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是秘诀的写作秘诀:“巧”从“真”中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8 09:4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是秘诀的写作秘诀:“巧”从“真”中生


                               文/赵克明
谈起考场作文,许多同学都能列举出老师和报刊兜售的“弄巧术”。比如,作文开头或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又如,作文构思采用“独出心裁”的“另类法”,编拟合同式,对话访谈式,说明书(广告)式,网页制作(网聊)式,数学证明式,等等。
作文的“巧”真的就是这么“弄”出来的吗?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也会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些“做法”只是企图用来“蒙”阅卷老师罢了。殊不知,人工“制作”的塑料花再“巧”再“美”总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而天然的花儿总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对这一点,老师们都有一双辨别真伪的眼睛。
成语有云“弄巧成拙”,“弄”出来的“巧”总掩盖不了“弄”的痕迹,总会给人拙劣之感。作文的“巧”是从“真”中产生的,惟有“真的”才是“巧的”,惟有“真”了才能不惟“巧”而“巧”。不妨欣赏一篇文章——
娘,让我也抱您一回
轻翔
我用滴滴眼泪落成个个汉字,献给我亲爱的妈妈和天下所有的母亲。
                                                         ——题记
娘,永别了。
娘,不知您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否有知,在人间,我是最后一个和您告别的人。在一片撕心裂肺的悲痛声中,我把淌满泪水的脸颊最后一次挨在您那慈爱的脸上。就在那一刹那,您就化作缕缕青烟飘然而去,在那渺茫的天空中,我依稀看见了您远去的背影。
娘,慈悲的娘,此时竟不顾惜儿女的痛,径自飘向睽隔生死的另一世界里了啊!我现在正把您紧紧地抱在怀里,步履沉重地走向灵车。
娘,我抱着您,这个方正的小盒子里,您疼爱的眼神,温和的声音,操劳的身影,您的千慈万悲,千辛万苦,都在这里了吗?
我小的时候,咱家住在一个小山村中。每到晚上,点着一盏小煤油灯,我趴在炕沿边上,您坐在炕里,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捧着字典,您纳着鞋底,我一字一字地写,您一针一针地纳,我看到多晚,您纳到多晚。当时浑然不觉,现在才知,您纳的是一个不识字的母亲的一颗期盼的心。每到夜晚,看到您那亲切的脸庞,我常常浮起一种幼稚的想法,上帝造人,就应让人永活世上。如今,最可怕的一天终于无情地降临了!娘的那盏灯啊,在儿子的梦中一夜一夜地亮着,让儿梦回到了童年,醒来泪落如雨。
灵车呀,请慢点儿走,我还有很多话要对我娘说。
在您临走的头一天中午,您的子孙们围在您身旁,与您回忆往事。您把六个儿女的生日属相,一字不错地说了一遍,您显得格外兴奋,说到高兴处,咯咯地笑了起来。我满以为您从此会好起来,殊不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回光返照”。早知是这样,我会多和您说会儿话。娘,我现在只能抱着您的骨灰,再也听不到您那亲切的声音了。
娘,您临去时,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您知道吗?在您昏睡之中,我连声喊您:“娘,您吃点儿饭吧!”您听到了,艰难地说:“你吃饭,我给你做去!”您给儿女做了一辈子的饭,弥留之际,最后一句话还是给儿女们做饭。看着昏迷不醒的您,我的心碎了又碎!您的心全在别人身上,从不想一想自己。娘呀,您听到没有,您该歇一歇了,我们都已成家立业,您放心地去吧!
在那遥远的天际,您是否看到了儿女们的哀痛。我平时不信有阴间,现在多么希望其有。那么,我以后又会重新回到您的身边,我爹又能和您相伴在一起。
那一天,82岁的老爹看着您的遗容,抓住您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你怎么就这样走了,没给我留下一句话呢?”娘,这是我爹一生中唯一责怪您的一句话,您临走时,为什么不好好地嘱咐一下他呢?你们夫妻俩在一起生活了61年,没红过一次脸。您先去了,把我那白发苍苍的颤颤巍巍的老父亲扔得好可怜。一双干枯的老手紧紧地握住一双天堂的冰冷的手,怎么也不愿松开,但愿随您而去。我倚着门框看着这生离死别的一幕,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娘啊,娘……
飞扬的纸灰,请您飘过对面那白雪皑皑的青山,捎去我的心愿,她就会天天回到我的梦中。纸汇飞扬着,迷蒙了我的视线,朔风旷野中,飞又复止,止又复飞,冥冥之中是在传递着阴阳相望的母子之间的呼唤?
娘啊,娘……
这篇文章有两个“巧”点:一是呼告式的直接倾诉。作者怀抱着母亲的骨灰盒,一声声地呼唤着“娘”,一声声地哭诉自己心中的哀痛,这样不仅便于传达溢满胸腔的爱母之意与痛失母亲的悲伤之情,而且创造了撕心裂肺催人泪下感天动地的艺术氛围。二是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全文串起了一组动人的细节——儿时,母亲纳着鞋底陪伴“我”夜读;去世的头一天,母亲一字不错地说出了六个儿女的生日属相;弥留之际,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吃饭,我给你做去!”;母亲去世时,82岁的老父亲抓住她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这些细节描写更有助于宣泄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地表达了母爱的质朴、深厚,使文章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作者是不是在刻意地“弄巧”呢?显然不是。这两个“巧”点,都建立在“真”的基础之上。正是因为作者对母亲发自心灵的“真爱”,所以字字句句都贮满泪水和真情,自然而然地对着离去的母亲深情呼唤、倾心诉说;正是因为作者充满了赤子“真心”、天地“真情”,所以那些动人的细节才历历在目,自然而然地涌流于笔端、跃然于纸上。此所谓真情之下不“巧”而自“巧”。
下面我们再来读两篇考场优秀作文——
母亲的日记
考生
(一)
当护士把那个全身皱成一团的正哇哇大哭的孩子抱到我眼前时,我终于看清楚了——这就是我的儿子!听到他那响亮的哭声,我知道我的儿子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二)
儿子上幼儿园了。看到他背着书包时那可爱的样子,我明白了儿子将来准能考个状元回来,让我风光风光。可到了下午,幼儿园的阿姨来电话,说我的儿子跟人打架。这是绝不可能的!我生的儿子是最乖巧听话的,怎么可能会跟人打架呢?一定是那个阿姨诬陷他。
(三)
今天,我接到儿子班主任的来电,她说我的小乖乖上午逃课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定是她讲的课不够动听。怪不得上次我看儿子的考卷时,发现他才考30分,原来是老师教得不好。我决定替儿子办转学。
(四)
儿子上初二了。可昨天他突然跟我说他不想读书了,想到外面去赚大钱。我明白儿子的头脑一向是最灵光的,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也许他是不忍心看我每天都这么辛苦吧。原来,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五)
儿子今天带了个很奇怪的女人回来,说是他的女朋友。我不太喜欢她那颗让人看了就打战的黄色爆炸头,还有她那张涂得像调色盘的脸和那个红得夸张的血盆大口。可儿子说,这就是时髦。既然儿子这么说,我也算是接受了。因为儿子的眼光我绝对信得过。
(六)
儿子结婚了。我真是太高兴了。虽然那个女人我不喜欢。可儿子喜欢,我也只好像他一般喜欢她,接受她做我的儿媳妇。
(七)
我真的不敢相信,儿子把我赶出家门了!这一定是那个女人唆使的,因为刚才洗碗的时候我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所以那个女人就借题发挥,要儿子把我赶出来。对,一定是这样的!不然,儿子是绝不会把我赶出来的。
(八)
今夜是除夕夜。外面的风很大,刮得我的脸发疼。我透过窗纱,看见儿子和那个女人正在开香槟庆祝。我看见儿子笑了。他笑起来可真好看,就像小时候那么可爱。风越来越大,我感觉到自己似乎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把儿子养这么大,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听他叫过我一声“妈”。不过我并不怪他,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如果我上了天堂,一定要替儿子向上帝预先申请一个好位子,因为他是我的儿子!


我做乌鸦我快乐
考生
你若问我的真实姓名叫什么,朋友,对不起,现在是在考场上,恕不奉告。我只告诉你,我的外号叫“小乌鸦”。为什么得了这么一个雅号,鄙人自知原因有三:一是形似,二是音似,三是性格酷似。你瞧,我身材颀长,又常穿一身黑,再架上一副大眼镜,说咱形似乌鸦,不屈;我酷爱唱歌,嗓音又粗,像个大男生,说咱音似乌鸦,正妙;性格嘛,我只告诉你,我这张乌鸦嘴,比别人常多一个“口”字,动不动就亮着长长的大指甲,指着别人的鼻子揭人之短,说咱是乌鸦性格,那是抬举咱。
当然,别人送我这个外号,起初我也撅嘴,可是时间长了,也就“既来之,则安之”了。不仅如此,有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引以为荣了。爸爸妈妈、同学朋友苦劝我改改这个乌鸦脾气,我嘴上说,行,我改,可一转脸,我还是那么一副德行。
然而,有一段时间,我还真走了一段大弯路。那是上高一的时候,班上新来了个插班女生,身材相貌跟我长的颇有几分相似,有人开玩笑说我俩是孪生姐妹,但性格爱好呢,可就差远了。我爱热闹,她爱独处;我爱唱歌,她爱跳舞。你别说,她的芭蕾舞跳得棒极了,一曲“天鹅湖”下来,我班的男生们都看得直了眼,就连我们这些女同胞也都好羡慕、好嫉妒。
不多日子,芭蕾女走了,她是被选送进了舞蹈剧团,去捧鲜花谗“粉丝”去了。这样一来我的心里也痒痒地动了:我和她身材相貌差不多,她能跳芭蕾,我为什么不能!于是,我就像寓言里的小乌鸦那样,学起芭蕾女的绝活来了。结果,几个月下来,我连踮起脚尖转两圈的基本功也没有炼成。有位芭蕾舞指导老师,见了我的身段,问过我的年龄,抿着嘴笑笑说:“小同学,大概十年前你学芭蕾是可以的。”一句话,我便什么都明白了,于是我抹着眼泪跑出了她的房间。从此,芭蕾与我道了Byebye
是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各有异,为什么大家都要往一个方格子里挤呢?我不再干这傻事了。雄鹰有雄鹰的壮美,我乌鸦有乌鸦的灵性,我不再学“雄鹰盘旋、俯冲”,也不再学天鹅翩翩起舞,我又做回了我自己。不过这次我做乌鸦,就比先前聪明多了。我的身材细细长长的,现在又练得肌肉发达,我便进了学校女篮,一个阶段的摸爬滚打,我竟成了校女篮的主力队员。我爱唱歌,嗓子又那么粗粗浑浑的,我就唱《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女中音,市歌咏大赛的评委们竟夸我是第二个关牧村。至于我着张多口的乌鸦嘴,也竟“多”出了一个奇迹。
一次放学回家,我见不远处吵吵嚷嚷的挤了一大群人,我挤进去一看,是几个大男生在打架。我班平时文文静静的“学习小状元”竟也亮出了刀子要往人家身上扎。我见势不妙,一把把小状元拽了过来,亮着长长的大指甲指着他的鼻子数落:“你这个浑蛋小子,你要撞电网呀!”嘿,你猜怎么着,小状元当的一声把刀子扔了。事后,小状元对我好生感激,夸我这张乌鸦嘴关键时刻还真神。他还很不得体地往我课桌抽屉里塞了张“衷心感谢”的字条,让我的心里好惬意,好甜蜜。
朋友,我还得告诉你件有趣的事:今年“五、一”节前后我从网上学会了《QQ之歌》。一次几个女生走在大街上,我领着头引吭高歌,唱到高兴处,连蹦带跳,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环境。突然,一阵急促的喇叭声响起,回头一看,妈呀,后面的汽车排成了大长龙,好玄乎!
说到此,你不怪我这个小乌鸦太顽皮、太任性了吗。告诉你,朋友,我就是这么认定了,我既然学不来雄鹰、天鹅,我就做我的小乌鸦。嘿嘿,我做乌鸦我快乐!
《母亲的日记》一文“巧”在虚拟日记结构全篇。拟写的8则日记记述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典型镜头,表现了一个为“爱”所蒙蔽的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揭示了感情的亲疏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的主旨。在这位母亲的眼里,“儿子”的哭声是最“响亮的”,“儿子”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的,“儿子”是“最乖巧听话的”,“儿子”的头脑一向是“最灵光的”,“儿子”的眼光是“绝对信得过”的,“儿子”是不会对“我”不好的,直到自己被“儿子”抛弃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母亲还在想着“上了天堂,一定要替儿子向上帝预先申请一个好位子”。用母亲的口吻,以日记的形式,絮絮述说,娓娓道来,催人落泪,发人深省,作为一位中学生能将文章形式与内容如此巧妙地结合起来,实在令人称绝。
《我做乌鸦我快乐》一文“巧”在诙谐幽默的行文风格。开篇的自报家门就颇得电视幽默小品的语言精妙,得乌鸦“雅号”三个原因的解说,用语虽不多,但句句却趣味十足,十分“逗”人;盲目模仿别人学跳芭蕾舞的回忆,平平的叙述中不乏调侃之辞,读之令人忍俊不禁;制止“学习小状元”动刀子打架的举动,很有点儿武侠味道,让人禁不住要为之拍手叫好;领着几个女生在大街上引吭高歌造成交通阻塞,更是“疯”得可以,真的要让读者捧腹。如此风趣幽默的写来,很自然地契合了“我做乌鸦我快乐”的标题,显现了小作者——一位中学生的鲜明个性,也展示了考场作文的个性色彩。
这两位考生是不是在刻意追求作文的“巧”呢?也不是。《母亲的日记》中的日记虽是虚拟的,但是它所反映的生活现象却是真实可信的。只要看一看当今的母亲们,有几个不是像文中的那位母亲一样任劳任怨地为儿女当牛做马呢?很显然,本文的作者对此种现象有真真切切的了解和认识,有了这种“真”的酝酿,脑海里便会浮现出“母亲”的形象,进而便有了“日记”的构想——让母亲站出来自己讲述。《我做乌鸦我快乐》更是作者真实“自我”的再现。试想想,假如作者不是一个活泼开朗幽默风趣的女孩子,能写出如此个性鲜明的文章吗?生活中真实的作者,以乐观心态玩味生活“真味”的作者,心中才汩汩流淌出文章的“真趣”。
研读上面几篇文章,我们确信一个不是秘诀的写作秘诀,那就是“巧”从“真”中生。比方说,山中有了涌动的泉水,不需要谁去开凿引导,它便能自然地沿着沟壑奔流向前;地下有了奔涌的岩浆,不需要谁去挖掘钻探,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喷发的缺口。同样道理,有了来自于生活的“真”东西,也不需要挖空心思在写作方法上“经营”,它会自然地引动你的灵思,让你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巧”来。惟有对生活“真”的了解与体验,对社会人生“真”的认识与感悟,我们在写作中才能够妙笔生“巧”。
                                                          (刊发于《满分作文月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5:34 , Processed in 0.0593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