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向“想像力”致敬 文【杨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2 09:1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想像力”致敬 连载之一:一位母亲的思考

2006-07-27





  很荣幸能够成为参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的第一位女性嘉宾。女性和男性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上帝赋予的游戏规则的不同———就是我们可以做母亲。这年头做母亲是非常难的,因为你不仅要教孩子如何在学校拿到一个像样的成绩,同时你要陪他看奥特曼、神奇宝贝的动画片,加上陈天桥先生业务的发展,你必须和他们建立共同语言,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如果不玩的话他们就会说:“妈妈你老土。”如果他们在游戏上花的时间一长,你又要开始唠叨,提醒他们去做功课。
  说说我的孩子,我儿子非常喜欢画画,很小的时候就可以一个人在那儿画一两个小时,一点儿都不觉得枯燥,还口中念念有词。都说孩子有培养期,如果错过了某一个智力开发的时期,可能天赋就得不到开发,于是我就去请教了很多美术学院的大师们:如果孩子想要画画该怎么培养?
  意外的是,他们给我的回答都是:15岁以前别做任何训练。这似乎与我们过去对教育的理解不太吻合。艺术大师们的解释是:从事艺术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如果孩子15岁以前从事过多的技巧上的训练,他日后可能会成为画匠,但是丧失了最宝贵的艺术的想像力。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想起,前几年我在采访杨振宁教授时,与他探讨过中西方教育各有利弊的问题。
  杨教授当时说,其实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孰优孰劣。西方的教育给孩子比较大的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空间,这对有较好资质、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孩子更有好处,但是对生活在相对贫困的社区中的孩子不太好,由于缺少学习的氛围,缺少老师的督促,有可能中学毕业以后还未掌握基本的读写技能。而中国的教育模式,更强调知识的记忆和重复练习,这对资质一般的孩子较有好处,但也可能会抑制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可以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技术员、工程师,但是较少有人静心去做科学定律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我曾经遇到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他说他教过的中国学生很有意思,如果出一个命题让他们论证,他们都能完成得非常出色,但是让他们自己来提出一个假设的时候,他们却常常觉得茫然。
  想像力到底有多重要?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黑洞理论,都是先有想像,然后再用科学论理过程去论证的。曾经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情节:当霍金提出宇宙形成的黑洞假设之后,他一直找不到大爆炸曾经发生过的证明,最后另外两位科学家帮他证明了。他们说,当一切归于寂静时,人们仍然能听到空气中有噪音,这个噪音就是宇宙大爆炸留下来的回响。从被人们忽视的噪音,到假想的证明,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于是我就想到,在网络时代,当占有所有的知识已经成为绝对的不可能,那么我们对孩子的培训也就要从占有知识,发展到搜索知识。
  我们有搜索引擎。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在做采访之前,要先在网上搜索,那么搜索的本领、搜索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最后的成果和素质。
  更高的层次,是从搜索到对信息的分析。这个时代我们不缺少信息,但是我们缺少对信息有独创见解的分析和深度的解读,同时我们缺少对这些信息的应用。
  所以未来的世界竞争中,比的不是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谁占有的知识多,谁能够在初中时就会算微积分,而是比谁能够高效地搜索信息,谁能够作深度的分析,谁能够把信息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并真切地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教育界面临着这样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的母亲们也面临着这样一个巨大的问题,而这样的挑战不是每一代的母亲都会遇到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9:19:08 | 只看该作者
向“想像力”致敬连载之二:网络时代本质上是个性化的时代



    我最近读到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其中就把网络时代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对比于大工业革命时期的剧烈变化。我们的孩子们在适应,我们的母亲们在适应,教育界在适应,每个人都面临这样一个剧变中的转型。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什么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大家都在说要创新,但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来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
  有科学家对创新作过一个界定。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激情催发的灵感。所以说,创新需要激情,需要灵感,它关乎人的想像,是感性层面的一种激发。
  中国人创造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记得庄子在《秋水篇》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意思是说,牛马本来是纯天然的,当人给它们带上了铰头,穿过了牛鼻以后,就对本真的天性产生了一种制约作用。
  当社会发展至网络时代,网络能刺激想像,也能成就梦想。
  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作者就提到世界历史上有过三次全球化浪潮:第一次是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掀起了国家的全球化扩张,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攫取殖民地的同时,也攫取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是从美国大萧条时期之后开始,经历了一战、二战,这个时期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化,企业在世界的不同地区攫取不同的生产要素,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第三次就是网络时代以个人为主角的全球化浪潮。
  网络时代本质上是个性化的时代,小众能够通过网络的沟通获得更大的力量。
  这个时期对我们的大众传媒有着非常大的冲击,熊教授刚才也讲了,过去是一点到多点的,而现在是多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宽频的时代,可以这么说,500美元,你完全可以成为一名记者。这意味着你能拥有一个可以达到MP4标准的摄像机,你可以去采访,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图像放到网上,这就具备了发布信息的功能。当然传播的范围有多广还受到很多的制约,但仅仅从记者的角度来说,500美元已经足够成为一名记者了,这个门槛已经大大地降低。
  在去年,业界谈论很多的一件事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篇关于布什的失实报道,这件事也导致了名嘴丹·拉瑟的提前退休。实际上,这个消息最初是由一名网络个体记者发布的,之后美国的主流媒体蜂拥而上,跟在一名个体记者之后深度挖掘新闻。大众传媒经受的冲击,由此可见一斑。


分享到搜狐微博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9:19:42 | 只看该作者
向“想像力”致敬 连载之三:权力是扁平的,文化是立体的

    我曾经采访过e Bay的女总裁梅格·惠特曼,她被评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商界女性。我问她,在网络时代到底什么是权力?
  过去我们对权力的理解,是某一个权威对下属纵向的控制能力。而在网络时代,权力是扁平的。权力并不意味着能控制多少人,或者控制多少钱,而在于你能够为多少人成就梦想。其实天桥所做的并不是说,你们都到我的社区来,我就能控制你们了,你们要干什么都得听我的。他不是这样的。他通过帮助这些人实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角色定位,然后这些人觉得陈天桥是有价值的。
  在网络时代,人们对于权力和控制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大众传媒过去所不会报道的事情,如今也成为网上广为流传的。比如我们很少听说美国中学的篮球联赛,我们也很难在中央电视台看到爱尔兰的足球赛,而当它们通过网络传播的时候,就能拥有几百万的受众,于是它就具有了传播的价值和获取利益的渠道。
  想像力和创新远远不局限在艺术和科技的层面,包括新的商业模式,包括教育方式,包括战争的方式,都在改变。我们一直在说中国文化要复兴,所以每一次到国外办中国文化周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方面有学者去介绍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一方面我们就踩着高跷,舞着狮,然后还有少林小子练武,当然这些都是中国非常有渊源、非常深厚的文化的表现,但是在文化的183种定义当中,我们是否也应该看到,文化更多的是一个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一种可预见的反应方式,而不仅仅是表现在某些文化和艺术的形式方面。
  就像我们谈到一个企业的文化,很多企业觉得我们企业的文化就是厂门口的标语,团结、奋进、创新等等,或者以为是工会组织的群众书法比赛、卡拉OK大赛。其实这些都是非常表象的,实际上一个组织的文化,包括了组织的权力下放的程度、一个基层员工的创意到达决策层然后成为战略决定的速度、对于反对意见的态度、对于富有想像力但是会出边一点的员工的容忍程度,等等,其实这些才是企业文化,才更能表达文化的内涵。
  我在这里想给大家做一个很小的演示,也说明网络时代对传媒人很多固有的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一直有出版商来跟我说:杨澜,你可以做一本杂志。我们算了一下,如果要做一本纸介的杂志,前三年都赚不到钱,一般每年需要投资300万到500万元不等。于是我们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式做这样一个事,成本可以更小。于是两个月前,我们在网上做成了一本《澜》杂志,旨在构建女性的精神社区。我可以给大家演示一下。
  我们做这本杂志就三个人,它还是有传统杂志的表现形式,你可以很方便地"翻页"。这样一个多媒体的杂志完全可以实现互动,有背景音乐,有FLASH,有电视节目的视频,也可以做互动的问卷调查和对话。这里有社会话题的探讨,有最新的时尚、旅游、影视资讯,有平面媒体做不到的动感效果,还有从女性的角度评选我们最欣赏的男人,天桥也在其中。熊教授主要太低调,不然也会入选。
  就是这样一份还很粗糙的杂志,在过去两个月中就单期下载100万册。这就是网络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已经没有过去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的分别了,可以完全融合在一起,但传达的内容和理念并不因为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各种媒介可以打破过去固有的介质之间的区别而融合一体。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9:20:29 | 只看该作者
向“想像力”致敬连载之四:鼓励正面的想像力

  想像力其实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国家,或者个人能够接触到的神话、故事、游戏之类的事物,它们对于我们想像力的刺激和培育;另外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比如说哥伦布,他当然有这样的一个假想,认为地球是圆的,要去航行,但是设想如果西班牙国王没有说你可以占有那块你发现的土地,你能够得到你所攫取的黄金的一部分的话,我想哥伦布大概不会开始这个航行。
  我们的社会氛围和机制要鼓励想像,要给予敢于想像、敢于创新的人以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回报。
  在采访天桥的时候,我问:中国什么样的人会创新?他的回答是"冲头"。为什么呢?因为在创新的时候有很多风险,比如说创新需要资金,你到哪儿贷款去呀?当你说要创新了吧,同事又说"这个人戆",等着看你笑话呢。当你付出了很大的金钱代价,家庭生活、人际关系都弄得非常紧张,死里逃生最后获得成功时,你的知识产权却不一定受到保护,在顷刻之间被人们廉价地拷贝,而你自己并不会得到真正的利益。在这种时候什么样的人还会去创新呢?这只能是一些"冲头"。
  当一个人必须要不计回报,必须要以创新为生命的必需品时才会去做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会有大麻烦。我们的社会应当鼓励就算只具有一般资质的人都主动去创新,如果失败了社会会包容你,如果成功了社会会赞美你、保护你。当一个资质普通的人、瞻前顾后的人,也会觉得创新会带来快乐、带来利益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具有创新的文化,才具有鼓励想像力的文化。
  但是想像力也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之分。
  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个穷人的孩子拉着爸爸的手走过山脚下,指着山上的豪宅说:爸爸,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要好好地工作,要赚到钱给你买到那个房子。我们就说,这个社会具有向上的阶梯,具有鼓励正面想像力的机制。如果走过山脚下的这个穷人家的孩子说:爸爸,反正我也读不起书了,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一辈子都挣不到那么多钱,我的想像力就是把这个房子炸掉。这就是负面的想像力。
  当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深刻影响的时候,我们社会方方面面的机制能够鼓励正面的想像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在网络时代具有文化竞争力的表现。
  最后我想讲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我曾经到日本的京都去旅游,那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寺庙叫金阁寺,寺里有一个花园叫"枯园",意思是里面没有真的花,真的草,真的树,是用石头和石子布置的园林景观。在枯园三周都围绕着古代的僧侣和武士修行的居所。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枯园当中,我忘记是有10块还是11块石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花园,你永远会少看见一块石头。我想,当年修建花园的人可能想给人们带来这样一种启发,你永远不要妄称了解世界的全部,一定有你的智力、观察力或者你的思维不能到达的地方,所以人要有敬畏之心,要有谦卑的情怀。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想,永远有一块石头是看不见的,这就可以激发你去想像这块石头是怎么样的石头。
  同样的,在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我可以完全预见到这个世界的发展。这已经超乎了我们有限的机体和脑力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张开想像的翅膀,充满激情、充满想像力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生活。我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真正地营造出一个鼓励想像力、奖励想像力的创新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17:26 , Processed in 0.071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