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间吃喝是沧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8 17:2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间吃喝是沧桑
作者 沈宏非   发表于2010-09-05
     

      南京酒楼食肆里的餐牌上,这两年出现了“民国菜”的选项,更有个别专营“民国菜”或以“民国菜”为招牌的馆子问世。所谓“民国菜”,可食乎?可卖乎?
    南京的近代首都史虽然从1912年至1949年,但是真正属于饮食的黄金岁月,前后也不过1927至1937这十年。在1933年前后,南京全城的各路酒楼食肆已达三千多家之众。官气之外尤多了时尚的元素,更得不时承担起以国宴来招待外宾的国际化重任。1937年以后,既然以重庆为核心的后方一路“紧吃”,以南京为中心的“前方”虽然未必“吃紧”,却也大有吃不了兜着走的惶恐了。
    与其说“民国菜”是南京人在民国年间吃的菜,不如视之为近几年南京最热门的餐桌话题(另一个应该是小龙虾),除了因台湾国民党政要频频访宁、辛亥革命百年将至,也与南京市欲将“民国文化”做成本城最有独特性和竞争力的城市名片之努力有关。
    对中国来说,“民国”只是一个时代;对南京来说,这个时代的意义,大到要乘以二。因为南京是民国的首都,南京曾经以“中央”的身份号令全中国,当年的南京虽没有“央视”却有“央食”——尽管这个“中央”只“央”了三十七年,中间还被汪政权非法连续插播了整整八年的不良广告。
    六十年前的南京人,是不会称自己的一天三顿为“民国菜”的,至于近年来南京官方和民间相继整理出来的“民国菜”,从盘面上看,无不以著名民国人物为纲,以其曾吃曾喝为目,然后纲举目张地上菜。也是,定都南京、尤其是1927年以后,五院八部,文官武将,从蒋家到宋家,从宋家到孔家,从孔家到陈家;从于右任到邵力子,从汪精卫到吴稚晖,从CC系到政学系,从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到奉系的张学良;从直系的冯玉祥,到湘系的唐生智,不管吃的是何种菜系,虽说人走茶凉,宴席间谁不曾推换过一杯半盏?至于各界名流,从胡小石到张大千,从徐悲鸿到张恨水,从刘海粟到梅兰芳,无论好的是哪一口,尽管众口难调,人散后,却也都留下过只言片语,哪怕是一声饱嗝。
    这份名单上有名有姓的主儿,有在南京蹲点办公的,有从外地出差路过的;有坐着管事的,有跑去办事的,无论如何,结果都得吃点儿喝点儿。于是,在今天的南京各家“民国菜”的菜单上,我们看到蒋介石代言了“大汤黄鱼”,宋美龄领养了“蔬菜色拉”,于右任捐出了“红焖牛掌”,白崇禧认购了“蛋烧卖”,梅兰芳唱好了“软兜”,汪精卫默认了“美人肝”,蒋纬国承包了“炖生敲”,胡翔东和胡小石两位国学大师则调教出“胡教授豆腐”。最厉害的要数东北人张学良,一个人就包销了一整桌酒席,外带还想当然地“被冠名”了一道豪迈的红烧肉。
    在南京近代餐饮业攀升至史上全盛时期的1934年,张学良于“金陵春”菜馆宴请林森、邵力子、于右任等,请时年二十三岁的南京本地土生土长的“厨王”胡长龄(1911-2003,1925年入行)主理了四桌“燕翅双烤席”:
    席单
    毛巾、茶水、干果、蜜饯、手碟(内装甜杏仁、松子仁)、四花盘、四鲜果、四三花拼、四镶对炒、一品燕菜、黄焖排翅、金陵烤鸭、麒麟鳜鱼、菊蟹盒、蜜制山药、砂锅菜核、对镶盬子。萝卜丝酥饼、四喜蒸饺和枣泥夹心包、各客冰糖湘莲对点两道。
    当然,“民国首席美食家”谭延闿先生当年以国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院长的身份驻扎南京,也曾对当地的饭馆出品产生过积极影响。祖庵先生,不仅一手撮合了蒋、宋的联姻,调和了蒋介石与胡汉民的矛盾,1928年至1930年在南京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期间,想必也撮合过不少饭局于酒楼,调和了一代食客与厨子。家厨曹敬臣,人称曹四副官,大革命时代,被老谭从老家湖南一路带到广州,又从广州带到南京。虽然列强未倒军阀未除,但谭氏疯狂的好吃善做(尤喜对厨师做现场指导)及其蒋介石“伴食宰相”之身份,难免不在首都的大小食肆里留下他个人的气味和痕迹。
    “民国菜”,生意里有用意,佐料中有史料,不妨照单全收,但吃便是。事实上,民国时代的南京,政治之外,无论文化还是饮食,都是作为上海的“他者”而存在的。南京是点卯上班的地方,上海是生活享乐的地方,起码是度周末的指定去处。在南京,吃的是“官饭”,偏硬;到上海,总得换换口味,吃吃“软饭”。从来都只有“把上海的要犯当日押解至南京”,却没听说过专程把南京的好酒好菜趁热押解到上海的。但无论如何,民国时代乃是南京餐饮最后也是最近的一个全盛时期,以“民国菜”的名义,说不定也能通过整理有所发现并且获得某些灵感。像“炖生敲”这道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京苏大菜代表作(活鳝去骨,以刀背不断捶打,令其肌肉纤维松散同时饱含卤汁,改长方块,炸干成芝麻花,入汤煮至回软,加肉皮、肉片、笋片、葱、姜、蒜头等,炖至酥松入味),又如,又名“一掌定乾坤”的红炖牛掌(牛蹄沸水,老卤之,入大铁锅炖两小时至稀烂后出锅去骨,改刀后以碗盛之,与笋块同蒸四十分钟——据说是参照了煨熊掌的方法),这种工艺复杂制作费时的菜,若不是以民国的名义进行抢救和推广,不会有人去关心它们的死活。当然,像“大汤黄鱼”这样的菜,鉴于大黄鱼渐买渐少,厨房里再怎么用心,也不可能把蒋委员长给馋活过来。
    叶兆言在《南京·民国的遗韵》里说:“因为民国的建筑确实太多了,这些年旧城改造,许多很有价值的老建筑被拆除了,很多历史遗迹被破坏,可就算是这样,瘦死的骆驼依然比马还大,国内任何一个城市的民国遗迹还是不能和南京相比。”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饮食——如果一定要把饮食与艺术攀比的话——在各种艺术门类里应该最接近音乐,因为它们都表现为一个不断消失的过程。南京的民国建筑,应该是“民国菜”独一无二的绝佳容器——被奉为京苏大菜发源地的“六华春”(since光绪年间),那清一色用来炖鸡鸭海参的深紫色的细质砂锅,的确是出自民初外交家王儒堂(辛亥革命时任黎元洪军政府外交部次长)的亲自设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30 , Processed in 0.0592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