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楹联教育,新声必须独步天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4 13:4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楹联教育,新声必须独步天下作者:张延华


读了梁石先生发表在《中国楹联》2010第1期《对联乃“国粹”之声韵辩》一文,真如骨鲠在喉,直欲一吐为快。怎奈才疏学浅,一时又找不出充足的论据来反驳,只好搁置下来。

    近从《河东楹联网》上看到河南师进通先生的《用新四声撰写的对联就不是国粹吗?》与渭南冯宝哲先生的《现代对联抛弃新声行得通吗?》《再议现代对联抛弃新声行得通吗?》三篇文章,真感痛快淋漓,心情舒畅。尽管我与师先生在对联贴法与自对方面有不同认识并作过学术争论,也无法掩盖我对师先生这篇文章的敬佩与赞同,并为之拍手叫好。特别是年逾古稀且不会普通话只能讲关中方言的冯先生,能有如此高见,实在难能可贵!两位先生的论述已很全面精到,无需重复。笔者只想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一下: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楹联教育,新声必须独步天下!

    笔者在《楹联教学的归属定位与教材编写原则——楹联教学大纲修订之我见》一文中曾强调指出:“坚持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原则。”“联界提出的新老声调‘双轨制’是基于现实状况提出的权宜之计,在征联评联中无疑是必要的。但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大可不必实行‘双轨制’,而必须以普通话声调为标准。这在实践上是必要的,也是完全行得通的。”(《中国楹联报》2006第40期)在《200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为何缺失了对联题——兼谈对联教材的编写原则与联律定则》(《中国楹联》2006第3期)一文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这就是说,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楹联教育,不仅不能以老声为主,而且不能实行“双轨制”,只能是新声独步天下!

    这里就需要搞清两个问题,即新声要不要独步天下与能不能独步天下,也即新声独步天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大家都记得2004年高考全国卷对联题:“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全国一片哗然。不要说考生,就是中小学老师中,又有几个人知道“习”与“国”是古入声字,在这里是仄声,必须用平声字来对?

    毋庸讳言,在这方面笔者也曾有过失误。在《中小学生晨读对联歌》与《启蒙对联儿歌》中都出现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就给以普通话声调为准判定平仄的师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现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从幼儿园甚至呀呀学语时期就开始掌握普通话声调的,完全没有必要舍长而取短,再从头学习早已失去语言实用价值的所谓“平水韵”。所以说,实行“双轨制”只能是搞乱教学加重负担,有百害而无一益!

    有人说,学了新声还要学老声(平水韵)。新声是初阶,老声是高级。这就更大错而特错了!老声只不过是古人运用的已经死去的声调,而新声则是现代人正在使用的活的声调。难道社会在倒退,莫非语言在走向衰亡?

    有人用平水韵写了一辈子对联,不见得就一定写出了传世佳联。有人一辈子用新声调写对联,不见得就一定写不出赢人作品。这里的关键不在声调上,而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诸方面。

    有人说,用新声就无法欣赏体味古典诗词楹联的独特声韵美。这未免更有点杞人忧天了!其实,普通话与平水韵的区别,无非就是一些入声字在捣乱。而入声字还有一大部分归入了上声和去声,只有归入阴平和阳平的字才会出现麻烦。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编选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其中指定篇目70首,推荐篇目90首,共计160首。笔者试用普通话读了一遍,发现韵母不协调的12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孤帆一片日边来”;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等。声调不协调的15例。如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即使完全用普通话去读,也无伤大雅。当然,韵母中的“斜”老师可以指导说古音念“xia”,甚至“来”也可以勉强说古音念“lei”,我们河东方言中还保留着这种音。但是“出”“杰”的古入声,对于我们大部分消失了入声地区的老师来说,是无论如何也发不出来的,更何况去教学生了。倒不如 老老实实就用普通话去读。试看,中小学的师生中有几个人是用平水韵朗读欣赏古诗词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又有哪个人是用平水韵朗诵古诗词的?那种抑扬顿挫起伏升降悦耳动听的音乐美不是表达得淋漓尽致么!独独对联就非要用平水韵才能欣赏与体味?

    笔者在《热情诚可贵,艺术价更高——诗词联评选断想》(《对联》下半月2006第10期)曾说过这样不太恭敬的话:“主张用古代的平水韵(声)平仄贬低普通话声调的朋友,,大约是讲不好普通话的,他也永远体味不出普通话声调抑扬顿挫起伏升降优美动听的滋味的。”不妨让一位谙熟平水韵的老先生与一位掌握普通话的小学生比赛朗诵古诗词楹联,大家听听,哪个更悦耳动听?这里恐怕不仅仅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问题吧?

    几年来楹联进校园的实践证明,熟练掌握普通话的青少年学生,对于对联中的平仄要求是很容易接受的,而平水韵却是此路不通的!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至少在楹联进校园这个领域内,“平水韵主宰论”“双轨制”“先新后老论”通通可以休矣!普通话新声要独步天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03:20 , Processed in 0.0691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