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有缺失的教学环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1 13:4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有缺失的教学环节(一)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  温举卫


(一)教练脱节的作业布置
学生做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认为,文本学习后所巩固的知识,应该是所学的知识;提高的能力,应该是与本节课教学攸关。这样的课堂的教与作业的练相吻合,学生才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才有学习的动力。也就是说,文本学习之后的作业要与直接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关联。课堂所学,正好可以指导完成的课后作业。所谓针对性的讲练结合的教学原则也就指向这里。然而,有不少作业布置,与课堂教学相脱节。比如,一个省级会议的公开课,教师执教《多一些宽容》,课后却让学生对文本的一些句子进行仿写训练(课堂绝对没有涉及仿句的知识和要求);还有一位老师教完《散步》后,要学生以“亲情”为主题,发一条短信给你的亲人。姑且不论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拥有手机,都发过短信。这些作业貌似与课本内容相关连,其实,与教学目标是脱节的,骨肉分离。仿句有仿句的技巧要求,内容上要有关联,形式讲究对偶,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短信创作也要根据对象、事件等因素,做到自然得体,同时,还有形象生动、语言精练等要求。前面没有教学做铺垫,没有任何的指导,空降这样一个练习,学生怎么能很好地准确地完成作业呢?
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上脱节,讲与练没有有机统一,是我们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被社会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脱节,还会使学生觉得语文课听不听无所谓,课堂参与不参与没有关系,反正课后作业和课堂学习无关。长期以往,学生觉得,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照样去参加考试。这样,对语文课堂失去了信任,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对语文老师漠视。我们的教育部门组织编写的练习,作为推荐资料,也仅仅是编者的练习,不是上课老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的练习。难怪许多学校征订了,却不使用。讲和练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13:45:3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有缺失的教学环节(二)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224000)
温举卫



强扭的读写结合
许多阅读教学课,都会有一段“插页”或尾巴-----叫学生根据刚才所学,写上一段文字,美其名曰“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个教学策略是有意义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文本的教学都适宜的运用读写结合这个原则的。况且,阅读课有阅读课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自有阅读教学的功能和方法;同样,作文课、作文教学也有其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策略。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模块,是各有侧重,各自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如果硬生生的强扭在一起,瓜不甜,课也会弄巧成拙,变成个四不象,学生最终不知道学的是什么,或者说,什么都学了,什么也没有学好。最近听了一市级公开课,执教的是孙犁先生的《亡人逸事》。前二十五分钟时间,先整体感知课文,再分析文中的感人细节;后二十分钟则进入写作程序了,先让学生写一段“令你至今难忘的细节”,然后学生读习作,教师再评点,再叫学生写,直到下课。试想《亡人逸事》的内涵是那么的丰富,短短二十五分钟岂能实现预设的“理解作者对亡人的真挚感情”的教学目标?后二十分钟的作文写作,与原文本没有丝毫关联。我反复在想,这节课,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阅读教学是肤浅的,写作教学凭空而起,是十分滑稽的。因为比较热闹,还蒙住了个别评委而给了高分。这种读写结合,是强扭的捏合行为,是无效的读写结合的教学。
读写结合必须是有机的。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是无意义的教学行为,只会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光。最近还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执教的是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执教者先让学生概括文本所写的七件事情,在总结时,指导了概括的方法。然后突然转向,离开了文本,教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写一段“你最感动、最难忘的人”的文字,而且要求吐露真情。十分钟后,又回到文本,品味文本的语言特点,直到下课。这样的读写结合的“写”的环节,前没有怎样写的指导,后没有写得如何的讲评。这节课像什么呢?在一件新衣服上有意戳一个洞,撕一道缝,再在上面贴上一块似乎值钱的狗皮膏药。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13:46:1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个有缺失的教学环节(三)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224000)
温举卫

三、
狭隘的预习检查
引导学生预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为高效课堂提供了一个高起点。有布置,也有检查,这一点,老师们是既不会含糊也不会忽视的。但,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实施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把着眼点仅仅放在读准字音和解释词语上了。绝大数课堂的检查预习是用两道题目实施的。一是给加点的字注音,二是解释词语,然后就进入文本学习了。甚至连第二课时教学的第一个教学步骤也如此操作。
诚然,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时,应该解决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后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本。尽管所呈现的字词是老师凭借教学经验的直觉认为是重要的。但是。笔者以为,检查预习,决不能够停留在对字词的检查上!作为语文课对文本的学习,要预习的,不仅仅是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还有很多内容,包括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等等;在检查时,还要包括理解了那些内容,还有哪些探究不了的,自主学习难完成的,以及无法感悟的内容等等。
如果仅仅把给加点的注音和解释词语作为预习检查的内容,是狭隘的预习检查。长期以往,会给学生一个错觉,预习就是读准字音和理解生词。老师的这种狭隘的预习检查,会导致学生失却正确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解读、质疑,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是有害的。真正的预习,应该是实现有意义的生本对话,然后,把个性化的解读带进课堂,把有意义心得带到课堂,与同学老师一同交流分享;把困惑的东西,不解的地方也带进课堂,与同学老师一起探究研讨,这样,知识得以积累,能力逐步形成,感情获得熏陶,语文素养也就慢慢的提升了,老师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够有步骤的实现了。
预习作为一种前置性学习,需要教师引领和指导。特别是语文的预习。文本可以提供学习的元素有许多,解读也是多元的,但是未必都具有教学意义上的教学价值,因此,根据教学要求、特别是单元要求、文体特征提供预习提纲,更有必要。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自由阅读,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过分强调多元解读而忽视计划性,是无法构建语文学习所必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单元,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构建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整体教学目标来观照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只是实现部分教学目标的一个例子。教材的某一册、某一单元,教材编辑主观上赋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意义。所以,从教学意义上看,提供服务于整体有序的课堂教学的预习提纲,对实现语文整体的教学目标,意义实在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45 , Processed in 0.0833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