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意义”和“有意思”——访谈曹文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6 21:2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意义”和“有意思”——访谈曹文轩  
    曹文轩,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我们的语文有希望
  王立根:您作为一位作家,近年来,与中学生接触比较多,您每年都参加各种各样的大赛,像上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啊,美文杂志的大赛,您对当代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怎样的评价?
  曹文轩:我很吃惊。很吃惊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固然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固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年由于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共同努力,实际上我们语文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我的话就是:“我对我们民族未来的语文水平抱有极大的希望”。我就在想,我在高中的时候如果跟他们比,我几乎就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白痴,不是说我在贬我自己,真的是这样。我们那个时候脑子里有什么?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哪有现在的学生有如此丰富的思想,而且能用如此畅达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我们那时是做不到的。
  王立根:这可能跟您当时所在的社会有关系,而现在是开放的社会,信息的社会;过去是封闭的,非常正统的,就是说只有一种观点。一篇作文就是一种观点,老师灌输的就是一种观点,除此之外就有点大逆不道了。
  曹文轩:现在我们假设,接触这些学生的语文老师的语文观是有问题的,他的作文观是有问题的,但是不要紧,就是您说的,现在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课堂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渠道,老师水平如果不高,他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接收这个世界最优良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下他就接收了一些知识。他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众语喧哗的时代,他们可以接收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我们那个时代接收的知识就是一个系统,我们接收的知识只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现在学生接收的知识是来自各个系统的,然后在他们的大脑里进行综合,这个也是不得了的。我在许多场合都发表过一个看法,说我们这些年所进行的语文革命不亚于“五四”的那场文字革命,我觉得这场语文革命的深刻性要远远超过那次革命。您看到的是一个国家从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到大学老师都参与进来,甚至惊动了政府部门,上上下下谈语文教学,这在其他国家可能是没有的,这是很不得了的。因此,对我们的母语教学,我们应当充满信心。
写文章就是要追求美
  王立根:千百年来,人们总结各种修辞方式方法的运用时,客观上都遵循一条原则:是否适合题旨和情境。这也是修辞的最高原则。所谓的题旨,就是话题的中心;情境,指的是交际环境。文章合于这两点,就可算是好文章。换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所以一般都追求朴实。
  中学生很喜欢您的文章,都说您的文章很美,您的文章应属于表现的境界,但您为什么要把文章写得这么美?是不是因为美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曹文轩:我同意您这个非常好的看法,就是美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作为文艺作品就应该表现美。思想,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但是只有一个东西是不衰老的,是美。我们再打个比方,东方有一轮太阳,你的祖父在看到这一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他会感动。你的父亲一样会感动,你看到这一轮太阳升起的时候也一样地会感动。到了你的儿子,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每当我们看到这一轮天体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被它感动,这就是美的力量。
  五立根:悠的作品中色彩是非常丰富的,一篇文章,或者说一个场面的描绘就像一幅山水画一样。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曹文轩:我写东西,在我看来如果不写颜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眼前的世界就是一个颜色的世界。我不把这些东西写到我的作品里我感到非常地不踏实,不爽。我一定要写颜色,白色、红色、橙色。我都写到长篇里。一部长篇往往是各种颜色的叠加、重叠。你看知更鸟,在不同时期我写了不同的颜色,梦是什么颜色?故乡是什么颜色?邪恶的环境是什么颜色?恋爱的地方又是什么颜色?都有所考虑。我现在写的一部长篇,不是给孩子们看的,是一部成人的长篇。这个长篇一开始就是下雨,然后来了洪水,这个时候全村的人都已经出村庄撤离到一个大堤上,大家都在忙碌的时候,一个小孩说前面有一个棺材从水的那一方漂过来,是一口黑漆的棺材,漆刷得特别好,黑亮亮的。这个棺材上面还落着一群鸽子,而且是一群白色的鸽子。作品一开始的画而就是这样。这个棺材里的人就是我的作品里的主人公。我要从他五岁的时候写起,一直写到他去世。去世的时候他将近七十岁。作品从这开始的。不写颜色,我简直没办法写我的文字。我对颜色非常敏感。我一看到墙看到树叶,颜色马上蜂拥而来。颜色与我的风景描写是联系在一起的。
  王立根:对于美的追求,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没有这种热爱,那真是个问题,为写景而写景,这景怎么写都写不好。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看到一种景色他就有感触,自然地写出来,就可能写得非常好。我们过去给学生讲写景要这样写那样写,他写出来的没有感情,都写不好。您说的这一番道理,对我很有启发。我觉得现在中学生学作文急着要学一种技巧,这条路可能错了。写作是一种表达,平时说话也是一种表达,说话过程中,许多人就千差万交了,有的人说得非常生动,很有条理,有的人说话就乱七八糟,言不及义,不中听,又没有美感,表现在写作上也会这样。作家写得这么有条理,这么生动,这么美,又有话说。所以我们作文教学要培养智慧,培养像作家那样的对生活的感受力,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敏感,还有对生活的思考。这才是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根本。
要珍惜我们的好语境
  王立根:您经常向中学生朋友说:不要忘了你们周围这么多人在为你创造非常好的一个语境。语境对你们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什么呢?
  曹文轩:大家知道这个肚界是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的。世界是有多解的,不只一个解。世界上许多美好的道理都是剥立的,世界上许多对立的道理都是有道理的。你看当年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对活辩论,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在辩论的过程当中把各种观点充分地表露出来,这些观点是非常对立的。然后,就是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世界慢慢丰富了,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厚实。孔子也是与他的学生通过对话说出许多道理来。就是这些对话,形成我的一个感觉:这个世界上的道理非常非常多。比如关于路,我蜕可以走老路,为什么不能走?前人走过的路,我为什么就不能走呢?为什么每次都要走新路?前人走一条路总是有道理的。当大家都把老路放弃,都去走新路的时候,我就走老路,不可以吗?
  王立根:一句古话说:“非新无以为旧,非旧无以为守。”很成熟的一个社会也有保守的也有革新的。在中国,“保守”是个贬义词,其实每个成熟的社会需要革新也需要保守,两股力量的推动社会才会真正进步。
  曹文轩:保守不是贬义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深刻的保守》。现在我们用贬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保守。当然,保守是有问题的,但问题不在于其体系,而在于对这个体系解释不深刻。因此我说有一种非常深刻的保守,这就对了。再说路,当大家都放弃老路走新路的时候,如果很辩证地讲,我走的这条老路就变成新路了。而我走的这条老路,只有我一个人走,然后我不时的会有一种惊讶:这有一座山,这有一条水。而你们是看不到的,然后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立体的,这个世界是完全多元化的。
  王立根:好像穿衣服一样,今年很时尚,去年的就有一点过时了,再穿五六年前的就是老土了,但有人穿三十年代的旗袍出来,很多人就说:“真漂亮!”这就是您说的老路又变成新路。您的这个观点对我们欣赏作品、写作,是一种垒新的巴考。一部作品的欣赏也是这样,其实可以从各种角度介入,角度不一样,发现的问题也不一样,所发现的风累也不一样。道理非常简单,你走在一条别人不走的路上,你看到的风幂肯定和别人不一样。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教师对作文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要珍惜今天的作文的好语境,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要让知识破坏了我们的原创力
  王立根:过去我们教写作.就是讲授写作知识,光靠一本《作文讲话》之类的书。最后发现,书上的那些知识不顶用。现在的写作理论,不管多么系统,还是不实用,脱离教学实际。我读了一些大部头指导古典诗词鉴赏的理论图书所得的收获,不如读一本王国维写的《人间词活》。
  曹文轩:十年前,我在北大的课堂上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前面必须有限定,如果没有限定的话,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我突然发现一个道理,知识分好知识和坏知识两种,不是说所有的知识都是好的,坏知识在有好知识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在它身旁一起长大的。所以直到今天,一个好的知识系统和一个坏的知识系统是同样发达的,而且有时还扼杀了我们的原创力。我举一个例子,记得“文革”时候,美术学院受过科班训练的一些人,集合在一起,非常辛苦地创作一副油画,从早干到晚,然后还不停地去征求意见,不停地修改。可是这幅画在我看来,狗屁也不值,因为想象力极其贫乏,艺术根本无从谈起。但是有一次,我去我的一位朋友家,他的一位4岁的女儿,根本就没有学过美术,她就是凭她的天性涂鸦,但那些画说不清楚有些什么力量在震撼着我,在打动我。我当时就跟我那朋友讲,其中有一幅画我要拿走,我要它做我的一部作品的封而。我认为,那些接受了多年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一副画还不如一个从未接受过教育的人,因为后者想象力好,创造力好。由此可见,坏知识对我们人类的伤害是多么的大。
  王立根: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坏知识,即使好知识本身也会束缚人。我记得廖沫沙写的杂文《开卷未必有益》,他说这个书啊,马列主义的书应该是最好的,但是有的入学了马列主义却专门整人,有人学了变成教条主义者,这个知识本来不一定是坏的,某种情况下它也是好的。但是使用不当,或者被它束缚,就变味了。
要写“有意义”的,更要写“有意思的”
  王立根:有些同学也想写一些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与众不同的观点,但写不出来。有一些他写得很拿手的,写得非常活泼的,非常有意思的,但在老师看来,深刻性却又差了一些。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有意义”上做文章。
  学生哪里有那么多的“有意义”的事要写?据说1996年有些考生作文居然一字未写,还有一位考生就写了一首打油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心烦意乱汗淋漓,手摸试卷难下笔,我给教师三叩首,乞求考分上等级。”这位交了作文自卷的考生写作水平还不低,但却写了这令人心酸的句子,不知道命题人和阅卷人会作何感想。
  曹文轩:要写“有意义”,更要写“有意思的”,是我这些年到处宣扬的话题。在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我认为基本上都是属于有意义的居多,有意思的很少。其实这个世界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有意义的,一部分是有意思的,当然有意思的也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从语文老师到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他们看到更多的是有意义的,而有意思的看得比较少。其实,有意思在价值上绝不亚于有意义的,因为有意思,比如说有情趣的东西,它其实是一种智慧,智慧跟思想相比,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写有意思就是培养我们的智慧。这个世界的许多事情,你要说意义到底在哪里,说不清楚,它就属于有意思。一个人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他摔倒的样子非常可笑,那你的文章能不能写,能写,但是没有意义的了。你会写得很有意思。大家对米老鼠唐老鸭非常喜欢,我现在也说不出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但是我也非常喜欢看。所以我想,我们同学写东西,两种的东西都可以写,一种是有意义的,一种是有意思的,或者说你把有意义和有意思这两种都可以结合在一起。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生语文的时候,或者在教学生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有意思这一路忽略不计了,这是不合适的。
写文章要善于“折腾”
  王立根:有意思的事,如果不会表达,写出来也会变成没意思,如果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那么无论是达意表情,还是议论推理,也无法明确地传递出信息来。文章不仅要“言有物”,而且要“言有序”,古人讲“章有章法”,并在实践中总结了不少经验,诸如起承转合,层次波澜.“放得开”“收得回”等等。同时,又反对死守成法,主张“以意运法”、“兵随将转”、“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以便灵活自然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曹文轩:文章要写好,就是要灵活自然地表达,用我的话讲,就是要折腾。写小说也这样,要折腾,折腾几次,人物就出来了。高晓声写的小说《陈奂生上城》,收人高中教材,我想语文老师肯定不会跟学生讲什么“折腾”的,如果让我来讲,我就要咬着这个“折腾”,为中学生来解读小说怎么写,文章怎么写。折腾是写文章的一个奥妙,必须要折腾。陈奂生到城里去卖油绳,就是麻花,准备把卖油绳的钱再买一顶帽子,结果他生病了,生病之后呢?就睡在长途汽车上的椅子上。这个时候,县委书记去省城开会,看到了他,就把他送到县委招待所。第二天早上陈奂生起来去结账,大姑娘服务员说房费是5块钱,他懊恼不已。(这是80年代的作品)如果让一般人来写就写到这个地方为止了,最多也就写一写陈焕生那时的懊恼的心理状态,然后把钱付了。高晓声高明在哪里呢?他让陈焕生重新回他的房间,因为大姑娘说的你可以睡到12点多。24小时交5块钱,可以睡到12点钟。于是陈奂生回到房间,首先看到的是一一个沙发,高晓声这样写:他立直了身体“扑通”一声坐了下去,然后这个椅子把他弹起来了,他不叫沙发,叫太师椅,他说果然是个好家伙。然后鞋也不脱,就躺到床上,心里还不停地说,我就是把这个房间糟蹋成猪圈一样也不值我花的5块钱,然后就开始吃那个饼,吃得满嘴的饼茬,然后操起那个提花枕巾来就擦那个嘴。准备离开之前,他还想到一个问题,回去之后老婆要让他交账,那钱呢?卖油绳的钱哪里去了?假如回家说我睡觉睡掉了,或者说把这个钱给了大姑娘了,那万万不行,一讲还得了?后来马上就想到了,说回家的时候,老婆问这个钱哪里去了,他说我住了5块钱一夜的高级房间,是谁让我
住的呢?是县委吴书记瞧得起我,才让我住的,试问全村有哪一个人住过5块钱一夜的高级房间?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陈焕生顿时觉得自己高大了许多。王老师,你可能还记得最后那个句子,像一阵轻风一样荡到了家门口。就通过这几次“折腾”,陈焕然一新生这人物出来了,假如不折腾,这个人物就出不来。议论文同样如此,来来回回,来来去去,过样往前走,一直走到你那个立论上,这议论文就雄辩了,好的议论文肯定是“雄辩”的。你如果参加高考,这样的作文肯定拿高分。
创作从模仿开始
  王立根:我年轻时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一种写作冲动,写作灵感,有材料可写,但是文章就是写不好,我后来就用一种方法:当写作灵感或叫写作冲动来临的时候,我就把这灵感和大体的构思很粗地写下来,写下来之后放它一段时间,而后再来写。在写之前我大量地阅读同类的文章,比如我想用什么形式来表达,那我去看这同类的、同体裁的文章,去揣摩一下作家是怎么表达的,不是看一篇,而是看十几篇,或者几十篇。看完之后发现,作家原来是这样子表达的,我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因此我第二次再写的时候就很顺畅。我们中学生就缺少了这一种借鉴。茅盾也说要从模仿到创作,模仿应当允许,中学生要有这个观念。有写作冲动,有写作欲望的时候,缺乏一种表达方式,那就要向前辈学习,向作家学习,对我个人来说这是条捷径,不知道曹老师同意不同意我这种看法。
  曹文轩:您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说你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不要一根筋的想到去创造,去创新。在中学生这个阶段,我以为模仿是非常霞要的,模仿不是抄袭。我小时候的作文我都留着,现在回过头去看,我知道我模仿了哪一篇东西。据我小时候的体验,从小学到初中,我把很多风景描写抄在我的本子上,抄了很多很多,这些本子我今天还留着,对我后来的写作是有用处的。我没有去抄袭它,而是把它抄在我的本子上,来模仿它。另外就是跟您的观点很相似,就像学画一样,学画的时候是从素描开始,不能一出手就是名画。从素描开始,你必须要有细微的感觉,细微的感觉就是必须凝视,就是盯着一个东西看,把那个东西看穿,看透。比如雨后,你不要写大雨那个大的样子,光写大的样子是不行的,写不出雨的状态。那么,你写那一颗雨滴,你一定要观察那一颗雨滴挂在树叶上的时候,那个形状,那个雨滴越聚越大,很沉重了,它撮后承受不了,掉下来,掉到什么地方,你也要注意。汪曾祺有一段文字非常好。他写下雨的声音,写那个雨落在草里面的声音和落在河里面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落在草里面的声音是一种声音,落在河里而又是一种声音,这就见出一个作家的细心。我在写的一部长篇,写了几十场雨。每一场雨都不一样,在我这部小说里,雨其实是主人翁,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个雨里而发生的。
艺术是升空,想象是火箭,知识是动力
  
  王立根:素描有时候可能出不来精神,这时候你就要往第二个阶段攀登,会写作的学生往往有这种苦恼,就是寻求突破。你曾说过:艺术是升空,想象是火箭,知识是动力。可见想象的重要。鲁迅先生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垒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里的“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其实就是想象。《呐喊》中的《一件小事》,好像是写自我批评的真人真事,写得活灵活现的。鲁迅先生后来在《写在‘坟’后面》中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他的确有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可是,据我阅读有关材料所知,《一件小事》里写的事情,实在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不是单独的,像在《孔乙己》里写的,说是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成亨酒店里当伙计。其实鲁迅先生,始终没有在酒店里干过活。写文学作品,看来与作文不同,允许虚构。
  曹文轩:进入虚构、想象这个阶段了,就进入更高的写作层次了。写作到了第二个阶段,它需要虚构和想象,想象是一个火箭,可是推动这个火箭的是什么东西?是知识和经验,这两个东西一起来推动它,缺一不可。但是话又说回来,想象也是可以操练的,就是说你要意识到,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不要到此为止,要往前拓展,往前延伸一下,想想我再往前走还能走得通吗?能不能再往前走?一天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验,说现在同学们可以说任何一个东西,然后我通过想象写一篇作文。其中有个学生马上就说到一个成语:“咬牙切齿”。我沉思了片刻,说,我试试看,写出来也许是个非常平庸的,非常拙劣的东西,但没关系,我培养我这种能力。我大概用了五分钟,构思了这样一篇短文:有一个人,这个人对世界充满了仇恨,他每天都是咬牙切齿.结果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一口的好牙就已经咬碎了,最后他只好配了两排假牙。有一天夜里,他听到他家卫生间有水声,他觉得很奇怪,家里就他一个人,怎么会有声音呢?他就把灯打开一看,什么也没发现,然后他上床又去睡觉。刚躺上床,这时,卫生间的水又响了,“咕噜咕噜”翻腾,这时候,他没开灯,摸黑悄悄走到了卫生间的门口,他借着从窗外照进来的月光,他看到的是什么?因为假牙晚上都要取下来泡在清水里面,两排假牙就互相在咬,咬牙切齿。这是个现代派的小说啊。这就是有意思的。还有一个,是你必须看很多的书,掌握很多词汇,你有很多思想,你获得了足够推动你写作的动力,推动想象的动力。一边练素描一边练想象,同时往前走,这样写出好文章就有希望了。
  王立根:当然,中学生作文,与作家创作不同,它尤其强调真实,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作文的技巧训练时,可以做些虚构的练习,这是指在真实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虚构。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明确指出:记叙文的所谓“虚构”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它同样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只不过不是完全重复某一件真人真事,而是按照写作的要求对各种真人真事经过选择加工,编写出一个新的故事。因此,这几年高考也允许编故事,可以虚构故事,但是必须写得有根有据,使故事中的各种情节完奎符合生活的真实。只有这种基于生活真实的虚构才能使学生摆脱胡编乱造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创造与想象的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02 , Processed in 0.0750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