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9 11:4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 章秀平


——以人教版三上习作教学实践为例 【摘要】中段是学生从低段写话过渡到高段习作训练的关键时期。课程标准要求在习作内容上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习作形式上鼓励不拘一格自由表达,并且能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同时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习作自信与快乐。中段教材在习作教学序列采用专题编排,在实际操作中有着内容过于繁杂、形式过于多样,同时习作修改意见又体现不足。本文试着对三上习作教学序列进行重新调整与修改,将更关注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习作内容编排上更关注学生现实生活,遵循习作规律,并提出切实的修改要求。
【关键词】   习作要求     习作序列    序列重构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对习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但这种提高要求教师必须对习作教学本身有一个准确定位与合理解读。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从低段的写话训练过渡到习作练习的一个中间阶段,它对培养学生习作态度、训练习作能力与养成习作习惯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三上人教版教材习作编排,在实际操作中还存有很多困难。本文尝试对这学期的习作教学序列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进行重新调整与整合。
一、中段习作要求解读
习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的学习目标、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等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与指导。
1、注重兴趣,培养自信
学生习作是一种学习,与作家的写作行为有着根本区别。从低段写话过渡到中段习作,是一个质的跨越,更需要激发学生对习作的信心与兴趣。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习作,“乐于表达”“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这种积极情感对其习作态度、习作习惯养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2、关注生活,贴近实际
学生的习作是为了训练语言、交流想法与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手段。这种习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表达,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最深的内容,特别强调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切忌假话、空话、大话。
3、减少束缚,自由表达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初级阶段的习作行为需要给学生自由广阔的空间,在表达内容表达形式上不作出过多限制,鼓励并尊重学生以儿童的眼光、儿童的视野与儿童的语言方式来自由抒发。只有空间大了,视野宽了,学生的表达才能自由。
4、反复修改,养成习惯
“好文章是改出来”,这是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切身体会与亲身经历,古人就有为推敲一个字,捻断千根丝的毅力。习作能力提高在很大程度就是在反复推敲中获得的。培养学生对自己习作反复修改的习惯是需要从小养成的。第二学段目标中“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的要求,就为学生的习作修改作出明确规定。
二、三上习作序列分析
(一)序列编排
次序
单元专题
习作内容
教学要求
1
多彩的生活
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把自己课余发生的事写下来
2
名人故事
写身边熟悉的人
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的值得写的一件事写下来。
3
心中的秋天
写一幅秋天的画
看图写一幅秋天的画并能与同桌交流再修改。
4
细心观察
写一则观察日记
仔细观察一种事物将它写下来,并能与同学交流再修改。
5
灿烂的中华文化
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将综合实践活动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以下,写成习作。
6
壮丽的祖国山河
写自己去过的地方
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具体、吸引人。
7
科学的思考方法
编一个童话故事
借助动物图象,展开想象,编写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并与同学交流再修改。
8
献出我们的爱
自由习作
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制,写完后并能再修改。
(二)编排特点
1、围绕专题安排习作
本册教材以专题式整合语文学习的各个内容,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等,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安排。习作编排最显著特点就是与单元主题紧密联系,读什么写什么。比如第二组“名人故事”,讲的是列宁、高尔基、李四光等这些中外伟大人物小时候的小故事。文章表达特点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运用人物的语言与行动来反映人物品质。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就是安排写一写自己所熟悉人的一件事。这种编排方式为学生习作从主题把握与表达方式都作出很好的示范,适当降低习作难度,同时又能深化阅读主题,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提供范围训练习作
三上是初次接触习作,鼓励学生不拘形式的表达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本教材在习作内容上规定一个基本范围,至于具体到写什么与怎样写等方面,就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如:写“自己去的地方”,只提示学生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一个自己去的地方,把印象深刻吸引人的地方写下来。至于选择怎样的地方,如何表达等等方面一概自主选择,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第八组“献出我们的爱”这一阅读主题时,就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连习作的范围都没有规定,一切习作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
3、形式多样了解习作
本册教材在习作内容的编排上非常丰富,有写人的:写身边熟悉的人;有写事的:我的课余生活;有写观察日记的:观察一种事物,并将它写下来;有写调查报告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收集身边的传统文化并将它写下来;有看图想象的:写一幅秋天的画;有展开想象写童话故事的等等。习作形式也很多样:有写人的,记事的,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看图写话,童话故事等等。丰富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习作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习作形式也是可以自主选择不拘形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习作做了很好的启蒙与铺垫。
三、中段习作序列思考
结合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要求与人教版教材编排。在实际操作中存有一些问题。
1、习作内容联系不紧
习作内容虽然非常丰富,但一册中八个习作内容并没有一个内在的核心,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关联,跳跃性非常强。如三上教材中第一次是关于写事,第二次转变为写人,第三又成为看图写话的,每一次都是蜻蜓点水,并没有一点深入与提炼的可能。不同的习作内容习作类型总有一个基本的表达特点,比如写人的更关注人物的语言与行动,写事的需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等等。但这种习作技能要求几乎很难在教材中看到明确要求与具体体现。
2、习作要求提示不明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习作教学也应如此。习作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它既需要有一定的言语准备,更需要一定的技能掌握,而不是放任自流式的随心所欲。教材在编排习作时,应考虑到前后相互间对习作技能的逐渐深入过程。本册教材中关于习作教学要求就显得非常不清晰。比如第一组单元要求写“我的课余生活”,没有在习作要求上有相应的提示,这些要求的模糊就带来习作教学上无的放矢。
3、习作修改体现不足
修改,应成为学生从小就要养成的习惯,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规定。本教材中四次提到要求学生能将习作与同学交流并根据他们意见进行修改,但在如何修改上指导还是很模糊。作为一种习惯养成,应成为每一次习作的应定程序。不同年级学生在习作修改上有不同的要求与指导提示,使学生不仅知道要修改,而且能把握“怎么改”。比如,三上要求学生能修改一些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使用,尽量使语句通顺等等都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够得着的要求。
四、中段习作序列重构
(一)三上重构习作序列
基于对本册教材习作教学序列编排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本文尝试着结合本校学生的现实生活,遵循学生习作学习心理,对习作教学序列进行重新调整与编排。
次序
习作内容
习作要求
习作条件
教后反思
1
我最喜欢——
能较为清楚明白地写自己课余最喜欢的某一项活动或是某件事。
师生初次见面,相互之间有了解的需要,同时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收集了一定的资料。
每个孩子都有话说,并且都能具体介绍一件事,但是很遗憾的是孩子们的课余生活非常单调,电脑游戏几乎成为大部分人的首选。
2


书 市
能写清楚参加跳蚤书市时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
学校开展金秋读书节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中有一个“跳蚤书市”,学生在这个市场上买到了自己喜欢的图书,同时也运用各种方法卖出了自己的旧书,充分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与自信。
所有参加的孩子都能饶有趣味的表达自己参加跳蚤书市的过程,并且也表达了这次收获以及遗憾。内容丰富,表达流畅。
3


——
能较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秋游的经过,并能将印象最深刻的具体写。
学校大队部安排了一次全校学生的秋游活动。学生非常兴奋,纷纷做了充分准备工作,热切地期待这一天的到来。秋游留给他们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对孩子来说,兴奋的可能并不是秋游到哪里去游,游玩了什么。只要是能放下书本,走出校门,跟同学一起出去旅游,本身就令人期待。所以在习作中可以读到大家对秋游前一天的准备与期待印象最深,也更令人感动。对于旅途景区的景点描写倒不是很出彩。那又如何,只要是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习作成为表达需要就可以了。
4
——的


到生活中寻找秋天,并将自己所看到的有一定顺序表达出来。
这是个秋天特别漫长的季节。秋天的景色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显得愈发浓烈,与其从文中图中读秋天,不如来到现实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切实感受一下真实的秋天。
孩子们的感受是感性的,他们往往先从同学身上感受到秋天,比如与夏天不一样的穿着,早上起床时间变化等,进而留心观察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还有些孩子在周末切身体验了一下收获的秋天。
5





写这位熟悉的同学的一、二件事,体现他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中学习了“我和我的同学”专题。经过两年的相处,同学之间已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同学谈谈他的特点,并且能用曾经一二件事情来说明,采用猜一猜的游戏形式,猜对越多也就意味着特点抓得越准。
有专题学习作为铺垫,有两年相处经历作为积累,再加上一个生动的形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很希望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这个人的主要特点,让所有的人都能猜出他是谁。但是,一些孩子对与同学相处事件中提炼出一个特点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大部分孩子总是对别人的缺点看到多,也喜欢津津乐道,可见相处的艺术与价值引导还要重视。
6



么啦?
看图,展开合理想象,把故事写清楚、完整。
想象,是低段孩子最擅长的事情。提供给孩子一幅图,让他们猜一猜图中的人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编出合情合理的故事。
看图,是一种启发;想象,是一种本能。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根据图意编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而且故事的内容也是千姿百态,少有雷同。这份成功依赖于图片本身广阔的想象空间,还有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
7




看图,展开合理想象,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童话,与孩子有天然的联系。很多孩子都是读着童话故事长大的。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窗口,他们想象的翅膀可以飞得很远。表达,真的成为了需要。
童话故事精彩纷呈,让人流连忘返。习作,不是指导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阅读中滋养出来。“以内养外”,才是真的美。
8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略读《神笔马良》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编写故事。
学习完《神笔马良》的故事之后,孩子们都为马良那支神奇的笔而好奇。这时,就将这只笔放到学生的手中,也会有不一样的精彩产生。
神笔马良故事真是一个神奇的力量。它激发了孩子又一次想象的翅膀。心有多宽,想象就有多样远。
(二)主要特点介绍
1、习作需要是首位
“情动方能辞发”,当学生的习作欲望还在沉睡而习作要求已经到来,那么这种习作就是为了完成外在任务而存在的痛苦行为。在本册教学编排中,我将激发学生的习作需要摆在首位。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灵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其潜在的习作欲望,让习作成为是在兴趣支配下的自觉行为,不管写人还是记事,想象还是写实。比如“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一假设令人兴奋,学生的很多梦想都可以在马良神笔作用而实现。再如“猜猜他是谁”,本身就充满了游戏色彩,而喜欢游戏就是孩子们的天性。
2、 习作内容有关联
在习作内容编排上体现一定规律:两篇写事,两篇写景,两篇写人,两篇想象。这种编排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连续训练中对某一类习作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继续学习做好充分铺垫。同时在相同的两篇习作类型中凸显不同的内涵。比如:同样是写事的两次习作,“我的课余生活”是介绍自己平时最喜欢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经常实践,具有常态性。而“跳蚤书市”是一年只有一次的临时性特殊活动,可能实践积累并不很多,但对孩子心理上的冲击会更加强烈。这种习作就需要及时,既当学生的心理影响还没有冷却时。
3、习作积累不能缺
习作是综合性的活动,它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经验能力参与: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生活经验,现实情感态度等等。其中习作的实践体验最重要。语言积累再丰富,也需要有一定的实践体验之后,才能在情感驱使之下使表达成为可能。所以习作中不光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既学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过着怎样的生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立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习作活动,这种习作与学生个体生活紧密结合,而不是额外负担。
4、习作修改更常态
一种习惯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学生在平时实践中反复进行,逐渐成为本能化需要。习作修改习惯养成就是如此。首先教师要将修改要求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应该修改什么;其次鼓励学生相互间修改,在不断修改中相互提高;最后教师要对学生习作修改有一定评价与反馈。这种修改是不管习作内容是什么都要反复提倡与实践的活动。在本册中,引导学生在每次习作之后都要大声朗读品味语感,关注习作中句子是否通顺,标点符号是否使用恰当,同时还要求学生相互间进行修改。这种要求在每次习作中坚持不懈进行,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教材是教育教学专家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帮助教师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凭借之一。本文中对习作序列的重构仅只是个人实践的经验,有很多成功经验,也有很多不足。但只要将习作目标把握准确了,通往目标之路还是有很多条的。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②人教版三上语文教师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④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本文获得浙江省2007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0:20 , Processed in 0.0791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