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教师论文看教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9 14:4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教师论文看教学研究(作者:任玲)

   
    近些年参加高级教师职称评定论文鉴定,所阅论文中当然不乏一批极为优秀的文章,但也能从中看到教师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写文时习惯“穿鞋带帽”(李海林语),即,或者开头冠于“理论化”的流行术语,或在末尾来一个跟形势的结语,但术语与实践没有内在的关联,或者说,许多文章是将具体而微的实际操作,戴上一个大大的帽子,穿上一双大大的鞋子,诸如“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等。比如,“作文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具体而重要的问题,如果作者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将论题展开来,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作者却把论题定位“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关注学生作文积累开始”,帽子戴得太大了,把具体的内容压得站不起来,文章要写好就极不容易。

    其次,空发议论者居多。很多人将“理论性”与空泛议论等同起来,以为文必谈术语才像论文,于是在短短的几千字的篇幅中,来一个厚厚的几本书都论不清楚的大论题,如“实施民主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中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文中涉及的概念太大也太泛,纯理论的东西本来就是一线教师的弱项,这样硬着头皮去写,读来也只见对别人观点的简单“拼合”,而没有自己的实践、反思、提炼,没有真研究,没有新见解。

     再次,文章从“空洞”的极端走向简单的操作记录的极端。或者是开展活动的记录,或者就只是一篇类似教案的东西,这样的文章是不可以叫做论文的,它并没有“论”什么,只是“记”什么而已。当然,“记”不是不可以,相反,可读性最强、最让人接受的文章恐怕倒不是板起面孔来“论”问题的文章,老师们平时喜欢并感觉容易操作的形式,也是以“记”为主的随笔之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写“像样子”的论文。为什么评高级职称要提交专业学术论文?我想就是因为要从“学术素养”的角度凭“论文”质量来鉴定写作者是否具备了某种学力必需的研究能力,是否具备了相关专业技术的任职水平,是否具备了作为某类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禁让我联想到当下教师做研究写论文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教师写论文,大致应该有三种状况或者说三个层级、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发展阶段,关注教育阶段。

     第一阶段的“写”,更多是出于生存需求,如学校论文评比,人人必交,不可不写;如评职称需要论文作为“硬件”,尤其是职称需要这一类最为典型。这一阶段属于交差阶段,有被动色彩,达标过关是目的,文章应付态度明显,或东拼西凑,或东拉西扯,甚而至于自己写不了请人代写,发表不了就出“版面费”,买下“××大系”“××文萃”“××文集” 的一块铅字地盘。第一阶段的写作中,有些文章也不乏过人的见解,但如果不向第二阶段跃进,火花也只是转瞬即逝,不能闪动光彩。

第二阶段的“写”,则已经不再是应付差事,不是为了完成硬性任务,而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展示个人的才华,或有特别的兴趣,文章出炉多半有灵性,有自己的东西。很多写者均属于这一层,很多人也有一定的“研究”意识了。

    第三阶段是教师写作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写作,“研究意识”强烈,更多的时候已经不只是为满足于自身的需要,而是自觉关注教育现象、自觉接受教育理论、自觉思考教育问题了。这一阶段达到的是表达上、学识上、眼界上、胸襟上的较高境界,写作也不全凭兴趣爱好动笔,而是基于现实的需要,着眼于自己有所了解的某个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有益于教育的发展。

    第二第三层次,写作都已经是一种自觉表达了。谁也不能说他一开始就可以达到第三阶段,这其中有生存现状的问题,有见识的问题,更有境界的问题。一般来说,许多老师完成第一阶段就停步了,能走到第二步的,也必然是有所发展的人,到第三层次,就少乎其少了。

    层次不能上升,固然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现实因素。现实一手造下了一线教师远离教育科学研究的恶果。看看眼前,哪一所学校最关注的不是中考高考上线率?不是平均高底几分的排名顺序?哪一所学校奖励的不是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的“优秀教师”?应试鏖战中抓不到好分数是要被淘汰的,这才是硬道理。如此这般的生存压力,使普通教师心里最急需的不是那遥不可及的“教育家” 梦想,而是决定衣食饭碗的分数;心里最恐慌的也不是能否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学者,而是被无情的分数淘汰出局。一线人群中,主动订阅学术期刊的有多少?自觉阅读教育理论书籍的有多少?有研究意识并养成写文习惯的又有多少?一线教师身上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鏖战考场的重负,收获的却是“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的感叹。甚至,一线教师中最优秀的一层,绝大部分往往被现实塑造成应试唯上的实惠者,教育教学能手的地位,使他们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如黄牛一般苦苦耕耘,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于埋头拉车无暇看路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成为枯燥单调的义务和例行公事,那就把每个教师领上教育科学研究的道路。” 而我们现实中的常态,是一线教师远离教育科研。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挣脱出来,进行观念调整和自我提高,是教师上升层级的前提,将一线教师的智慧完全耗损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中,将导致教育科研缺乏后劲,导致教育资源(智能资源)的严重流失。所以,我认为教育问题中,一个很现实的、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将老师由第一层次向第二、第三层次引导敦促(而不只是硬卡)。教育科研对于自身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要有实质上的进展,依赖于一线教师是否广泛参与教研,一线教师群中有无相当数量和研究能力的教育科研人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59 , Processed in 0.0899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