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仲董卓家在颍阳(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9 16:0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仲董卓家在颍阳(图)
于茂世

图为登封市颍阳镇纶氏县古城墙遗址

    2009年4月29日14时50分,百无聊赖,疯狂“百度一下”。

    “颍考叔”,正确,9,460篇;“颖考叔”,错误,10,100篇。

    “颍”与“颖”一如孪生兄弟,容易搞乱。“颍考叔”得名与颍水、颍谷相关,与聪颖无关,尽管弄错的比搞对的多了一些,但尚可视为打了个“平手”。

    “董卓  仲颍”,9,400篇;“董卓  仲颖”,28,300篇——两者哪个正确,哪个错误?二选一,记者犹豫难决,在此先求助读者。

    “颍上人  管仲”,3,450篇;“登封人  管仲”,53篇;“颍上县管仲”,12,700篇;“登封  管仲”,359篇——在这儿先留给读者一个问题——管仲是安徽颍上人,还是河南登封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给读者提示一下——安徽颍上县有“管仲文化节”、有“管仲公园”、有“管仲书画院”、有“管仲宾馆”、有“管仲酒业”……颍上县政府网站“历史名人”栏列在第一位的,就是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人(今县北10公里管谷村);列在第二位的,则是鲍叔牙:颍上人(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生卒年月无考,是春秋初期齐国德高望重的大夫,晚年被封为相国……

    在登封,大街小巷,不见管仲踪影。

    登封市史志办主任吕宏军先生新近主编的《登封市志》,将管仲列为登封人。在《登封市志·人物·传记》中,管仲排在许由、禹之后,位列第三,其云:“管仲(?~前645年),登封人,名夷吾,字仲,生年不详。相传,他是姬姓后人。《史记·管晏列传》的记载是‘颍上人也’。颍水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最后在安徽的颍上县汇入淮河,流经数百里。‘颍上’当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颍上即颍水的上游或颍邑,而非安徽的‘颍上’县,登封作为颍水的发源地无疑在上游之内,当为颍上。”

    都在争抢名人资源。

    倘若管仲想回家看看,他真的找不到家在何方!

    读者朋友,你能否依据安徽颍上县、河南登封市的各自表述,给管仲指一条回家的路?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6:03:07 | 只看该作者
管仲家在登封“颍上”

    说及管仲,司马迁《史记·管晏(管仲晏婴)列传》云:“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第一个霸业:“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成就齐国霸业的管仲,籍贯不在齐国,而在齐国之外的“颍上”,是“颍上人”。

    管仲是“颍上人”,没有争议;问题是,“颍上”,到底是哪儿的“颍上”?

    倘若按照当下流行的说法,管仲是安徽省颍上县人。

    在当下的行政设置中,只有安徽颍上县包含“颍上”二字。

    “安徽省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颍上(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时期设‘慎邑’,秦汉置‘慎县’,南北朝称‘楼烦(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定名颍上县,迄今已1400多年。这里曾孕育出‘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倘若《颍上县政务信息网·县情概况》上这段有关“颍上县”自春秋以降,其行政名称赓续、变迁的说法当为权威的话,那么其自称“这里曾孕育出‘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则大可存疑。

    道理很简单:隋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才有“颍上县”;司马迁是西汉史家,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今日安徽颍上县认定管仲是“颍上县人”的依据,无非是司马迁所说的“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司马迁不可能在六七百年之前,就能够预测到隋炀帝会在春秋“慎邑”、秦汉“慎县”、南北朝“楼烦县”的地盘上,除旧布新,设置“颍上县”,提前让管仲“入籍”“颍上”,说“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概而言之,司马迁的“颍上人也”与当今的“颍上县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概念——倘若管仲家在今日颍上县,要么司马迁会按管仲出生时行政区划,说他是“慎邑人也”;要么会按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说他是“慎县人也”——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司马迁都不会说管仲乃“颍上人也”。

    有的专家认定管仲是当今“颍上县人”的理由有点儿“荒唐”: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楼烦县为颍上县,至今未变。明万历六年(1578年)颍上县令屠隆(浙江鄞县人)捐俸倡修管鲍祠于城北关,得到颍上士民的响应与资助。此祠几经兴废,今存殿堂五间,有前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颍上人)题写的楹联。于是,后人因此认定“颍上”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颍上县,而且收入到非常权威的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似乎这种说法已是不容置疑了。

    乖乖,明朝修了个管鲍祠,而今收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管仲籍贯就此“不容置疑”乎?

    “颍上”似乎不是古地名,从春秋至隋初,“颍上”二字作为一个词组,大概只在《史记》中出现过这么一次。说“颍上”就是今日“颍上县”,当然大有问题——更何况,今日颍上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都有自己的“名讳”,司马迁缘何舍“名讳”而取“颍上”?

    《史记索隐》云:“颍,水名。《地理志》:‘颍水出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汉有颍阳(今河南许昌市襄城县)、临颍(今河南临颍县北)二县。今亦有颍上县。”《索隐》为唐代司马贞所作,他的“今有颍上县”,乃唐代建置,显然不能说明春秋时的“颍上”就在今日的颍上县。

    “颍上”,是司马迁“泛言颍水之上耳”?倘若如此,颍水两岸,都是管仲故乡——以司马迁治史之严谨,他断然不会如此。

    有的学者以为,“颍上”应为“颍水上游”,并借重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言颍上县“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列出一些理由,说颍水末流实为“上游”;但无论如何,自古及今,一般理解的河流“上游”,多指上源,而今颍上县在“颍尾”、在“颍口”,是颍水注入淮河处,目为“上游”,是有些牵强附会的。隋炀帝之所以改楼烦县为颍上县,倒是“泛言(其在)颍水之上耳”,可视为文学修辞之语,断非史家之言也。
3#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6:04:13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为何不言管仲是登封人?

    今日登封地盘,汉代设有嵩高县、阳城县、纶氏县。阳城县辖今日登封东南诸乡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阳城在今日告成镇等地;纶氏县辖今日登封西南诸乡镇,乃至伊川县东部诸乡镇——管仲家在颍水上源,说他是纶氏人,而汉代纶氏县城在狂水之源,当然会生歧义。

    如此这般,司马迁选择了“颍上”。

    史家的“颍上”不是文学的“颍上”,本无歧义,不料“颍上县”后来居上,搞得管仲不知何处是故乡!

    退一步说,就是“颍上县”处在“颍水上游”,“颍上县”远远由自,那么管仲照例不大可能家在今日颍上县。

    为什么?

    只要稍加研究管姓,特别是管仲身世,自然清楚明了。

    管姓源出管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

    管国是姬姓封国。武王灭商,封三弟叔鲜于管(今郑州市),建立管国,史称管叔鲜。武王驾崩,管叔叛乱,兵败被杀,管国立国不足6年而被废。管国被废后,成王十一年迁管叔鲜子辈为纶邑大夫,岁时奉祀,由此管叔鲜后裔移徙纶邑——这就是管氏族谱记载“管兑邑纶”:兑传子鱼,鱼传康;康有淑德,召为卿士;自康以后,失纪三世,数千年难以探补;康元孙旅,旅传坊;坊传阳,阳传戚;戚传,传咸;咸子公度,仕齐;度子曼多,多生仲,字夷吾,相齐桓公,号仲父……

    因为“至管仲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他也被称为“得姓始祖”。

    “纶国”是夏代方国,在登封西南,这儿正是“颍水上游”、颍水之源。

    从家谱的记载看,管仲的爷爷“度”,曾在齐国做官,他的爸爸没有在齐国继续“混饭”,而管仲浪迹天涯——“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谋事天下,“老母”特别是大宫祖庙,扎根“颍上”之“纶邑”。

    这,当是司马迁之所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之根由,也是管仲家在登封“颍上”之根由。

    顾左右而言他,难除忽悠之嫌。
4#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6:05:15 | 只看该作者
董卓曾在“颍水春耕”

    在登封采访,有人言及东汉开国名将祭遵、王霸——他们位列“云台二十八将”,都是登封人,盖因《史记》上说他们都是“颍川颍阳人”。

    我总觉得,这与安徽颍上县说管仲家在今日颍上县,河南襄城县说颍考叔故里在今日襄城县一样很不照道——司马迁不可能在“颍尾”“预设”颍上县,襄城县在颍水中游,水走平畴,“颍谷封人”颍考叔之“颍谷”,又在哪儿呢?

    同样,登封西南诸乡镇古称“纶国”、“纶邑”、“颍谷”、“纶氏县”等,到了北魏,始设“颍阳县”。秦汉之际,襄城、临颍一带设有“颍阳县”,北魏至宋金,登封西南设有“颍阳

    县”——无论如何,作为“云台二十八将”的祭遵、王霸,只能家在襄城或临颍,他们不可能是登封人的。

    倒是东汉末年的董卓,可能因缘际会在登封西南。

    《后汉书》与《三国志》言及董卓,约略雷同:董卓字仲颍,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台湾十一位教授”合译的《白话三国志》,译文云:“……以后,董卓回到中土,在田野里耕作维生。羌族中的一些豪杰有的老远跑来追随他,董卓便带他们回家,高兴起来,甚至把自己干活用的耕牛都杀了来款待宾客。这些豪杰内心被董卓的侠义风度所感动,等回到老家后,竟然搜集了千余头的牲畜来赠送给董卓……”

    董卓回到“中土”躬耕于陇亩,这“中土”又在哪儿?

    《白话三国志》把“董卓字仲颍”搞成了“董卓字仲颖”——倘若从“颍”入手,便可知带羌中豪杰“回家”、杀耕牛款待宾客,由是“以健侠知名”——这一奠基董卓一生道路的事件,当在登封西南的颍水之滨。

    董卓的先辈也许驻军临洮,但董卓的父亲董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县尉领县兵,维持地方治安,董卓出生在‘武官’之家)”——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英雄记》中说:“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字仲颍);卓弟字叔颍。”

    董君雅“长子擢,字孟高”,其字与颍水无关无涉;而董卓字仲颍,董字叔颍——为什么二子、三子的“字”,顿然“颍”了起来?这当与董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关——至少董卓,乃至其弟,生在其父为官的纶氏县;而纶氏县在颍水之滨,是故才有了这顿然而“颍”。

    董卓生在颍水之滨,少时曾到老家临洮,并在羌中游历;之后“回到中土,在田野里耕作维生”,这中土,不是颍水之滨,会是哪儿?

    生在武官世家,出生并躬耕于洛阳之侧的颍滨,少时游历羌中并起兵于凉州,继而攻陷洛阳——这是董卓起家的“路线图”。

    争抢历史名人,是当下之风。但无论面对颍考叔、管仲、祭遵、王霸还是董卓等,各地在占领名人资源时,必须首先搞清史实。

    历史名人找不到回家的路,还是小事,中华民族迷失掉走过的路,自是大事。

    抢夺名人资源,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该为历史名人高唱“归去来兮”之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6:52 , Processed in 0.07622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