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是提高教师写作修养
单从写作教学本身或者学生方面探讨写作教学策略的突破,不从教师自身的写作修养探讨,恐怕都难
我认为,单从写作教学本身或者学生方面探讨写作教学策略的突破,不从教师自身的写作修养探讨,恐怕都难有突破。
从教师自身看,欲善教之,须善写之
目前研究写作教学策略的成果多从写作技巧、教学方法入手,很少从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着眼。实际上,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的形成与提高乃是写作教学策略突破的重要前提。然而怎样才能“善写之”?根本出路,我以为就两条,套一句熟语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吸纳别人的思想精华、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自己理性成长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以便在成长过程中丰富、补充自己。可是,目前语文教师的阅读面普遍较窄,大于等于教材,小于等于教参。教师用编制试卷、做试卷来替代读书,用系统讲解所谓的“写作知识”来掩盖不会写作的真相,而学校又习惯用“全批全改”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然而,事实上无论如何,不读书、不思考,就难以形成写作能力,就不能教会学生写作。
“行万里路”,是说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积累亲历的直接经验,并把“读万卷书”获得的间接经验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检验之,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古人为什么把读万卷书放在行万里路之前呢?我想,人类的知识并不需要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亲身实践出发,都去验证一遍,而是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继承并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不走前人走过的老路,走自己的新路是十分必要的。我体会这个过程是一个人感性成长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你真实地生活,并能够用文字而不是用DV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这就可能是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样的生活练笔是很多人学会写文章的必要步骤。
从指导学生看,既长能耐,又立规矩
教师自己有了“读万卷书”的工夫与功力,才会把读书的经验、感悟传给学生,才教学生“长能耐”。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范例。语文教师深入研读课文文本,获得有关写作的感悟,并且自己又有写作的经历,就可能把自己的直接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你的间接经验指导下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着手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形成技能。
我曾经指导学生研读《史记·武帝本纪》,学生从中感悟了“史家之绝唱”的“良史”人格风范和职业道德。汉武帝使司马迁失去男人根本,司马迁对他肯定深怀怨恨。但学生发现,司马迁并没有把汉武帝丑化,他大量例举其功绩,同时也客观例举其不断被方士欺骗的事实。大家从中学会了选材,还把自己的研读认识写成评论。
课文文本的研读可以给学生提供借鉴,教师还要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引导学生去读书,本着“缺什么营养补什么营养”的原则,教会学生自己去选择所读书籍,并且记录自己的读书思考经历。书读多了,“火花”才多,将来写的时候文章“精彩增长点”也才会多。教师自己践行了“行万里路”,才会认识到感悟生活的重要性,也才会体会到记录生活感悟的重要性。
我曾要求学生记录生活,有的叫练笔,有的叫日记,这是给学生“立规矩”。从初一时的强制每天写100字到高中时的500多字,很多人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直到高三时有7人出版了个人作文专集。他们由当初的生活日记自然而然发展到读书笔记、文学练笔,都是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感性成长与理性成长的轨迹。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由我立的规矩而形成自己坚持练笔的规矩。除了强化写生活日记、读书练笔这样的规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修改文章。我的主张是教师少改。既然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身,修改文章却是教师的事,主体不参与,不可思议。
如果教师能够在修改文章方面立下这样的规矩,学生个人多改,学生之间多改,教师少改,每次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修改的标准,逐步提高标准,学生按这样的规矩修改,看看结果如何?(作者简介:张玉新,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教研部教研员,吉林省语文特级教师,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
编后
“作文教学的记忆与反思”特刊至此结束。本次特刊从作文教学的述评到对一些曾经产生过影响的改革实验的记忆,再到对作文教学相关话题的思考,希望以此重新引起读者对作文教学的认识,给那些在迷惘中探索的老师以启迪。非常感谢特刊所有稿件的作者,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仍然毫无怨言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特别感谢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老师和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室的蔡明老师,他们为特刊的策划提供了许多专业的建议。当然,作文教学的探讨永无止境,实践的人不止我们传达的这么多,善于思考的人也不止这么多,希望特刊的刊出,能引起相关读者对作文教学的重新思考与认识。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7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