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论叶剑英与东山中学及其教育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9 23:0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略论叶剑英与东山中学及其教育观
谭康 杨力翔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教风学风的学校,在海内外均有名气。叶剑英为学校的创办、成长与发展倾注了满腔热忱和心血;学校则培养、教育和熏陶了他报国为民的高尚思想、基础知识与本领。笔者曾在该校学习、工作多年,深感叶剑英确与该校融为一体,成为该校当之无愧的校魂,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绵绵不绝。本文旨在提供这方面的有关史料以及几点管见,以缅怀和纪念东山中学的优秀学子叶剑英。
  

  1912年秋,经历了辛亥革命洗礼,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启蒙的叶剑英,满怀读书求知,救国匡时的雄心壮志,来到梅县县城,进入了务本学堂学习。翌年春,广东军阀政府为了进一步禁锢、奴化学生思想,乃将包括务本学堂在内的四间学校合并而成的县立梅州中学强行改为省办,并直接委派政治倾向反动的黄道纯任校长,此举激起了全县各界人士的愤懑与反对。血气方刚的叶剑英勇敢地挺身而出,团结、带领了一百多名进步学生,如曾举直、陈治元等,在梅县社会贤达、海外爱国侨胞以及进步教员的支持下,毅然冲出梅州中学校门,创办起一间私立学校。后迁往梅城状元桥畔东山书院,定名为梅县私立东山中学。

  私立东山中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盲从,提倡民主平等、探索研讨,摒弃陈腐的课程教法,学习较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年轻的叶剑英如鱼得水,大展才华。他刻苦勤奋地钻研课本,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古典文学作品以及宣传孙中山革命的进步读物。他经常撰文品评时政,纵论天下大事;他酷爱体育活动,跑步登高,踢球击剑……坚持不懈,风雨无阻,在学校后山的油岩,为欢呼蔡锷兴兵勇挫袁军,他曾挥笔写下一首气势磅礴的《油岩题壁》:“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由于他品学兼优,故连续两届(第一届和第二届)被推选为东山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他与同学们一起,写下了学生自治会的宗旨:“昔人有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福民。教学生在校,即当锻炼其身心,增进其知识,以实利为归。非从前老学究之熟读书本,博取无谓之功名而已”①。由此可见求学时代的叶剑英已明确地认识到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于“利国福民”也看清了新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根本区别。在老师指导下,他领导学生自治会成立了国文、数学、理化等研究社和开展时事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以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强能力,丰富课余生活。

  叶剑英凭自己的革命思想,超人胆识和模范行为在东山学生中威信日增,却被梅县反动当局视为“危险人物”,1915年秋季开学后不久,即向刚上任的东山中学校长叶菊年施加压力,令其开除叶剑英的学籍。叶剑英获悉后,误以为是校长的主意,他抢先贴出布告,宣称“本学生开除叶菊年校长”,便回老家去了。其实叶菊年对他是心怀好感的,听到这闻所未闻的布告时,曾喟然称叹:“此子非池中物”,他亲自派学生请回叶剑英,并让他平静地读至毕业才离校②。

  东中首届学生毕业前夕,叶剑英受大家委托,为《毕业同学录》撰写序言云:“声华之友,以利相交,见利则争先,利尽交疏,道义之友,团结不懈,成则为周武三千,败则为田横五百,可常可变,可生可死。他日东西异地,南北异途,显晦异时,荣枯异遇,回忆东山风雨,渺若江河……”③这些话语,虽带有古代英雄义气的色彩,但它对于“声华之友”的鄙视和“道义之友”的崇尚,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进步的人生观。它那“成则为周武三千,败则为田横五百”的豪迈悲壮气概,使许多同学深受感奋,从而选择报国为民的正确人生道路。譬如他的同窗挚友赵一肩,后来成为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位名将,他的晚辈校友肖向荣,是解放军一位杰出将领。这都与叶剑英的影响分不开。

  叶剑英在东山中学的读书生活实际上不足三年,较为短暂。然而这短暂的学校生涯对于他的一生成长却有着重大意义。在这里,他亲自参与领导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学潮,通过实践领悟到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的真谛,逐渐成长为彻底的民主革命者,并为后来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这里,他历尽艰辛、身体力行地投入了一所学校从无到有的创办、兴建过程,深刻地体会到“创业维艰”,必须保持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使他日后在长期艰难、曲折、复杂的革命历程中立场坚定、斗志顽强;在这里,他学习和掌握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铸造他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优良品质;在这里,他连续两届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也有效地锻炼、提高了领导、组织的能力与艺术。因此,几十年来,他对东中母校都怀着深情。
  

  离别东山后,叶剑英先到马来西亚怡堡谋生。1917年夏,他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炮科,并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即积极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

  1925年3月中旬,当时任粤军二师参谋长的叶剑英随东征军攻占梅县后,奉广州大元帅府命令留任梅县县长。执政期间,他克尽职守,十分重视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为了宣传革命形势和革命道理,发动母校进步师生投身革命洪流,他曾亲自到东山中学发表题为《我们为什么要联俄?》的演讲④。“他把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告诉大家,并把孙中山逝世前特意致谢列宁帮助中国革命的信函念给大家听,……勉励同学们关心革命大业,发愤读书,为革命为人民献身。”⑤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借“清党”为名,竟诬陷东山中学是“赤化大本营”、“共产党机关”,将学校横加封闭,许多师生惨遭拘捕迫害。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兼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的叶剑英闻讯后,非常忿慨,“当即责询伪广东省教育厅长黄节,限期恢复东中。”⑥梅县城隍庙的寰乐园曾召开过要求东山复校的大会,“叶剑英同志带着一个儿子参加,他和许多校友都慷慨激昂讲了许多话,也通过了许多要求复校的函电。”⑦许多海外侨胞和各地校友也奋起声援,通电抨击国民党反动派摧残进步教育事业的罪行。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复校运动终于取得胜利。1928年3月6日,东山中学终于重新开学上课了。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叶剑英曾从武汉写了一封信给当时东山校长肖木麟。信中抄录了他于1915年撰写的《毕业同学录》序言。“回忆东山风雨,渺若江河……”这些充满激情与哲理的话语,深刻地启发了母校师生要高瞻远瞩,经受更大规模风浪的磨炼与考验,有力地鼓舞了师生们的抗日热情、勇气和信心。

  1939年10月10日,当叶剑英得知旧同事叶杞材已在东山任教时。特地写信勉励他:“为培养后进而准备以毕生精力以赴之,视世之汲汲于名利者何如也”⑧老校友于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之际。仍然不忘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给予叶杞材与其他教师莫大的启迪和鞭策。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叶剑英不仅自己坚持正确的政治抉择。实现了由真正的民主革命者向彻底的共产主义者的光荣转变。而且以他的模范行为和远见卓识,关心、爱护和支持东山中学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引导和促使了母校一批又一批进步师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作出应有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过东江、韩江各游击队的东山中学师生有三百多人。革命战争年代里,东山中学涌现出林一青、陈光、冯宪章、黄戈平等革命烈士以及赵一肩、肖向荣等杰出校友。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决定把东山中学改为省立学校,不久又定为省重点中学。1953年,当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叶剑英回母校视察,对于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如何发展,作了重要的指示。

  1957年4月1日,是东山中学建校四十四周年纪念日,叶剑英来信祝贺。他写道:“东山,是被初升的旭日光芒照耀的地方,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曾经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许多革命的嫩芽,尽管有些杂草,在这个园中潜滋暗长,四十四个年头,年年桃李,岁岁芬芳。”贺信末尾,他深情地勉励母校师生们:“努力学习,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赶上先进科学的行列,不息自强。”

  1971年元旦刚过,叶剑英因公出差,曾顺程返回广东梅县视察。他行色匆匆,仅在梅县停留二十五个小时,却花了两个多小时视察东山中学,他认真听取学校负责人汇报教育科研情况,勉励大家要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方针,把学校办得更好,指示要在校道两旁、四周空地多植果树,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勤工俭学,增加经济收益。他还很动感情地表示,若有时间,很想在母校住上一晚,以慰多年思念之情。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进入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叶剑英认为要振兴国家经济,振兴教育则是前提和基础。他对东山中学的关怀和指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1977年11月,他亲自派人为母校师生万里赠送苹果,并深情寄语,一定要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期间,他亲自邀请与会的李泉隆到家里作客,殷嘱全校师生要努力教学,为实现四化而奋斗;并为母校亲笔题写校名:“广东梅县东山中学”;为母校65周年校庆亲笔题词:“努力教学,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最使人感动而难以忘怀的是1980年5月15日,84岁高龄的叶剑英又回到东山校园,与师生们欢聚一堂。他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把知识水平提高一步……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学校女子足球表演赛,赛后他同女足运动员逐一握手时说:“很高兴看到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旺盛。”⑨

  1982年4月1日是东山中学69周年校庆日,叶剑英适值南下广州。他特邀在穗部分校友到住所聚首,其间他说到“应在东山为菊年老校长立个纪念碑”10,表露了他对“东山风雨”的缱绻怀念和尊师重教的无限深情。

  1983年4月1日,东山中学走过了光荣曲折的七十年历程,叶剑英思绪翩跹,热情洋溢地发来传真贺信,其中写道:

  从1913年在东山书院建立起东山中学。弹指已是七十年。这七十年间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山中学亦伴随着祖国的前进坚持着自己的光荣传统,积累着自己的光辉业绩。写下了七十年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史诗。作为东山中学的老学生、老校友我谨致以最衷心的祝贺。

  今天,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俗云:饥者梦食,渴者思饮。而现代化的建设者们之有求于科学文化则是如饥似渴。在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不断为祖国输送人材这条战线上,东山中学和全国所有的教育单位一样,可谓任重道远,更何可况忝为全国重点学校之一,更宜不懈努力。

  这是叶剑英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写给母校的信。他对东山的怀念、热爱和期望跃然纸上。激动人心;他的“现代化的建设者们之有求于科学文化则是如饥似渴”的论断鞭辟入理、震聋发聩;他将东山中学和“全国所有的教育单位”并提,足见他对东山的关心、要求与期望,其实也是对全国所有的教育单位的关心、要求与期望。

  1985年4月间,原东山中学校长李泉隆赴京参加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时,曾专程前往探望叶剑英。他抱病热情地接待了母校校长,询问母校近况,转达他对母校师生的问候。指示东山要组织力量,研究、总结叶菊年老校长“认真办学,严格要求”的教育思想。
  

  七十多年来,叶剑英与东山中学确实有着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发人深思,予人启迪。

  叶剑英的故乡梅县,素有“文化之乡”美誉,远在宋代,该地教育事业就很发达。“弦诵之声,达于阡陌闾巷,百姓人家”。晚清爱国诗人黄遵宪鼎力提倡新学,设立嘉应兴学会议所,创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梅县教育事业即为全省之冠。教育发达的人文环境感染、陶冶与造就了叶剑英毕生喜爱看书学习,追求、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品格以及关心、重视和支持发展教育事业的远见卓识。显而易见,他为东山的创建而作的艰苦努力,他为东山的发展而付的巨大心血,他对东山师友的希冀与尊敬,都是上述良好品格和远见卓识的极为自然的淋漓尽致的充分表现。如果说,早年的叶剑英对于母校的关心和热爱尚局限于一乡一校的话,那么,到了后来,就已渐自扩宽到“全国所有的教育单位”了。而且关心和热爱的程度已上升到“教育兴国”的战略高度。我们认为必须从这一意义上去看待他对东山的特殊感情和长期厚爱。

  叶剑英的一生经历中。主要从事军事工作和党政领导工作,然而,他也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宝贵的教育思想。我们从他与东山中学的长期密切关系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

  首先,叶剑英十分重视教育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革命和建设服务。早在学生时代,他便认为:“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福民。”革命战争年代里,他勉励学生们要“关心革命大业,发愤读书,为革命为人民而献身”;教师们则要抛弃名利观念,“为培养后进而准备以毕生精力以赴之。”全国解放后,他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形势要求,更明确的指示,教育是“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赶上先进科学的行列”,“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不断为祖国输送人材”。因此,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东山师生毋忘革命传统,投身革命斗争,坚持无产阶级的办学方向,培养、锻造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才。

  其次,叶剑英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极力反对“博取无谓之功名”的老学究式的“熟读书本”。他在求学时代就积极探索、试验与实践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方法,谋求真才实学,使自己在思想、知识和身心诸方面都得以发展。尔后他对东山中学的关心与指示,也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一倾向和主张。譬如,他所推崇的叶菊年老校长就提倡教师要教得融通、实际,学生要学得主动、活泼,知用结合,教学相长。理论与实际究竟是相结合还是相脱节,这不仅是教学原则与方法问题,而且也是党风问题;教育中只有很好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收到“传道、授业、解惑”“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才能更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

  再次,叶剑英还十分重视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刻苦、勤奋、坚韧的攻关精神。学生时代的他赖以这种精神,圆满地修完学业,取得优异成绩。他活到老,学到老,勤奋努力,成为我党我军一位博学多才、能武能文的“儒将”,中外闻名。他多次指示东山中学师生要“不息自强”,要“努力学习”、“努力教学”,“更宜不懈努力”等等。都是在提倡发扬这种精神。他的《攻关》一诗尤为胜灸人口:“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恰如前沿阵地流传的“枪杆诗”。然而蕴含哲理,豪迈雄健。又似战鼓、号角,鼓舞和鞭策着他的母校师生以及全国亿万个四化建设大军的指战员们以顽强不屈的斗志、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注释:

  ①、③、⑧见《叶剑英传略》。

  ②、⑩见胡殿芳:《东山师门史话》,载于《东中校刊》复刊第九期。该文叙述的叶剑英被校长“开除”一事,与《叶剑英传略》所叙有较大出入,但我们认为应以该文说法为真实,因为这是由当时少数知情人之一章公剑亲口提供的,而且叶剑英晚年确对叶菊年老校长深怀敬意。

  ④见灵济僧:《悼念老学长叶剑英元帅》,载于《东中校刊》复刊第四期。

  ⑤见潘苍石:《革命洪流中的叶剑英》,载于《星火燎原》1983年第5期。

  ⑥见张其标:《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史略》,载于《东山中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

  ⑦见曾璧中:《我在东山中学的前后十年及其他》,载于《东中校刊》复刊第六期。

  ⑨见林丹:《难忘的接见,巨大的鼓舞》,载于《东中校刊》复刊第四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05 , Processed in 0.1190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