晓亮)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09:11:52 | 只看该作者
删除《背影》?就听“砖家”的吧!2010年07月01日  作者:范子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最近一段时期,有关删除《背影》课文的议论很是热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解难分。笔者觉得就这样争来争去,分不出胜负,决不出雌雄,忍不住挺身而出,力挺专家(砖家):提议删除《背影》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咱听专家(砖家)的吧,错不了。
  大凡专家、学者,多是某个领域的行家、权威,他们说要删总会有道理的,“父爱”无病呻吟,“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专家都定了调,咱平民百姓就该尊重权威意见。也许有人心理、感情上不能接受,但文学的精髓、艺术的境界,不是你我俗人所能领悟的,只有那些专家才能洞察和把握,大家何必以卵击石,对抗权威呢?
  就说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爱吧,尽管写得那样细腻感人,但在如今的功利社会,某些专家已经不是专心做学问了,而是为金钱竞折腰,看菜下饭,认钱说话,在某些人眼里,恐怕连爹妈都不认得了,怎么能企望他们懂父爱、把父爱当回事呢?可这《背影》至今仍然出现在课本里,多少让他们觉得不自在,甚至可能产生羞耻感,因而,不如提议删除了,图个清静。
  再说这“父亲”也真是的,活脱脱一个乡巴佬土里土气的形象,而且根本不懂城里的规矩,虽说当时可能没有不允许穿铁道、爬月台的规定,但不等于说不可以用今天的规则来要求和看待他们。某地投入巨资“装修”千年古城墙的规划,专家不就是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方式和功利色彩去设计的么?尤其是现在的某些专家学者们,哪个不是西装革履、道貌岸然的,怎能容忍如此“没素质”的父辈在课本里丢人现眼?
  更重要的是,眼下学术领域虽然不时会传出抄论文、窃成果等学术腐败的丑闻来,但这些也许并不影响某些专家们的孤芳自赏和自我陶醉,弄不好也有自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扛鼎之作,意欲跻身课本当中呢?但课本容量毕竟有限,不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以病态的名义将那些公认为优秀的作品轰出去,那些伪专家和南郭先生们的“杰作”哪来立身之地?
  因此,奉劝大家不要再拍砖了,还是昧着良心给“砖家”们一点面子吧,不然,惹得他们不高兴,说你们个个都是精神病,要送精神病院的。可能不少人会觉得我为“砖家”帮腔,虚伪、跟风、献媚、矫情、不讲原则,有什么办法?咱让这氛围所熏陶的,许是中毒太深了。 (范子军)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09:12:49 | 只看该作者
课本删除《背影》的荒谬之处 2010年07月01日  作者:龙敏飞   来源:红网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论。随后丁启阵发表了多篇文章以巩固自己的观点。丁启阵称,《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而近现代的文学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并不是最高的。(6月30日《法制晚报》)
  朱自清的一篇《背影》,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人。曾经,拜读完《背景》的我,联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夜以继日地奋斗,只为我们三姐妹能安心在学校上学。还有,平时粗心的父亲也为我做过细心的事,曾给我买两根皮带,每周末固定给我打电话。如果没有《背影》让我产生共鸣,我很难去思量父亲的好,因为父亲在我心中一直和“棍棒”不分家。
  可就是这样一篇好文,有“好事”的专家居然建议删除,原因很牵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是不健康、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说到这,想起发表类似高论的专家还不少,他们的“杰出贡献”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太过暴力、《武松打虎》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西游记》则有虐待动物之嫌……故而,这些进入课本的内容都该删除,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
  然而,“孩子们”的亲人并不买账,不少网友感叹:这些专家难道也准确进军“娱乐圈”了,嘲讽之词溢于言表,可见公众对其是不屑一顾的。如果这些真是专家的“真知灼见”的话,那这些人的神经未免敏感而又敏感了,看见大腿便足以想到《金瓶梅》。如果之前的“露腿毕业照”被这些专家看见,大抵得打到十八层地狱去吧。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好作品必经的途径。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美文总会被发现。《背影》传诵至今,说其有缺憾可以,毕竟好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如果抓住芝麻点问题就全盘否认,很明显不是我们对待文艺作品应有的态度。
  所以说,当真想胡扯,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被删除的理由。先说古文吧,文绉绉的作品是古人的东西,如今学习,岂不有“倒行逆施”之嫌?再说诗歌,高考作文都“诗歌除外”了,那学习诗歌岂不有做无用功之嫌?如此等等,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真想去除某篇课文,难道还找不到理由?这样想想,便知道这专家言论有多荒谬了!(龙敏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48 , Processed in 0.0810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