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作家的“成长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6 17:2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作家的“成长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   
  
    叶兆言的文字是文人气与市民气的融合。中文系出身的人对叶兆言总是不敢小瞧,因为他的祖父,他的语文世家背景。虽然写作是个人的精神事业,与七大姑八大姨关系不大,叶兆言也不是那种吃老本的人,但是,他无法改变书香门第的精神烙印和成长经历。在小说里他可以尽情虚构,先锋也好,新写实也好,全凭自己做主。写散文时却不能只字不提,否则就无法呈现真实的自我。散文集《群莺乱飞》中,他就多次提到祖父叶圣陶、父亲叶至诚以及伯母、姑姑等家人。
  叶兆言有滋有味地谈论祖父和父亲的种种生活细节,这些掌故不是来自报章的东抄西摘,而是自己家里的事情。他记忆中的祖父有着老派人的古板做法,却让人感到古道热肠。“文革”后期,叶圣陶去上海看望郭绍虞先生,市里要派一辆小车给他,他却担心老朋友感到陌生而决定坐三轮车前往。1976年,叶圣陶去看望朱自清先生的遗孀,这位80岁老人乘公共汽车往返4小时方完成多年积愿。叶兆言在谈到友谊之美的时候,不经意间提到祖父乘车看老友这一朴素的例子,便省却了许多修饰。
  叶兆言的成长与家庭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1937年,叶兆言的父亲才11岁,逃难路过白马湖僻远乡间,被夏丏尊的藏书吸引住了。这种吸引是遗传性的。“父亲和后来的我一样,自从见识了白马湖,从此就对它赞不绝口。”当了几年钳工又考上中文系的叶兆言,经历了社会熔炉与科班教育的培养,其写作难说是“家传”,但性情、趣好却无法摆脱家庭的影响。“祖父留给父亲的高大的书橱,把一面墙堵得严严实实。这面由书砌成的墙,成了我童年时代最先面对的世界。”在那个普遍贫苦的年代,坐拥书城的童年无疑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文学是一种渗透心灵的东西,既需要机缘,又需要土壤。但是,如果是一颗不发芽的种子,无论如何播种也都无济于事。在大师的光环下成长也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叶兆言并没有因为祖父而对中国现代文学情有独钟,恰恰相反,他坦言:“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整体的现代文学似乎并不怎么样。”这话说得很直白,并没有因为生长在现代文学世家就对现代文学有过度美化。这可能与“文革”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历练有关。叶至诚被政治运动彻底改变了性格,由一个文学狂士变成了一个点头哈腰的老好人。一个文人的毕恭毕敬、小心翼翼是何等别扭和郁闷,但是这又是规避政治风险的惟一办法。叶兆言说:“父亲的遭遇,使我很小就鄙视作家这一职业。”但是,苦难不是文学之敌,在卑微与窝囊后面是一颗不屈的心,写作成为一种内在的抵抗方式。他写道:“父亲即使死到临头,仍然顽固地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好作家。”
  叶兆言的文章中常常提及祖父、父亲与文化名人的交往,也提到自己曾经在场,但是,叙述中没有炫耀的成分,只不过是日常记忆的一种铺陈。在写到父辈从“反右”开始所承受的炼狱经历时,没有夸大个人意志的力量,更没有诗化苦难,在他的笔下,那一代文人是脆弱的,虽然骨子里有傲气,表现出来的却是胆小怕事。他说:“苦难从来就不是必须的。”在苦难中学会生活,远比在生活中回忆苦难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20 , Processed in 0.0993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