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员专业发展:不应忽视的话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8 08:4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研员专业发展:不应忽视的话题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认识的误区、理论的盲点、制度的缺陷以及职能的模糊,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具有多方面发展、多角色发展和多平台发展等三个特点。教研员专业发展应该包括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加强终身学习、参加学术活动、立足行动研究、拓展交流平台、积累教育智慧等主要途径。

关键词:教研员
专业发展特点
专业发展途径



教研员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身份属中小学教师,但所从事的工作又与中小学一线教师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专门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他们的专业素质在总体上无疑要优于广大的一线教师。但是,在中小学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今天,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却并未引起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教研员自身的足够重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研员队伍的整体优化,影响着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困境
教研员专业发展,是指教研员在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从而胜任教研工作的过程。相对于一线教师,教研员的专业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困境。

1、认识上的误区。大多数教研员都是从基层学校中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教学的示范、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教育界的人士普遍认为教研员的水平已经很高了,足以成为一线教师的指导者,不一定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培养和发展。其实,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其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方式都有较大的区别,一位优秀教师不一定就能成长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研员。因此,优秀教师被选拔为教研员之后,仍然需要不断的追求专业发展。有些教研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习惯于以专家身份自居,自认为是本地本学科的绝对领导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认识不到自身专业素质的缺陷,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的领导对教研工作认识不到位,将一些关系户或亲戚安排充当教研员。这些人本身的专业水平较差,在教研岗位上混日子,应付工作,缺乏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理论上的盲点。目前,理论界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结构、专业发展途径以及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较成熟的观点,对于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教研员专业发展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盲点。教研员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结构、教研员专业发展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教研员专业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几乎没有人研究,这使得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一直处于缺乏理论指导、仅凭经验摸索的低级阶段。

3、制度上的缺陷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师培训制度中,有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校长培训制度、班主任培训制度、干部培训制度等,唯独没有教研员培训制度,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组织过专门的教研员培训活动。教研员大多混同与骨干教师一块,接受诸如新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专题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活动对于提升教研员的学科专业水平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很难有针对性地提高教研员的研究、指导与服务的整体素质。各类教师培训均有专项经费保证,但教研员培训却很少有专项经费,特别是一些县级教研室,教研员外出参加活动的经费都十分紧张,更没有经费满足教研员接受培训的需要。

4、职能上的模糊。尽管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的相关文件中,规定了教研室的7条基本职责及对教研员的工作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些领导对教研员的工作职能认识不够准确,常常随意调动教研员去参与或承担其他部门的工作,使教研员成为某些部门的机动人员,从而使教研员经常脱离自己的工作主题,远离教育教学研究和业务指导,影响着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有的教研员自身定位不正确,忽视自己的工作职能,热衷于让自己附庸于行政部门,借助行政权力来显示和加强自己在中小学教师面前的地位和威望,已经很少具有追求专业发展的心思和精力。


二、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研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1、新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教研员队伍。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影响最大、意义最为深远的一场教育变革。由于改革力度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此次课程改革理所当然会遇到一些阻力,出现很多困难。一线教师在参与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发展成长了自己,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困惑,迫切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各级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和基层学校的距离最近,对基层学校的问题和困惑了解最多,最有时间和精力深入一线学校,与教师共同研究和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得当专家教授指导的机会很少,教师的整体素质、课改的保障条件等都要差于城市学校,更加迫切地需要教研员,特别是县级教研员的耐心指导和悉心服务。教研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专业化水平,才能应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

2、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专业化的教研员队伍。出于对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考虑,人们开始反思当前的教师教育制度特别是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发现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仍然停留于以知识讲授和知识更新为主的阶段。在制度上,继续教育培训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其效果很难令培训者和一线教师满意。于是,立足于本职岗位的校本研修开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由于职业的要求和工作的便利,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组织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问题反思、课题攻关、经验总结、成果推广,对于教师的校本研修发挥着最为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没有专业化的教研员队伍,教师的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就失去了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支撑力量。

3、优化教研员队伍必须走专业化之路。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教研员队伍中,经验型、管理型的教研员数量较多,学术型、专家型的教研员数量较少。有的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在本地本学科教师面前没有学术权威,发挥不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教研员在教育理念、专业素养、业务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管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也在采取措施优化教研员队伍,但目前的政策文件还缺乏对教研员专业标准的硬性规定,已有的相关规定则比较笼统或陈旧,这使得教研员的选拔和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迫切需要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优化现有的教研员队伍。


三、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比较,教研员专业发展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

1、多方面发展教研员的专业素质是多方面的,既要有较深的理论素养、较广博的学科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较熟练的教学技术和组织能力等。教研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经验性操作性知识等;二是专业技能,包括教育教学技能、组织协调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的能力和方法等等;三是专业心态,指教研员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教研工作所具有的价值定位和心理态度,包括教研员的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职业情操、人生观价值观及处理具体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四是专业智慧,是教研员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基于不断思考和认真研究而形成的教育灵感、教育机智、教育艺术和个性品质等。

教研员要胜任本职工作,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研工作者,必须在以上四个方面获得专业发展,逐渐形成区别于一线教师的独特而稳定的专业素质结构,成长为兼具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研究能力、管理艺术的研究型、专家型人才。

2、多角色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多重性,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服务者和指导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着专业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首先,教研员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员,立足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特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既可以以此提高教研员的专业水平,又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惑。教研员的研究主要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基层学校的改革提供方法、方案和对策。其次,教研员要做一线教师的服务员,树立为基层服务的理念,养成为基层服务的习惯,走出书斋,走进学校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学生,甘作人梯,为学校和教师排忧解困。最后,教研员要做教育教学的指导员,通过调查研究、课堂观察、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等方式,教研员要将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及时传达给一线教师,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做好研究员、服务员和指导员等多重角色,并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完成的事情。教研员必须按照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对这些角色的不同要求,加强学习,刻苦锻炼,努力钻研,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才能成长为一位为基层教师所拥护的学术权威。与传统的学术权威相比,教研员的角色要发生根本的转变,即要由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的专家,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与教师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形成“研究共同体”,引导教师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和教育改革的主力。只有这样,教研员才能与一线教师共同获得真正意义的专业成长。

3、多平台发展。一线教师主要是站稳课堂教学的平台,其专业发展的平台大多局限于学校内部,农村学校教师尤其如此。教研员则具备专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和多样化的平台。首先,教研员有较多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如参加各级各类的学术性会议和学术培训,承担或者参与各种课题研究或专题调研等。其次,教研员具有参与教育管理的平台,如对基层学校的工作视导和督导,督促指导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参与工作评估和检查等。第三,教研员创新教研工作的过程中,其工作平台也是多种多样而丰富多彩的,如听课指导、教学竞赛、学术讲座、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网络研讨等。借助于这些平台,教研员可以获得本学科改革的最新信息,受到各个层次的专家教授的指点和帮助,得到各种场景下的专业锻炼的机会。总的来说,教研员的工作平台更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开阔教研员的专业视野,多方位提升教研员的专业能力。教研员站稳这些平台的过程,就是其专业素质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研员是本地某一学科的“掌门人”,其职业岗位的特点使得教研员具有比一线教师更大的专业发展自主权。因此,教研员应该增强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寻找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1、制定发展规划。“凡事预而立,不预而废。”教研员可以在全面认真地进行自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教研工作实际,初步拟定符合自我特点的专业发展规划,作为个人专业发展的施工蓝图。对于刚刚从教师岗位调任教研岗位的教研员,专业发展规划尤其重要。专业发展规划可详可略,至少应该包括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策略、专业发展措施及保障条件等要素。教研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规划一旦确定之后,即要扎实执行。

2、加强终身学习在完成繁杂的常规工作的同时,教研员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应该成为教研员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基层教研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教研员的知识视野大多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缺乏大教育眼光,缺乏中观和宏观思维。教研员的学习,既要立足于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更要跳出学科的局限,多学习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从而转变观念,扩大眼界,提升素养,获得专业发展。

3、参加学术活动。教研员具有获得各种学术信息的便利,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和研究兴趣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县级教研员因为经费的限制,长期蜗居在本地而不参加外界的学术活动,容易造成专业知识的陈旧、专业能力的下降和专业智慧的枯竭。各级教研室要形成教研员外出参与学术活动的制度,并给予有力的条件保障。

4、立足行动研究无论是学科教学研究,还是综合课题研究,基层教研员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应用研究,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方案,服务于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研员要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学会将实际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专题,并将各类专题形成研究系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逐个思考和研究。要和一线教师一起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切忌闭门造车、孤军奋战式的研究方式。只有经过教研员深入思考和反复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思想、观点、方法和策略,才能有机地融入教研员的专业结构,转化为教研员稳定而持久的专业素养。

5、拓展交流平台。交流对话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于各种交流平台,与教师、同行、专家进行专业对话,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教研员要与一线教师建立工作交流的平台,诸如联系点校、研究协作体、学术沙龙、读书班、课题组等,从而与一线教师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与一线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员要与各级专家建立稳固的学术关系,搭建交流平台,与专家对话,获得专家的智慧。借助网络建立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一些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新做法。教研员可以通过教研博客、教研员工作室、在线研讨等平台,加强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和联系。

6、积累教育智慧。专业成长需要积累,智慧的生成需要积淀。教研员大多面向教育教学实际,获得的实际经验和具体感悟较多,但大多不愿意积累、总结和提升,有效的经验和生动的感悟得不到交流和传播,产生不了对他人的启迪作用。教研员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写作的习惯,多写教研笔记、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积累研究的素材、成功的案例和工作的情感。教研员要多写论文,结合实际工作论述某些有意义的问题,将思考和研究所形成的观点和见解表达出来,与人分享和交流。这些笔记、日记、随笔、论文积累多了,自然就形成了教研员厚重的学术底蕴,专业发展就能水到渠成!


(本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09年8月上,刊载时有删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4:47 , Processed in 0.0870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