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上海市洋径中学李海林校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5 14:0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愿溯流而上”

——记上海市洋径中学李海林校长

(李海林教授:现为上海市洋泾中学校长;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第四期

  “万家比栉,十里连樯,极目水云乡。浦东学府,从此滥觞,多士翩翩聚一堂……”。这首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悠久校歌,传唱在黄浦江东岸一方美丽的校园里,回荡在 上海市档案馆和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展中。这是民国时代教育部政务次长、上海市教育局 局长、著名教育家顾毓琇先生和老上海知名音乐家、学校音乐教师陈歌辛先生为诞生于 1930年的浦东第一所公办中学——洋泾中学谱写的校歌。印证着歌词旋律,上海名校 洋泾中学历经烽火硝烟和风雨沧桑,就如教学楼前巍然屹立的古老塔松一样,铮铮傲骨 展现着学校性格和力量。早在1958 年,洋泾中学就被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2005年,洋泾中学通过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审,成为上海市39所最优秀的示范性高中之一。
    2006年5月,在这所历史名校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经过近两年的挑选,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任命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为洋泾中学新任校长。
大学梦的涅槃
    李海林,祖籍湖南名城华容,1963年的春天出生于黑龙江虎林县。
    在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日子里,李海林对美学和哲学著作有一种爱不释手的 痴迷。他常常泡在图书馆如痴如醉地读黑格尔,读朱光潜,读李泽厚,读蔡仪。有一次, 他看到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大意是说,搞美学研究,不仅要精通文学,还必须读通哲学。于是李海林在学好中文系课程的同时,开始学习哲学。从中国哲学史到西方哲学史, 李海林获得了一份冥思与洞察的快乐。抽象的哲学著述远不像文学那么好读,当你的思维还没有足够的哲学背景时,这种阅读便异常艰难。李海林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他“啃噬”马克思 《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有人称之为马克思的三大理论制高点之一)时的情形。9万多字的书,李海林一字不漏地抄了一 遍 ,边抄边想,边想边读,硬是一字一句把它读懂了。从这一次“笨拙”的阅读起,他真正懂得什么叫做思维,什么叫严密的逻辑构建,以后不管读哲学还是读文学,他都养成细心圈阅与评点的阅读习惯,如饥似渴读了许多书, 还经常为自己的一些思考心得激动,一下笔就是千言,一个晚上就可以拿出一篇文章的初稿来。李海林的美学梦仿佛才刚刚起程,大学四年便风一般飞过。就是在这样的梦想与忙碌中,1983年,他回到了老家华容,成了华容二中的一名语文教师。乡村风物,怡人清新。他从岳麓山下带回的那个美学研究梦继续在这天清地朗的乡间生长。李海林说,在华容的日子是他生命中的一笔财富。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是李海林教学生涯中最自由、最有激情的时候。一方面,80年代初改革开放,整个社会意气风发,课堂里上课也自然粘染上一些灵性之气;另一方面 ,刚参加工作,也没有什么理论,更没有什么经验,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语文在教着。李海林很少在教案上精雕细刻,他的课从一开始就没有套路与招数,他习惯于以独特的阅读感受给学生带去新鲜的思维刺激。很多年过去以后,他的当年的学生现在有许多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科研骨干,有的还出国留学,但是他们师生相遇, 还要讲起当年李老师的一堂什么课让人激动不已,让人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回忆刚毕业那几年的教学工作, 李海林坦率地说,那时也没有什么研究,就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学生领到语言和文学的宫殿里,让学生置身于人类文化宝库里,直接体验、感悟 。他的任务,就是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精神历程。九年间,阅读始终是那种单纯生活的快乐主题。伴着乡野的晨风、蛙鼓、虫吟,李海林潜心读了九年书。手不释卷的阅读给他带来精神的充实,更使他建立了一份与学者们进行学术对话的自信。他订阅了很多学术刊物,并且通过这些学术刊物与全国各地的一些学者和老师建立联系。他至今还存留着他与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著名学者汪晖先生等学者的数十封往来信札,这些学者出版了自己的学术著作会特地赠予李海林。有的老师和大学教授出版了自己的学术著作,还千里迢迢寄过来,请李海林写书评、作序。与学术界的交往大大开阔了李海林的学术视野,为他日后的语文教学研究奠定广阔的理论背景和深厚的学术意识。毕业后的前几年,他开始实践自己的美学梦,也试着围绕一些专题把多年的美学积淀化作文字。比方说,围绕《雷雨》,他就撰写了周朴园、繁漪、周萍等系列人物论, 分别发表在省内外的社科刊物上;经钱理群教授推荐,他还在全国知名鲁迅研究刊物《鲁迅研究月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文章。这对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来说,无疑要让人刮目相看。九年间,李海林想走出去——考研究生。没有想到的是,从第二年开始,学校就安排他带高三,这一带就是八年,其间他多次申请报考,都被做工作:再带一年,明年一定同意你报考 。”一方面,他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的那个美学梦,另一方面,他又时时刻刻面对着就要走向高考考场的学生,“我的每一懈怠和分心,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一辈子的前途。”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过了考研究生的年龄…… 那个美学梦,也似乎已经变得那么遥远。李海林唯一的办法就是自修。将梦想破灭的痛苦化为一种紧迫,他抓紧每一天每一点空余时间,如饥似渴地看书写字,哪怕只要有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没有读书,就觉得这是浪费,心里就有一种空虚感,甚至一种犯罪的感觉,因为他感到浪费的并不仅仅是时间,而是自己的理想,是自己为之奋斗的东西。
    九年间,李海林不但重修了一遍大学中文系的所有课程,还选修哲学系、教育系的绝大部分课程。当他决定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语文教育研究上以后,他用了整整四年自修了该专业所有的硕士课程。由于长时间地伏案工作,也由于内心的焦灼和条件的简陋,李海林落下了坐骨神经痛、颈椎痛、胃痛和失眠的毛病。
九年间,李海林历任华容二中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
特立独行的声音
     当李海林把眼光从哲学与美学著述中移向中学语文教学后, 他无法掩饰自己的失望与“不敬”。他感觉到,较之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深度、理论建树、表达方式乃至学术品格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多、观点多,但真正有思想的文章少,有见解的理论少,真正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的少。李海林当初的这种感觉并非缘自那种“世人皆昏我独醒”的清高,而是来自于他独立而理性的学术审视 ,来自于他八九年间的苦读与沉思。对语文教育研究的“不满”,注定了李海林的论文写作不可能从一 般的教学设计、课文分析、教学经验起步,他一下笔就把整个语文研究现状纳入了自己的视野。
    1988年的一天,李海林随手翻阅刚到的《语文学习》杂志,发现大家正在开展“有争议的课文怎么教”的讨论,前头还附了编者的一个按语,李海林一下子被激发了写作的欲望,随手拿了两张纸,下笔就写下一句话:“打破教材崇拜意识 ”,一口气写了两千多字。写完觉得意犹未尽,又拿了两张纸,写下了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关于周朴园对侍萍感情态度的研究观点札记》。然后一齐投给了刊物。不到两个月,这两篇文章同时刊发在《语文学习》1988年第8期上。这是他第一次发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
    当他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样刊和编辑部老师热情洋溢的鼓励的书信时,他的发表欲一燃而不可收拾。那一段时间,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源源不断化为文字,不断见刊于各种语文教育研究刊物。李海林在成长,他渐渐地从美学与哲学的丛林中走出,开始了他的语文教育研究之旅,那年,他刚刚25岁。1989年,他以一篇《亚理论:语文教学研究的贫血症》直陈语文教育理论的单薄与无力,紧接着又发表了《椭圆形:语文教学研究形态描述》, 对多年来形成的忽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鄙薄理论指导、长期沉湎于经验性描述的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同时,李海林批判的笔触又指向语文教育现状,几年间他陆续在《中国教育学刊》、《现代教育研究》、《光明日报》、《语文学习》等重要报刊上发表了《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辨——兼论语文教育的整体失误》、《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 、程序与方法》、《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语感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论语感的心理特征》、《语境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心理语言学与语文阅读教学》、《期望语文教学有真正的突破》、《言语智慧教学论》、 《试论语文素质教育》、《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 《20世纪语文教学回顾与前瞻》等数十篇专题研究论文, 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师范大学中文系将他的论文列入研究生必读书目,首都师大中文系将他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文章汇编成册,作为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专题研讨教材,湖南师大国家级中学教师培训基地也请他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专题阐述他的理论。
    1992年,李海林调入湖南省岳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现湖南理工学院)从事教育研究工作。这一次人生转折使他能够集中研读了一大批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课程论著作。脱离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岗位,他的思考却因为有了一段距离而显得更理 性。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种种思考总在他的头脑中沉淀、翻滚、拍打, 特别是当他系统地读过一些教育学和语言学的经典著作之后,他感到,研究语文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离不开理论背景,离不开对教育与人性的发展的深层次思考。两年下来他发表了6 篇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文章,有几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李海林又做了两年学报编辑 , 他的学术积累、学术视野与在华容的时候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1996 年,他发表了《语文工具论批判》一文,正面提出批判工具论。近万字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学术品格、冷静的批判精神让你不得不承认这个“不合时宜”的年轻人超越传统、溯流而上的精神。李海林的这篇文章引发了语文教学研究界的争论 。《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都发表了讨论文章。语文工具论作为一种由名家创立、经专家反复论证、被大家普遍接受并写进教学大纲的重要理论学说, 半个世纪来,一直指导着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关于工具论的阐释有很多,其内涵其实就在强调语文知识在语文课中的主体地位。李海林在思考:语文课的目的,就是在或主要是在语文知识上吗 ?语文课就是这些语法概念 、文章作法 、文学常识吗 ?为什么教学生这么多语文知识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并不见得因此得到提高呢 ?作为一个严谨的治学者,他内心也在反问自己的质疑:语文一点工具性都没有吗?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中,一点都没有语文知识的位置吗 ?因为如果不能清晰地辨明这个问题,那争议又回归到一个“古老”的话题: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质疑与反问中,李海林痛苦地意识到:“我的思考,也许还是笼罩在工具论所预设的思维阈中。什么时候,我们能获得一个新的视域,能对语文有一个新的理解呢?”
以后若干年,一些重要的语文教学媒体上常有李海林的声音。他那充满思辩富有理性的文字中,总是交织着桀骜不顺和特立独行。李海林的思想特征在于他从不随波逐流,他驾着自己的思想之舟在现代语文教育的百年长河里逆流而上,发表着自己的声音 ,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始终保持着一份固执和执着。
构建言语教学论
   1994年一个寻常的冬夜,李海林照例独自在办公室读书 、思 考。几年来 ,对中学语文教育的诸多思考挥之不去、理之不清,李海林在酝酿着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新的构想时时让他生出莫名的冲动。这些天,他一直沉浸在刚刚读过的在语言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几部经典著作的语境中,他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现代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它的语言学基础。在语言学丰富的学术思想中,索绪尔的语言——言语分立学说,引起了他的注意。
   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教育的讨论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一直没有人怀疑,那就是语文课就是学语言,语文就是语言。语言首先是一个知识体系;在传统的语言学观念中,语言又是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于是围绕“知识训练”和“思想教育”,现代语文教育争论着许多问题,比如文道之争、语文教育与语文训练之争、文学与语言之争、知识与能力之争、规范与自由之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等等。李海林决心跳出这历史上聚讼纷纭的争论,从语文教育研究的话语中溯流而上,退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重新审视。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文就是语言吗?语文就是学语言吗?
   李海林的思考是从“语言”与“言语”的概念辨析开始的。所谓言语,就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的运用,而所谓语言,则是对言语的抽象与概括。语文教育与其说是学语言不如说是学言语来得更为真切,也更为中肯。他感到,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言语”这一原核性概念,变语文教学的“语言本体论”为“言语本体论”, 对于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在那一个夜晚,他在一叠稿纸上写下了“言语教学论”五个字。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李海林就在这间冰冷的办公室写出了《言语教学论》的第一章:“语文论”,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精神漫游”。《言语教学论》写作的五年时间, 对李海林来说 ,既是充满激情的五年,也是艰苦异常的五年。李海林说 ,言语教学论的理论构建对于他可以说是一种学术研究,也可以说是一种信念、一种使命。 面对权威论、传统理论的浩大阵势和人们对其不容置疑的信仰,他只能抛开冒犯权威的重重顾虑,从普遍流行的公共话语层面回到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上,从概念辨析入手,以严谨的学理推衍和学术铺陈来阐发自己的理论构想。在这部近50万字的著作中,强烈的理论意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冷峻的批判精神是最大的特征。言语教学论主张语文课就是言语课,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语文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语文生活,而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语文生活教育。人性的发展有三个层面,即工具智慧 、情意智慧和言语智慧,人的语文生活需要的正是这种言语智慧,语文教学的真正独特价 值,就在言语智慧教育上。这种所谓的言语智慧教育是什么呢?就是语感。语文教育就是通过语感这条途径,实现着言语智慧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人类学价值和目标。“语文生活”、“言语智慧 ”、“语感”这三个基本范畴,就构成了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的理论核心。
    这部著作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作为该社重点书系“语文教育新论”中的重要一部于2000年予以推出,很快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上海《文汇报》、成都 《教师之友》和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书评予以评论,初版5000余册不到一年即售罄, 2001年底即第二次印刷发行。清华大学附中著名特级教师韩军称这本书“是我在语文教学领域读到的第一本学理推衍相当谨严,学术逻辑性相当强,充满思想睿智的语文教学论。它不袭陈言,不承旧说,对语文教育教学的‘世纪性难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则对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所体现出的学术品格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评论 :“李海林先生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对经典且流行的种种‘理论’和自己所构建的学术体系进行了披荆斩棘而又小心谨慎、高屋建瓴而又不厌其烦的辨析与考据、定义与演绎、驳难与论证等一系列精细的思考和细密的推衍。作者行文冷静甚至温和,没有一句情绪化的激愤之辞;但……正是在一步步不动声色的而且看似琐碎的学术推演中,作者那框架宏大、逻辑严密的崭新理论瓜熟蒂落,并对传统语文教育权威理论产生了兵临城下般的批判力量,这种批判力量不是外在的剑拔弩张而是内敛的学理逻辑,然而它因此可能是颠覆性的。”李海林的文章和著述都不是那么好懂,概念、术语、推理或许会让你有“望而却步”之感。一位不知名的语文教师在网上发表文章,对《言语教学论》的学术品格和表达风格作了非常精采的分析:“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立论是相当艰难的,从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要表达一种观点,要不被别人误解,要澄清别人的错误认识,而各种认识也往往因为语境、对象、针对性等方面的多样,而更加错杂……甚至我们自己的那点思绪也会因诸如此类的因素的干扰而变得错杂不堪。《言语教学论》每一次立论几乎都经历了‘基本概念的确立与辨析’、常见的错误认识的纠正’、‘错误教育思想的批判’等步骤,最后才是自己真正要说的观点,即使在这最后一步,也还是有种种为了避免发生什么乱子的说明。这种立论是可怕的痛苦的,而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现状也是必需的,至少这样的立论有助于为我们搭建一个用于论战的拳台,可以制出一个相对公平的比赛规则,这种规则不光需要裁判了解还需要观众了解。从事这种工作是相当孤独的,这方面,我还不知道有谁可以和李海林站在一起。”
    这就是李海林的价值之所在。也许,李海林的观点目前还不能得到普遍的认同,但他以勤勉与严谨显示出的矢志不渝、挑战公论的学术个性是难能可贵的。时代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承前启后、披荆斩棘的视野和勇气吗?
   1997年,李海林获得“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全国二等 奖,湖南省一等奖。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骨干教师”。1999年被评为“岳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并调任湖南省岳阳市教育局副局长。2002年,他又出版专著 《语文课程论稿》。次年,他走上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讲台。
从学者到校长的转型
    2006年,李海林作为上海市引进人才,出任洋泾中学校长。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螺旋:“也许是我热爱语文教育,爱得那么深、那么切,于是命运又让我回到了梦牵魂绕的中学校园。”
   不过,李海林回到中学的身份,不再是语文教师,而是掌舵学校前途命运的校长,他面对的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复杂的环境。学校的层次越高,面临的挑战也就越大,尤其是要完成从语文教育专家到重点高中校长的转型,而且师生对这位学术型校长的期望值,可谓重大。走进这么一所高端发展的学校,李海林校长肩头的压力不小。
   “溯流而上,是我一贯的品质和作风!”初当校长,他就显示了一个学者的精致和细心,他深入听课,了解第一手资料;他广泛听取各层面意见,在心中逐步确立了洋泾中学的感性形象,然后着力去改变管理层所未曾重视的细节问题:他整治学校门房环境,清理乱停车;在他初访奉贤学农基地慰问师生而借宿基地的那个晚上,他和班主任促膝纵论教育人生,聆听老师们的心声;他带领语文教研组赴杭州召开课程论研讨会,探讨和争鸣中,在西子湖畔留下难忘的倒影;当他发现住宿生每天上学穿越校门前的主干道险象环生时,立即协调警署落实了一套警用指挥设备,并组织党员和保安力量维持好校门前横道线上的交通秩序,多年来混乱危险的面貌为之一改……从细节开始入手 ,李海林要深入调节学校的肌理了。可是他遇上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难题。一位内退职工因为家属巨额医疗费用无法落实,几番协调解决,牵扯了他大量时间精力;学校行政筹划将老宿舍楼的拆除重建办公楼的计划遭遇规划瓶颈而被否决;他想通过引进名师来促进提升教师队伍实力的设想又因为进人额度的被取消而遇阻……面对挫折,李海林体验了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在许多方面壮志难筹的无奈。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依然以“溯流而上”的精神,继续寻找着学校发展的契机和突破口。摸清了学校的脉络后,他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最近十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在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的地位已经稳定,洋泾中学有了一支“过得硬”、“靠得住”,认真负责、严谨踏实的教师队伍。但是,学校继续上升的空间已经有限,即使从升学率角度而言,也已经达到了最理想的水平,难以在百分数上继续有效提升。在学校的特色工作方面,开拓十多年的责任教育和社区社会服务工作,已经在教育界遍地开花,学校的特色辉煌不再。而从学校发展劣势方面,由于曾受招生政策的限制,学校难以获得第一流的生源,学生潜能的发展和培养也受到校园硬件设施陈旧稀缺、教师编制等制约;学生发展的层次差异比较明显,尽管本科达线率高,但一本率不高,尤其是进入高端高校的学生屈指可数 ,已经十多年没有毕业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全国最高端的大学;学校的教育经费整体偏紧,在发展特色课程和学生实践活动方面力不从心;教师负担过重,部分专业教师全身心投入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难以腾出足够的精力发展自身和指导社团活 动、拓展型课程等工作;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把理念和想法变为老师的行动并不容易,尚有部分教师的说和做脱节……尤其是作为一所高端发展的学校,缺少名师队伍成为牵制学校影响力和进一步发展提升的一个软肋。
    综合这些情况,李海林进行了选择和思辨,他没有停留于学校表层面问题的改变,而是深入学校的内核,从提升教师的实力和内涵抓起,这是一项吃力而不讨好的艰巨工作,但李海林还是一步步上路 ,他对老师们说:“有人把教师形象地称为‘ 渡船老板’, 我们把学生一届一届送到了人生的彼岸,但自己却在原地踏步踏。这种绝对的奉献是由我们的职业决定的。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自我发展的生存方式呢?我个人的体会是:能 。我们不但可以教书,育人,我们还应该科研。科研就是我们作教师的自我发展的一条途径。”“教师要致力于追求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成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守护者和创造者,教师要从‘类生存方式’向‘智慧、发展的个体生存方式’转变,让育人的过程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实现自己的过程。”他率先在语文组尝试开展读书活动,引导教师精读语文教育专著,他把自己得益非浅的读书习惯和体验推己及人,通过扎实的工作与谈心,化解了老师对“读书活动”存在的各种顾虑、畏难和逆反,塑造起语文教师的读书意识和理论精神,通过笔记随感、作者交流、组内讨论、观点争鸣等形式。短短一个学期就唤起了语文教师学习的品质,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唤醒了部分教师的危机意识。不少老师读书中的切身体会和独立观点也让李海林击节赞叹。
   2006年末,李海林汇总了他从学校各层面访谈到的意见情况,郑重提出:“2007年,是我们新一轮发展的起步阶段,洋泾中学进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学校的升格, 对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宣布: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不但“过得硬”而且“叫得响”、不但“靠得住”而且“影响大”的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要。学校规划和各项工作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以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他基于学校现状,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规划,提出了《上海市洋泾中学“响亮工程” 实施纲要》,其总目标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全面打造一支道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精良、善于创新、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在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成就“洋中教师团队品牌”。创造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美誉度的全面提升,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响亮工程”在一个成熟稳定而缺少大气和生气的校园中提出,足以打破老师们心底的宁静,在校园掀起了波澜。作为一个性格“溯流而上”的校长,李海林没有纠缠于指摘校园的惰性,他具体提出了实施“名师战略”、构建以“问题-读书-反思-行动”为核心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科学、全面、实效的教师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他要引导这所历史名校“溯流而上”,在高峰之颠、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走向前进。李海林对老师们说:“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老师的地方,通过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使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举措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 关注‘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策划’, 关注‘课案库建设’,总结教学范例,这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从根本上为教师‘维权’的举措,教师自身的素养能力提升和洋泾中学的不断发展,应该是学校校长和教师共同的愿景。”
   “响亮工程”终于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支持,2007年2月1日经教代会一次通过,成为洋泾中学冲过瓶颈继续发展的突破口。
   《诗》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李海林很喜欢的一首诗,他常以这首诗蕴涵的深情,来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征,“不管道路多么漫长,我愿溯流而上——对教育更深切的理解来自我内心对她的向往。”
   我们期待着李海林在新的领域和高下声音和足迹, 期待着浦东名校洋泾中学栉沐风雨,再创辉煌。(陆晨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21:28 , Processed in 0.0747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