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于永正 徐长清/文[长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9 11:1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早就知道于永正先生“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却总是 缘悭一面。在猪年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宜昌教研中心把于老请到了宜昌,组织全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来学习观摩。我们终于有机会一睹大师风范,欣赏他的课堂教学艺术,聆听他的学术报告。

    于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五年级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整个教学过程,将他的“五重”的教学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文中讲的是一位身体羸弱的母亲,生病住院,儿子在抱母亲的时候,因为不知道母亲的体重用力过大,受到护士的责怪,也引起儿子深深的自责,从而引出体重 80 多斤的母亲,却挑起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重担的往事。最后,母亲安详和幸福地瞑目于儿子的怀抱中。讴歌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人间真情。

    于老师说,课堂是学生的。整个课堂简简单单,却扎扎实实。没有课件,也没有太多的妙语连珠。两个课时的教学,基本是学生在读书,于老师在指导或引导。他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以激趣为先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在读中感悟,积累、迁移,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他教学特别注意细节。例如,他和学生一起书写课题,在写到“抱”字时,他告诉学生,右边“包”字的“横折钩”不要拉得太长,要为下面的“竖弯钩”留出位置……

    他特别注重读书。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用各种方式读,读了又读。他一再教育孩子们要学会“煮书”。他范读课文时,精彩的角色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享受人间至爱真情的美好境界。于老师读得热泪盈眶,许多学生也听得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可他告诉学生,为了读好这一段,在备课时,他至少读了八遍……在指导学生读书上,他花的时间最多。不仅注重集体指导,而且十分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指导。他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被指名朗读的机会。每个学生读书,他都是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每个学生站起来读书时,他就站在他的旁边,或悉心引导学生哪个地方要怎样读,或及时纠正读错或得不好的地方。如学生往往不注意每句话之间和段之间的停顿,他就再三告诉学生,“一定要把句号读出来”。他示范,再示范,学生读了再读。直到会读为止。他亲切地告诉学生,读书时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和想象……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同时,他匠心独运,抓住关键词,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巧妙地将雨果的“对照原则”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从课文中精选能形成巨大发差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结合联想和想象来感悟,体味语言文字,调动学生情感,震撼学生心灵,感受人间真情,自然而然得受到人格美,人情美,人性美的多重熏陶。达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例如:他用板书将“ 89 斤”和“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巧妙组合,启发学生思考和迁移,联系生活实际来体味母亲的艰辛,学生迅速从字面深入,说出“ 89 斤”“重担”“翻山越岭”不仅仅是指母亲挑在肩上的担子在翻越山岭,更是指身体羸弱的母亲同时肩负着参加生产劳动,赡养老人,养儿育女等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和辛酸苦辣。再如,他将一个“笑“字,两个问号和”泪水“一词组合在一起,学生也很快从中感悟到了“笑”是什么样的“笑”,“泪水”又是什么样的泪水。很快理解了内容。到最后,于老师扣住一个抱字,将“无数次”(母亲抱儿女)和“一次”(儿子抱母亲)组合,和学生一起诵读《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诗句,再一次在学生的感情世界掀起波澜。

    笔者确实感到惊奇,因为于老师真的很少讲,但学生读懂了课文,真正地读懂了,不仅读懂了,还深深得被课文的内容感动着……

    在品词析句上,于老师同样很注意细节。如在引导学生读懂因为“我“抱母亲时,因为用力过大受到护士的“责怪”时,于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和辨析,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整个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充满着浓郁的“语文味”。听后使人醍醐灌顶——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来教!

    于老师在做学术报告时,始终告诫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要继承我国自古以来就已形成的“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的优良传统,要落实崔峦先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要求,要坚持朱作仁教授从几个语文课题中提炼出来“大量读写,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他强调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深入文本,他说:“只有教师钻出味来初赛能教出味来”。

    听君一次课,胜读十年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9:31 , Processed in 0.0917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