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
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
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飞驰而去","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等,这些散文笔法的描写,句句映衬出横扫千军、气吞山河和势如破竹的文气,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视觉感,可读性也很强。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穆青同志就对新闻"散文式"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在1963年第一期《新闻业务》中指出,"有的同志现在尝试着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也是力求创新的一种努力。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新闻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即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为什么新闻就受一定的格式束缚不可呢?为什么散文可以有个人的风格,而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
到了1982年,穆青同志在新华社四川分社《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的讲话中,再次进一步对这一学术观点加以阐述:我们的时代,应当是新闻、速写、特写比较发达的时代。但实际还不够发达。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在资产阶级世界,新闻报道的形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散文方向,在松散的、自由的、不那么规格化的方向发展。现在,他们中有些人主张,新闻中最重要的东西不一定放在前面。他们说,我要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献给能忠实读完我的报道的读者。这个意见对不对还可以研究,但至少说明长期以来当作新闻规范的"倒金字塔"的形式正在突破;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我认为,我们的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
作为新华社主要领导、名记者的穆青同志,在当时全国新闻界热心从事改革的时候,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这些观点犹如惊涛拍岸,掀起阵阵波澜,引起了新闻界人士的广泛注意,也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和争论。
新闻写法借鉴散文笔法的确是一种全新有益的方法,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新闻写作中的死板套路格式、枯燥乏味等。如一些人情味浓的社会新闻,现场感强或故事感较强的新闻,用散文式笔法来写,就可突破五个W传统写法的束缚,依据实际素材的需要,写出可读性和新闻性,把新闻写得更活,更出彩,更加吸引读者。但也有人不赞成这种"新闻散文式"写法,认为新闻已经长期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风格,如果新闻都"散文化"了,那就抹煞了新闻和散文的区别,从而取消了新闻的本身。
总之,不管是持哪种观点,对于"新闻散文式"的改革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也一直未有一个完整的定论。但是,这种新闻改革的写作方式却时时逼近我们的门槛。
二、新闻"散文式"写作特点显著,亲和力和可读性强。
纵观历史的发展,任何改革的出台,都与客观的现实的需求分不开,与现实贴得越近,改革就越迫切。新闻改革亦如此。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文化需求和欣赏水准也就越来越高,显然,长期以来新闻写作称之为"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固定格式,已远远不适应现实受众的需要和胃口。新闻"散文式"以它独特的特点和魅力,越来越被读者所接受和喜爱。有人给新闻"散文式"写作下了一个定义:即反映一个事实,没有框框,用自由、灵活的手法,浑然天成,形散神不散。
笔者认为,新闻向散文式的突破,之所以倍受新闻工作者的欢迎与青睐,最主要的是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文字优美轻松,吸引读者,可读性强。新闻"散文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优美,轻松活泼,很容易抓住读者,能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让读者见了不想放手,看了就想一口气读完。1992年新华社发的《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篇消息,一开头就写道:"北京城近来忽然流行一种灯,尽管它的名字叫串灯,然而人们却叫它'招客灯'。夜幕一降,大街小巷的沿街商业门脸,彩灯争辉,构成了一幅流光溢彩、激动人心的画面。"记者索性骑车把北京城大致逛了个遍,发现这种"招客灯"处处争辉。尤其是西单、王府井、前门大街等商业区,毗邻商店的彩灯已相连成片,华光灿灿,宛如"银河"。各家挂起的灯又各具匠心,有的把项链似的串灯自门上垂下,如同藤萝蜿蜒;有的在门前精心编织,好像葡萄匝荫;有的还加了电控装置,彩灯忽明忽灭,恰似海浪滔滔……
这条消息就是散文式消息。记者运用了多种修辞和表现角度多变的手法,将北京"招客灯"的景观,描绘得色彩斑斓,使人如临其境。
2、结构多样化,自由活泼,写作手法新颖独特。新闻"散文式"的第二个特点是其结构不受传统的"倒金字塔"、"三段式"和"排浪式"消息写法的限制,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死板陈旧的写作模式,运用多元思维和立体思维,不拘一格写新闻,稿件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如新华社记者郭春玲以散文笔法的创新而轰动新闻界的佳品《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已汗未消。'悬挂在追悼大会会场的这幅挽联,概括了金山寻求光明与真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这条消息,作者通篇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形式,突破追悼会传统写法的框框,别开生面,文字自由活泼,手法新颖,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一直是改革会议消息写作的名篇大气之作。
3、新闻"散文式"写作内容新、思想深,蕴含大意境。新闻"散文式"第三个特点是优美活泼的文字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不沉长赘述,句中蕴含大意境,追求大深度。如《解放军报》1993年12月6日一版头条《某摩步师挺进太行山脉千里拉练磨砺精兵》(魏厚敏):"记者跟随着某摩步师强渡黄河之后,接着又跋涉至巍巍太行山腹地连绵群岭间,海拔千米的盘山道上,罩着伪装网的运输车、火炮、坦克、牵引车、工程机械和装备有电子、通信、防化器材的特种车辆,车队绵延数十公里。太行山上的十八盘成为磨砺官兵征服天然屏障的又一演兵场。太行之脊、王屋山脉,峭壁耸崎,剑峰千仞。当地有民谣:山高鸟飞绝,风雨时无常。车队行驶在崖间的盘山公路上,天公突降蒙蒙细雨,山高路滑,稍不留意,车辆就会滑坠绝壁深谷。雨雾中,车队时而驶上山顶,时而绕过道道急弯。纷至沓来的敌情又接连将险峻道路上开进的摩步师逼上绝路。指战员果敢应战,连破敌招……"这条散文式消息第二段简短的几笔散文式描写,一下子就把这篇消息写活了,写出了气势,写出了灵性,真可谓独具匠心,意境深远。一是把当时环境的险恶描绘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二是把某摩步师官兵不畏天候苦练精兵的实况映衬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整篇消息的思想内涵也较深,句句刻画出部队官兵豪迈士气,回答了部队能打敢打胜仗的答案。如果这条消息按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是很难达到这一效果的。
三、新闻"散文式"写作是新闻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新闻写作形式和手法的模式化,已经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限制了新闻工作者才智的发挥。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打破模式化,去掉八股味,让新闻可亲、可读、可信,是当前新闻改革的大趋势。
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新闻改革层出不穷,与风云变幻的时代共舞的新闻以其直面快捷、接连不断反映现实生活的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已获得还将继续获得长足发展。一些报刊早已在倡导写特写性和解释性新闻,而这类新闻多是注重抓住某一个特定的场景,抓住一些衬托主题的细节,用散文笔法描写,现场感强,文字清新活泼,也容易吸引读者。如《解放军报》一版《开江,为水兵送行》(王文杰、李选清):"……像鸟儿对春天有了感应一样,记者见十里八村人无论男女老少皆向江岸奔来,黑压压的,来看这奇观异景---开江,为水兵送行!
穆青同志也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中说:"在外国记者的一些成功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看有两个东西突出:一个是评价,另一个是注意抓细节。"实践也证明,有时一个新闻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有力得多、深刻得多。
一位资深的新闻教授称,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是新时期新闻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一些西方国家的记者早已运用了这种写法向全世界发稿,也深受读者的欢迎。实际上,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可让稿件活起来,可读性强起来,将告别死板的、老一套的新闻格式。
穆青同志在新闻改革中也谈到,"散文的写法是否是一条出路?现在还在试验,能不能成功还很难说,但不妨试试看。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
当然,用散文笔法写新闻还要注意新闻与散文本质上的区别。散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是相对韵文而言的。凡不押韵的,均称为散文;狭义的散文虽然范围缩小了许多,其内容仍相当广,可远可近。新闻讲时间性、新闻性,它直接为当前的工作、生活服务。散文是借题发挥,感悟世事,代表个人,突出个性,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艺术加工;而新闻是传播信息,说的是事实,是以事实为基准,以事实为依据。总之,笔者认为,新闻可以用散文笔法来写,但千万不能脱离事实的本身自由发挥,更不能"散文化",就像自由不能自由化,"化"了,就是散文了。
可见,采用散文式笔法写新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内容具体对待。比如非事件性新闻,就不能一概而论。有不少新闻,仍需用传统的新闻格式来写,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最前面,讲究五个W,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运用"倒金字塔"式结构,按事实重要性的次序来安排。再者,要学会用散文笔法写新闻,还要具备一定的散文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散文功底,这样才能驾驭好这一形式的写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