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表演性倾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9 21: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表演性倾向
副标题:
作者:何朝银 文章来源:兰州学刊2004年第3期



[摘要] 我国当代青年文化出现于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青年文化的社会参与性不断弱化,其表演性呈增强的趋势。这种变化对社会和青年个体(群体)都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确处理好主流文化的引导性与青年文化的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是青年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青年文化;主流文化;表演性;参与性 

一、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产生

1青年文化的概念
青年文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提出,是青年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条件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在表现。青年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青年文化形成的逻辑就是:工业革命促使青年群体的出现,和平环境使社会对青年文化的容忍,科技发展着世代关系,而大众传播使得青年彼此认同。”[1]可以说,青年文化是发展变化的,具有时代性、历史性。
2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产生
“以1976年的四五运动为标志,我国出现了相对独立于主流文化的、青年群体中所特有、为青年人所分享的青年文化现象。”[2]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基本上统一,没有出现相对独立于主流文化的、具有青年独有的价值观念和其特有的行为方式的青年文化。改革开放后,青年文化逐渐游离主流文化,并与主流文化开始对抗起来,开始登上社会生活舞台。可以说,中国当代青年文化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革与青年的自我认识和社会定位的转变的相互作用。

二、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表演性倾向

1当代中国青年文化表现形式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青年文化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是文字,即诗歌、小说,除此之外,有歌曲、影视和服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青年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集体行动。这时期的学潮和风波,无论其性质如何,都体现了青年群体的某种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也并非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所以不同于60年代的红卫兵运动。90年代初期后,这种集体运动已成为过去。目前,青年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语言、音乐和物品等。
2中国当代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之演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性强烈。四五运动、朦胧诗、崔健的歌、王朔的小说、《河殇》现象对当时的主流文化的反叛,男青年留长头发、穿喇叭裤等日常生活方式也具有对抗主流文化的态势。但是,90年代以后,青年文化基本上从与主流文化相对抗为主导,或以某种政治理念或社会想象为主导,转变为以个体或群体的情感的宣泄为主导。当前,青年文化以情感宣泄为主导,对主流文化不再构成挑战。但是,情感宣泄主导的青年文化,最可能发展成放纵主义。放纵主义或者说放弃价值、游戏人生、沉溺于感官的刺激与享受。放纵主义还没有成为青年文化中的主流,而这种放纵也不是严肃性放纵,而带有强烈的表演性,也就是“我高兴我放纵”、“我放纵给你看”。
3青年文化的参与性向表演性转变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青年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这时期的青年文化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是青年参与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诗歌、小说、流行歌曲、广告、时装、文化热、民工潮乃至出国潮,更使青年成为政治性和社会性焦虑的中心。这时期青年文化的重心是政治,其政治性是源于青年对社会政治和自身现实的关注,体现了青年的社会参与热情。社会问题、思想问题、政治问题、生活问题等,都有青年的参与和反应,“重在参与”成为这时期的主要口号。成才(1984)、改革(1985)、民主(1986)、恋爱(1987)、经商(1988)、出国(1989)是这些年份的主题。青年也不仅仅是谈谈而已,还有积极参与。参与就是诉诸行动,由此就有文化行动主义,即把某种声音与倾向(社会的或政治的)、情绪与感受(集体的或个人的)等化为集体行动。这种文化行动主义,从根本上说是希望通过集体行动展示自身的力量和思想,以谋求合法性与正当性,无论青年通过集体行动来谋求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方式是否可取,且某种思想或行为方式等本身是否合法与正当,集体行动总是在社会中展开,其内容具有社会指向性,因而可以说青年在探索社会或在社会中探险。
20世纪90年代以后,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都大幅降低,特别是在政治参与方面。青年文化的重心不在政治,而在休闲和享受;也不再是以积极的参与创造和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为主导,而是以表演为主导。当前青年的发型、装束、对电脑游戏与网络的迷恋、街头文化、喜爱的音乐类型、蹦迪、追星、抽烟、吸食刺激性的物品、逃课等都表明,青年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表演性的文化现象。青年人的这些行为,不是要从中学习些什么而为今后的生活作准备,主要目的也不是要向社会表达些什么,更不是创造与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而是要把某种冲动、情绪、爱好、想法、能力、观念等表现出来的表演。

三、当代中国青年文化表演倾向对社会与青年个体或群体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讲,当代青年文化表演性倾向,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影响。其表演性倾向,体现为当代青年文化节的无内容化、表面化;体现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官方文化的疏远;体现为青年文化的非社会指向性和非政治性。从而减轻了社会与青年个体或群体之间过激的冲突与紧张。体现在整个社会宏观层面,那就是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有序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但是,青年文化的表演性,若超过一定的度,就会适得其反。这种表演性倾向,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冷淡,特别是对政治参与的冷漠。其中爱国主义热情不高,集体主义观念缺乏,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冷漠,“闲事莫管,事不关己……”等等。整个社会生活的舞台上,缺少了最具有活力的、最具有创造性的演员———青年,也就缺少了对社会现实最具“反叛”的青年。像这样,表面上对社会稳定有很大帮助,但是,这样所带来的稳定是暂时的、封闭的、僵化的、静止的稳定,只会社会死气沉沉,毫无活力。最具有激情的青年群体远离社会,也就没有了青年群体的社会实践与创造、创新,整个社会只会停滞不前,从长远来看,必然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从青年个体层面来看,青年文体的表演性倾向,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青年文化的社会指向性和政治性呈弱化态势,与主流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留给青年文化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了过去的文化过度政治化使青年有更多精力和热情去创造自己的青年文化。青年的主动性、能动性充分表现出来,形成青年独有的主体性与个性,使青年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挥。

四.正确处理好主流文化的引导性与青年文化的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1主流文化的引导性:宏观指导机制
主流文化的引导性是社会主流文化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引导青年文化建设,为青年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宏观的社会环境。一是要有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激励青年,造就一支具有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跨世纪青年,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用爱国主义精神塑造青年,用艰苦创业精神教育青年,造就一支具有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拼搏精神的跨世纪青年大军。三是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用“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鼓舞广大青年,为科学家、发明家、工程技术专家和教育家培养后备力量。要有意识地引导青年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抢占21世纪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奠定基础。四是要抓住青年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避免青年情绪波动,使青年文化观念的培养少走弯路。同时,还要注意青年文化设施建设,为青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青年文化的创造性:微观机制
青年文化的创造性是主流文化(或青年文化的主流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在主流文化的宏观引导下,青年应大胆放手去参与、探索、改造社会,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不要畏首畏脚,犹豫不决,只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的都应该去试去做。(1)在思维方式上,当代青年应具有开放性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思维特征;增强思维的精确性、超前性和预见性;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具有动态平衡的观念。(2)在知识结构式上,青年文化应是兼收并蓄,知识更广博,结构更完善;变知识积累的单线发展为复线发展,应具有掌握多门知识并将知识活化的能力。(3)在价值尺度上,青年文化应具有多元化、实用性、新颖性等特点;有强烈的变革社会的使命感,敢为天下先,具有开拓精神;对职业的选择注重事业和成就,不片面追求学历,重视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既讲创造,也会享受;关心过去,但更注重现在和未来。(4)在个性特征上,青年文化应体现为能力较强且结构合理,气质、性格鲜明,不轻信盲从,富有独立的主见。(5)在行为方式上,青年文化应体现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投入感情;在工作中注重实效,行为节奏快,讲究效率;做事善于规划,有确定的程序;在与人的交往中,善于合作,言谈举止稳重而幽默,使人能产生信赖感。[3]
正确处理好社会主流文化的宏观指导性与青年文化的自我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青年文化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建生.青年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229.
[2]陆玉林.当代青年文化的回顾与反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2,(6):37-39.

[3]邢国海,张福生.青年社会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2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9:44 , Processed in 0.0910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