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同年代的示爱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8 22:4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同年代的示爱方式


  爱情是生活永远的主题,最长盛不衰的经典情话是三个字“我爱你”。都市中浪漫的爱情故事犹如鲜花一样盛放着。爱上一个人,如何才能够表达出心底最浓的情意呢?随着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唯一不变的就是情意。每个年代都有属于它们不一样的精彩。因为,说爱,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五十年代,由于社会的风气尚未够开放,那时候的情侣给心上人献上一方手帕,礼轻情意重,揣在兜里,甜在心上。

六十年代:在“红色”的潮流中,爱情依然是真金不怕火炼。又实用又革命的《毛主席语录》成为恋人之间最好的定情信物,如果一方是军人,往往会送毛主席徽章。
那个年代的爱情,有着一致的人生信仰。而那些微微带着时代特色的定情物,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七十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有了意中人,相送的定情物十分简单、随意。不过,朴素的定情物并非漫不经心,往往也费了一番苦心去选择,那里面藏着说不出口的爱意。
情怀初动的时刻,为自己梦里的女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只为寻找一本合适的笔记本。悄悄地递给她,女孩满脸羞涩地接过来,一转身跑了。夜晚独自难眠,那个如丁香花一样的女孩,会明白日记本中深藏的爱意。
八十年代:80年代的示爱方式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自由恋爱使我们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交个朋友吧”,有人这么说道。不过呢,要表示爱意,当然少了不了“它”咯。
情窦初开的年纪,捧一叠精致的信纸,趴在被窝里述说缠绵的心事。清晨起床,将写好的信笺叠一个心形,递到爱人的手里。一切尽在不言中。
九十年代:精神与物质的追求开始在爱情中齐头并进,人们学会了开口说:我爱你,我喜欢你,送玫瑰和巧克力成为经典的示爱方式。夕阳夕下,有情男女。
捧着玫瑰花的男孩站在风中,温柔地等待心爱的女孩。牵着手,一起吃甜蜜的巧克力。爱的情绪被风吹散,融化在空气里。
进入21世纪:手机的普及让短信风靡一时,不知道多少人的爱情是在拇指间孵化的。不过,短信也不新鲜了。求爱当然是要用手机的,不过得用音乐手机。制造个合适的时机,掏出手机,放一首贴心窝儿的歌儿给她听,肯定将她电倒,自己录更有出奇制胜之效。
一对有情男女,两只音乐手机,一晃就变身浪漫爱情戏中的男女主角,乐此不疲地上演都市里的爱情故事。
在现在,人们更多是利用网络,发个电子邮件,或者在QQ上说句我爱你,这样既不伤了和气也不那么复杂。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23:32:20 | 只看该作者
社交网络时代:怎么谈恋爱?

让我们读读《新闻周刊》的这篇文章,看看数字化的世界是怎样改变现代恋爱的规则的!

卡蒂和男朋友约会已经有八个月了。他们两个人都是匹兹堡大学的学生,是在学校一个聚会上认识的。两个人立刻就一见钟情,双目相视就有了化学反应。他邀请卡蒂出来玩,两个人成了甜蜜的一对,一切都挺美好。但是有一天,卡蒂登陆了Facebook,发现了一些蹊跷的事情:她的“男朋友”将自己的关系状态改成了“单身”。卡蒂回忆说:“我永远不会忘了那一刻。当时我和最好的朋友在一个图书馆。我登陆上去,在我的新消息中,赫然有这么一条‘布莱德现在是空窗期。’当时我真是摸不着头脑,不知怎么想才好。”
不一会儿,卡蒂就明白过来了。她意识到自己刚刚被甩了——在Facebook上。她立刻向布莱德发了个短信,讽刺的说道:“谢谢你让我知道,你想要结束我们的关系。”接下来,她也改变了自己的状态信息,然后很快就收到了朋友们的留言。“你还好吗?”“发生什么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几个月后,她才又一次和布莱德说话。
没多久之前,网上的大学生恋爱还被认为是一种不合情理的,可怜的,或者是可悲的事情。人们当时的想法是,如果你必须要到网络上来寻找你的伴侣,或者要在网上和某人分手,这就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你不够吸引人。但是接着MySpace就出现了,而后Facebook又开始风靡了,发展到现在,恋爱就变成了状态信息的波动,e-mail调情,然后,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对400多位不甚亲密的朋友的公然宣布分手。而虽然Facebook上的分手不是理想的方式,卡蒂也刚刚通过e-mail结束了一段最近的恋情,对方再也没有回信。22岁的卡蒂马上就要毕业,她说:“这没什么好值得炫耀的,但是科技就是让约会变得更加简单了。”
随之成为历史的,还有令人尴尬的礼节。现在一段恋情可能还是会开始于拥挤的咖啡馆内的惊鸿一瞥,但是接下来的一步常常不是要电话,而常常是询问是否可以在Facebook上加为好友。接下来可能会是互通几封e-mail,IM上有一些对话,然后还可能会有一些调情的短信。但是在实际开始真正的口头对话之前,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进行交流。南加州大学社会学家Julie Albright的研究方向就是网恋,她说:“这些关系进展的自然阶段,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学文化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部分。而且,甚至你不用待在计算机跟前也能完成这些步骤。”
这可能是件好事,网络可能成了一种不愉快的互动的缓冲区域。面对拒绝会更加容易一些,对话可以没有时间或地理上的限制——而且社交媒体也可以成为了解准约会对象生活的一个窗口。比如说两个人通过共同的一个朋友在Facebook上相遇了。很快,不用询问,他们就可以知道对方是否是单身。他们可以看到这个人是在哪里出生长大的,他们的政治兴趣,是否想“开始一段恋情”,或者是否想“有种亲密关系”。这些细节在第一次,或者第二次约会中都会碰到的,但是现在不用真正的约会就可以了解了。就象Babson学院刚刚毕业的学生David Yarus说的那样:“Facebook已经取代了令人尴尬的第一阶段的调情,你可以舒舒服服呆在你自己的家中就了解到对方的一些信息。”
大学生们同意说,这种观念已经大大改变了约会的场景。接近对方变得更加容易,相互之间的对话也会更加轻松,更能了解对方,分析两人恋情的可能性有多少。这也让约会的过程变得公开化,也会出现上文提到的卡蒂式的分手。有时候,恋爱游戏中也会出现一些意料外的状况。24岁的大卫是纽约的一名新媒体专家,他最近邀请一个在酒吧相遇的女孩吃饭。这个女孩马上就把他在Facebook上加为了好友——他也在网上察看了她的资料。在约定吃饭事宜的时候,他注意到了关键的一点,而女孩却忘了她的资料暴露了这一点:她是个素食主义者。大卫接下来给女孩发短信说:“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素食,最近我知道一个素食馆味道还不错。”女孩当然欣然同意了。大卫说:“看起来,我好像读懂了她的内心,实际上她自己把这些有用的信息都已经给我了。”
当然约会就会变得更容易了。但是我们指尖可用的科技越多,男孩女孩们就可能就不愿意确实在生活中约会了。卡蒂说:“我和朋友们发现男士们不太热衷于我们觉得非常有吸引力的这些交流方式。”大卫说,男士们觉得有吸引力的,是女孩们本身。大卫说,他有时候可能更喜欢不那么容易得到的东西。他说:“我记得那种感觉,她给你电话时候的激动。给她打电话邀她出来玩的紧张与兴奋。偷偷问她的朋友,她最喜欢吃什么,这样就可以精心设计带她到一个特别的餐厅。”“如果我真的爱一个女孩,我还是喜欢为她付出种种的一切。”不过,他补充说,现在可能一切的信息都能从网上查到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23:37:16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时代的“老土”回归 “笔友”重受大学生追捧

    本报讯(记者雷宇通讯员苇云)近日,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在校内自发成立了一个“笔友会”。在当前高校学生交流形式早已进入“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笔友”这一传统而亲切的交流方式刚一提出便受到大学生们的热捧,仅两天便有百余名大学生前来“以笔会友”,渴望“通过带着墨香的信纸与同龄人用心交流”。
  据介绍,该校“笔友会”的活动地点设在图书馆自习室内,两天时间便吸引了141名大学生前来报名。与过去“笔友”间以邮寄信件交流的形式不同的是,该校“笔友会”采用在同学间相互传送的方式进行,所有会员的来信均交由该校图书馆读者协会,然后由该协会负责为“笔友会”成员收发信件。
  此项活动发起人、该校机械学院07级学生宏伟表示,“笔友”曾是多年前活跃在学生间的一种常用的交流方式,但随着QQ、MSN等网络工具的普及,大学生的交流形式早已进入“网络时代”,“笔友”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线。“我们今天的交流都是网络化、无纸化的,但很多人依然渴望通过带着墨香的信纸进行心灵的碰撞。”张宏伟这样讲述他发起“笔友会”的初衷。
  张宏伟说,他在初中就开始通过杂志登载的信息广交笔友,最多时他同时拥有20多个笔友。他说,很怀念初中每个周末回家时,从父母手中一次接过五六封信的那份惊喜和期盼的心情。现在他虽然在网上拥有了数倍于以前的“聊友”,却已近五年没有收到过朋友的来信了,这令他时常感到莫名的失落。
  一位姓徐的男生在笔友的自我介绍中写道:“一个想要静下来的人,在浮躁的年代想要沉淀下来的人”。医学院药学专业学生马福耀感叹:“正如所料,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渴望从笔端流出的那一份真诚和平和。”
  不少加入“笔友会”的同学认为,与网络快餐式”的交流方式相比,笔尖下的文字更能流露内心的真正感受,而等待与收信后的那份惊喜同样令人享受。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8 23:49:5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17 , Processed in 0.06899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