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教育和读书的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5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教育和读书的话
谢雨眠
最近想起几句话,关于教育的,关于读书的……
(一)
有关教育,我一直以为,教育的问题不是方法出了错,而是人的精神有问题。
长期以来,大家一直在教育方法、教学方法上纠缠不放,以为所有出现的问题都是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引起的,但实际上方法的问题只是表象,人的问题才是根本。
最近看一些史料,周作人在北大讲学,声音小,一口绍兴官话,对着讲稿念,但学生却堵满了教室,大家为什么来听周作人,是来听他的“人的文学”,是被他的精神、思想所吸引。
纵观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历史,你会发现民国以来的教育是无序而多元的,但在所有成功的教育背后,是一种精神、思想、追求在起作用。
我想起了几件事,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办民间教育,在做中学,走向民间,这既是方法又是精神、思想,或者说首先是一种精神追求。
因为有追求,他们才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才会有牺牲、奉献与付出。晓庄师范,平民教育,中华教育社,他们用自己的追求来唤醒同事、学生,民国时期大中学校的教师教学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但可贵的是他们的精神、思想、追求。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在贫瘠的南京郊区才有了晓庄师范,在河北定县才有了知识分子下乡的运动,才有了西南联大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却培养出了左右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无数知识分子。
那个时代,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中叶,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又是一个有着无限追求的时代,那时几乎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有自己关于国家、社会,关于个人精神追求的一篮子思想与方案,而且都去努力实施。
所以说,那个一百年是革命、改良、建设、创造的一百年,是大开大阖的一百年。
在那一百年中,思想像种子随风播洒,入地生根;思想像火焰,点燃光明,燃烧,燎原。
一种思想就是一种最美妙而伟大的教育,那时不纠缠于方法,你既可以看到徐志摩拿着一支苹果,边咬边讲课,也可以看到刘文典在月圆夜讲《月赋》,还可以看到周作人照本宣科……但这些都掩盖不住他们思想的光芒……
可贵的就是这种思想。
教育不是方法,教育不是手段,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当是所有教育者都应该牢记的,应该是每位教育的座右铭,应该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的。
现在提倡教育家办学就是在提倡一种精神,思想的回归。
最早在中国提出教育家办学的是蔡元培,蔡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曾针对当时北洋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政府更选频繁的现实,提出,教育应该交给教育家去办,政府只需要提供充足的经费既可。
1917年他接手北大时的所有实践与探索让他意识到教育需要思想的自由,所以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十六字办学方针,一个老大、僵死的北大为之一新。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那是一种怎样的胸襟与气魄。
因为这种胸襟,才有见到留着辫子的辜鸿铭走上北大讲台,才能见到没有文凭,靠蔡元培造假文凭当上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才有见到26岁的胡适成为最年轻的教授……
自由思想,兼容并包,不拘一格……
这三个人都有故事。
辜鸿铭梳着小辫走进北京大学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辜续说“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蔡元培当年慧眼识陈独秀,聘他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但陈独秀的资历当年明显不达教育部聘干的条件,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陈独秀一生5次东渡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早稻田大学等短期学习,但没有在日本任何一所高等学校毕业,所谓“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当然就更谈不到了。因为他在向教育部的请示公函中所附的陈独秀“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履历,都是假的,也可以说,是蔡元培为应付教育部的资格审查而为陈独秀编造的。
再说胡适。
1917年,26岁的胡适在哲学系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原来担任此课的是陈汉章老先生,他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而胡适径直从周宣王讲起,这种处理中国哲学史的做法,颇使学生们震动,“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一些学生认为这是思想造反,不配登堂讲授。傅斯年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他曾率学生将一不学无术的教师赶下讲台。此次同学们又请他来听课,听了几次课以后,他告诉同学们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闹。”这样才平息了一场风波。傅斯年去世后,胡适提及此事,无限深情地称他是自己的“保驾人”。傅斯年也渐渐对胡适由认可变倾慕,最后二人亦师亦友,直至终生……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是不拘一格,是有独立的思想,他们的教学是一种能唤醒灵魂、点燃精神的火焰。
现在我们什么都不缺,方法五花八门,手段多种多样,缺的就是思想。
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灵魂,产生思想。
致于知识、技能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培训机构都能做到的。
(二)
第二句话是关于读书的。
我赞同这样一句话:不读书的人是无可救药的。
不读书的人顽固而“勇敢”,所谓“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无法无天。
有人说无法无天好啊,因为无法无天才没有框框,才会创造。
恰恰相反。
任何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容器,没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精神来填充,那么它必然成为糟粕与污浊的最好的演兵场,一切腐朽的、肮脏的思想都会乘虚而入。
所以再对这样的人去唤醒灵魂,去摇动他就非常难。
读书啊,读书。
读书是教育实施的伟大途径之一,和教师的作用不相上下,一本书的影响可能会超过无数平庸的教师。
我想对老师们说一句,应该读一点历史,这个历史并不是《中国革命史》《世界通史》这样的,而是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科技史。尤其是思想史、教育史。
可以说一位教师如果不读这些,不了解这些,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己本身就生活在动摇、困惑与苦恼中,更不用说给学生解惑或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去影响学生。
历史的最大好处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巨大坐标,我们在这个坐标上的那一点心,我们会清清楚楚。
鲁迅曾说过,在进化的链条上,一切都是“中间物”,这就是一种清晰的历史观。
近几年来,时代的发展与思想的开放,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原来我们不曾了解的历史,每一次回到历史的现场都对我们今天有着巨大的意义和影响。
国内的许多民间教育组织在指导教师培训时,就有大量思想史、哲学史的培训。
例如“新教育”的许多读书活动,他们从民间的立场出发,组织同人的读书团队,教育团队,让我依稀见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读书、办报,影响社会的影子,当然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们的路是对的。
这样才能让自己把眼前浮华擦拭掉,不为一些假的东西所掩盖,走上自己良性的教师发展之路。
关于读书,我建议可以不只读教育方法一类的书,应该读一些我上面所说的。
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全面地读,可以以一个人、一个专题的方式来读,这样是一条很好的读书路子。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健全的社会需要健全的国民,而健全的国民首在健全的人格,所以教育之目的,即健全人格的教育。
这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京大学蒋梦麟曾表达的一个意思,算做这段话的结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0:28 , Processed in 0.1938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