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64|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川市志-教育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 11:1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川市志-教育篇(一):学前教育转载


一、学前教育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学前教育经历了发展(1986年~1990年)、提高(1990年~2000年)、整合(2000年~2006年)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市(县)机关幼儿园为业务龙头,民营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格局。
1985年底,汉川县有幼儿园103所,171班,入园幼儿6,334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6所,81班,入园幼儿2,962人;农村幼儿园67所,90班,入园幼儿3,372人)。
1986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贯彻全省幼教工作会议提出的“七五”期间“依靠和广泛发动社会的力量,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办园”的方针,汉川县委、县政府鼓励多种渠道开办学前班、幼儿园,组织学龄前幼儿接受教育。是年,全县有幼儿园55所(其中个体14所),134班,入园幼儿4,436人;另有207所小学办起了学前班,计300班,9,784人。
1988年,县教委认真贯彻省教委《关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办好学前班的意见》,积极组织学龄前儿童入学。全县有239所小学开办了学前班,入班儿童11,059人。
1989年,县教委组织幼儿园园长和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省教委、孝感地区教委举办的《幼儿教育纲要》培训班,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培养目标。
是年,全县3岁~6岁学前儿童77,645人,入学前班、幼儿园学习的26,513人,占34%。城关、马口等镇幼儿园入学率达85%以上。
1990年,为推动全县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县教委采取措施落实国家教委1989年11月颁布、1990年2月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使全县学前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当年,全县小学附设幼儿学前班348班,入学儿童11,560人;幼儿园64所,157班,入园幼儿4,872人。
1992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规程》,加强全县幼儿园管理规范化建设,县教委先在马口镇开展试点工作,然后对全县78所幼儿园进行了注册登记。是年11月20日,国家教委基教司幼教处处长陈巧兰一行,在省教委和孝感地委领导陪同下,来汉川检查《条例》和《规程》的落实情况,视察了星星幼儿园、红花幼儿园、棉花公司幼儿园以及城关刘家坮小学学前班。各级领导对汉川的学前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1993年8月,县教委与城关镇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关地区幼儿教育管理的意见》(川教字[1993]27号),内容包括办学条件、师资要求、招收对象、课程设置、收费标准、管理办法6个方面。是年12月,孝感市教委有关领导一行6人来汉川开展幼儿园达标验收。县直机关幼儿园、棉花公司幼儿园被评定为孝感市一级幼儿园,供销幼儿园、星星幼儿园、红花幼儿园和马口中心幼儿园被评定为孝感市二级幼儿园。
1994年1月,县教委重新注册了县直机关幼儿园等21所幼儿园。是年11月,孝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二次年会在汉川举行。此次会议促进了汉川幼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年底,全县有学前班407班,入学幼儿15,595人;幼儿园85所,211班,入园幼儿6,468人。
1995年,为落实省教委、省物价局联合颁发的《湖北省幼儿园、班登记注册办法》和省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要求,县教委对班级人数在35人以上的学前班进行了登记,对符合办班条件的319班进行了审批。
是年“六一”儿童节,县教委组织了城关地区8所幼儿园9个代表队,举行了幼儿故事演讲活动。副县长肖翠萍、教委主任鲁文栋等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
7月中旬,县教委普教股与省幼教培训中心组织了联合国援助项目“学前班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县各乡镇的58名幼教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11月,县教委在城关组织了学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来自全县27个乡镇场及城关地区6个幼儿园的园长、学前班教师100余人参加这次活动。会议期间,县教委普教股股长谢毅鸿作了专题讲座。
是年12月14日,国务委员彭佩云在副省长王生铁、孝感地委书记张忠俭等领导陪同下,到汉川县考察健康教育工作。其间,彭佩云专程前往麻河中心幼儿园,了解血防健康教育情况,并欣然题辞:“麻河中心幼儿园健康教育好”。
1997年上半年,为落实鄂教普《关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总结有关事宜的通知》精神,县教委在全县开展幼儿园及学前班的调查工作,内容包括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及事业发展、办班体制及教材使用、教育教学情况,教师队伍状况等。随后,各乡(镇、场)教育组均制定了《1997-2000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
2001年7月,一位市民致信孝感市信访办公室,反映汉川天主教堂未经审批开办“圣心幼儿园”,对入园幼儿进行宗教教育的情况。孝感市、汉川市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责成相关部门对“圣心幼儿园”违反《教育法》及《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行为进行调查,勒令其停办。同时,市教委印发《依法整顿违规办学(园、班)和加强招生广告管理工作方案》(川教字(2001)20号),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学前班、幼儿园进行了检查和整顿。是年,根据《条例》和《规程》要求,市教委对全市幼儿园的管理提出了暂行意见,内容包括幼儿园招生班容量、保教原则、教材选用、膳食以及作息时间等14个方面。
2003年6月,市教育局对城区22所注册幼儿园(市直机关幼儿园和其他21所社会力量办园)进行了检查。检查统计显示,全市学前教育共有教职工352人(其中教师243人、保育员46人、其他人员53人)、在园幼儿3,532人(其中小班30班815人、中班34班1,099人、大班26班7,287人)、学前班27班890人。
8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等文件精神,市教育局下发了《汉川市教育局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川教字[2003]21号),提出了《汉川市2003年~2007年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年,在“湖北省幼教百年庆祝大会”上,汉川市直机关幼儿园被评为湖北省幼教先进单位。
2006年9月,市教育局、文体局联合举办“中小学、幼儿书画作品评选”活动。市直机关幼儿园、城中城幼儿园、供销幼儿园、星星幼儿园、步行街幼儿园、文苑幼儿园、新世纪幼儿园等单位参加了此次活动。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18:32 | 只看该作者
二、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1984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汉川县为普及初等教育县。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颁布后,汉川县(市)在巩固普及初等教育成果的同时,开始启动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工作。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经历了普及达标(1986年~1996年)和巩固提高(1997年~2006年)两个阶段。此间,市(县)教育局(教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全市(县)义务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学校设置
1.公办学校
1985年,全县有小学523所,其中重点小学12所,中心小学68所,村小443所;初中112所,其中重点初中18所,一般初中71所,小学戴帽(附设)初中23所。
1988年4月,县教委对全县中心小学、学区中心小学进行了调整,确定县实验小学为县直小学,城关一小等31校为乡镇场中心小学,城关镇涵闸小学等59校为学区中心小学。
1989年7月,根据《湖北省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试行意见》(鄂教普[1989]027号)“1.5~2万人设立一所初中,3,000人左右设立一所小学,提倡联村办学”的要求,县教委印发《关于报批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的通知》(川教字[1989]40号),全面规划,综合平衡,积极稳妥地展开布局调整工作。
是年10月,县政府办公室发文《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全县初级中学的通知》(川政办[1989]123号),通报调整后的初级中学情况。当时,初级中学由原来的90所调整为79所,其中定点初中64所,教学点13所,职业初中2所。11月,县教委发文《关于全县小学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批复意见》(川教字[1989]61号),向各乡镇场教育辅导组通报调整后的小学,由原来的526所调整为325所,其中乡、镇、场中心小学29所,学区中心58所,村小238所,教学点195个。
1995年7月止,全县撤销3所初中(庙头的太和中学、湾潭中学、垌冢的兴隆中学),实有定点初中61校,保留初中教学点5校(旧港中学、三红中学、脉南中学、斗埠中学、玉皇中学),新增初中点6校(城关职高、庙头高中、杨林高中、新堰高中、二河成校、刘隔高中),计初中点11校。
1998年,汉川市实验中学诞生,校舍为原汉川一中。
2001年,市教委成立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局长钱继斌任组长,副局长张标华、张建安和政府督导室副主任何承武任副组长,并成立工作专班。同时,制订了《汉川市2001年~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决定全市2001年撤并小学73校(点),初中撤并2校(点);2002年撤并小学23校(点),初中2校(点);2003年撤并小学25校(点)。此间,各乡(镇、场、办事处)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年底,全市共撤并学校77所(其中小学74所,初中3所),异地新建小学一所。
2002年,全市共撤并学校43所(其中小学41所,初中2所),新建初中一所(北桥中学与原师范艺术初中班合并为官备塘中学)。
2003年6月,全市有完全小学268所,小学教学点59个;初中51所,初中教学点4个;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
2004年6月,全市有初中60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完全小学243所、教学点37个。
2006年,全市有初中48所,小学24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10校),特殊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民办中小学2所。
2.社会力量办学
(1)英才文武双修学校
1999年7月,熊曾红租用汉川县农机学校校舍,创办了汉川县英才文武双修学校。创办初期,招收中小学生46名,以习武为主。
2000年,学校有小学、初中6个班,学生150余人。2002-2003学年度,学校发展鼎盛,共有教职工50人,学生819人(小学8个班,学生455人;初中6个班,学生364人)。学生主要来自于汉川城关、城隍、汈汊等乡镇场,部分学生来自安徽、河南、浙江等省以及周边县市。
2004年,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经营处于困难之中。2007年,学校停办。
(2)汉江武术学校
1984年,黄诚华在汉川县油泵油嘴厂内创办“汉江武馆”。1993年,武馆迁至汉川体育馆,更名为“汉江武术气功学校”,有学生百余人,分初、中、高级三个班。
1995年,学校先后更名为“汉江武术院”、“汉川体育运动培训学校”。在校学生1000余名,分小学班、初中班、高中班和中专班,中专班设有文秘、体育、保安、武术套路、武术散打等专业。
2000年,学校取消中专班,更名为“汉川汉江武术学校”。
1997年,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98年,学校被中国武术协协授予“武术事业奉献奖”,并入选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武术图典》。
(二)学制与课程开设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小学一直为六年制,初中为三年制。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市(县)的中小学课程开设经历了五个阶段。
1986年~1991年,按国家教委下发的(84)教初字008号文件精神以及《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全县小学课程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农业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科目。
1992年~1994年,中小学遵照国家教委教基(92)24号文件精神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安排表》开设课程。
1995年8月,根据国家教委1994年7月5日印发的文件精神,县教委转发了国家和省教委《关于印发<实行每周40小时标准工作制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意见>的通知》,颁布了汉川县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
1997年10月,为贯彻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县教委对全县执行课程计划的工作提出了如下意见:
1.全县各级学校实行五日制,教师工作8小时,中心小学和条件较好的村办完小可利用星期六上午半天,组织学校兴趣小组或“特长班”学生开展活动。
2.中心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增开劳动课1节,村办完小可对语、数两科每周各增加1课时。小学3班(含3班)以下教学点,只开设思想品质、语文、数学、自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体、音、美活动。小学各年级每周在语文课中开设一节写字课,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三年级以上每周开设作文课。
3.初中外语统一按“水平Ⅱ”开设,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中解决。
4.小学一、二年级体育活动课每周各2小时,三年级每周1.5小时,四年级及初中每周各1课时。在体育活动课时中,间周安排一课时用于健康教育,其余用于文娱、科技活动。
其间,部分中小学开设了英语和微机课。
2003年,汉川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按鄂教基(2002)17号文件《湖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执行。课程开设为: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三~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七至九年: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一至九年级:语文、数学、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三至九年级:外语;一至六年级:体育;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详情见下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  


















各学段九年总课时
各类课程、
课时占总课时的百分比
国家规定的
百分比
品德与生活
3
3
696
7.3%
7%-9%
666.54-856.98
品德与社会
2
2
2
2
思想品德
2
2
2
历史
2
2
1
313
3.3%
3%-4%
285.66-380.88
地理
2
2
科学
2
2
3
3
793
8.3%
7%-9%
666.54-856.98
生物
3
2
物理
2
3
化学
3
语文
8
8
7
7
6
6
5
5
5
1985
20.8%
20%-22%
1904.4-2094.8
数学
4
4
4
4
5
5
5
5
5
1425
15%
13%-15%
1237.86-1428.3
外语
2
2
3
3
4
4
4
762
8%
6%-8%
571.32-761.76
体育
3
3
3
3
3
3
939
9.9%
10-11%
952.2-1047.42
体育与健康
3
3
3
音乐
2
2
2
2
1
1
1
1
1
9-11%
856.98-1047.42
美术
2
2
2
2
1
1
1
1
1
906
9.5%
综合实践活动
6
6
6
6
6
5
6
1703
17.9%
16-20%
1523.52-1904.4
地方与学校课程
4
4
周总课时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9522
100%
学年总课时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三)招生及学籍管理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保障适龄青少年入学。各小学、初中均采取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的方法招收小学、初中新生。
1990年6月,县教委印发《关于严格执行初中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的意见》,强调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有效地控制重复教育,保障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1991年1月,县教委颁布《汉川县初中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共九章五十条。细则规定初中学籍实行三级管理:学校管理学生学籍档案和学生正常升、留级;教育组管理招生和学籍异动情况的审查申报;教委管理学籍卡,负责学籍异动情况的审批和结业证书的签发。
1997年3月,县教委下发《关于加强普通初中学籍管理的补充规定》,对控制学生流失、控制重复教育、处理学生异动等作了补充规定。
1997年4月,汉川县教委印发《汉川县义务教育小学段学生就学管理办法》。
2001年,汉川市教委修订《汉川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19:04 | 只看该作者
(四)德育工作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质教育。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理论指导,以《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为基本依据,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为基本目标,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
1.德育管理
20世纪80年代,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中小学教育处于拨乱反正时期。这期间,中小学德育体系得以重建和完善。1985年8月,国家教委和司法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小学法制教育的意见》,1985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1988年是德育工作制度化、系列化的一年。是年8月,国家教委分别颁布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德育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自此,汉川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89年5月,县教委在汉川一中召开了县直学校领导座谈会,部署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
6月8日,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波及汉川地区,少数学校也出现了大字报、标语等情况。县教委及时转发了鄂教传真(89)04号文件,并组织干部深入到学校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后,县教委又下发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统一师生认识。
1990年以前,汉川县各中小学内部的教育管理职能包含在教导处之中。1990年3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小学德育纲要》等文件精神,强化中小学德育管理,县教委决定在部分中小学设置政教处。规模较小的学校虽然未设政教处,但管理职能仍然由教导处完成。
1990年5月,县教发印发国家教委《关于中学生品德评定的几点意见》,开展学生品德评定工作。11月,为进一步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县教委召开有邹光汉、林慎明、袁宏炎、梁遗哲等13名老教育工作者参加的座谈会,总结中小学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教训。
1991年1月4日,庙头镇平章小学的王平章烈士纪念馆开馆,县教委主任张重芬、视察员肖俊杰出席了活动。
1995年8月,县教委下发川教普[1995]16号文件,转发国家和省教委《关于正式颁布中学德育大纲的通知》,要求各教育组和中学认真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理解和掌握《大纲》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
1995年5月,汉川一中、实验小学、城关一小、庙头平章小学、分水镇播义中学五校领导和吴遵和等13名教师代表,参加了孝感市德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经验交流会。汉川一中和庙头平章小学在会上交流了经验。实验小学、播义中学教师李必文,二河教育组干事李培中被评为湖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是年,全县共有德育基地120多处,德育试点学校28所。
1997年1月,县教委举办了全县中小学德育干部培训班,参加对象为各乡(镇、场)普教干事,中学、中心小学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共110人。省教委普教处、汉川县委宣传部、政府科教科领导参加了培训会议。
5月底~6月初,省教委举办德育工作管理讲习班,汉川一中、汉川三中、马口中学、分水中学、城关中学、泵站中学、垌冢中学、脉北中学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参加了讲习班培训。
2000年4月,市教委组建首个“师德之光”报告团,在全市进行巡回演讲。
2002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加强德育常规管理,强化一日常规检查工作。部分中小学以庆“五四”青年节、庆“六一”儿童节和迎元旦等活动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垌冢镇的美育节、泵站中学的校园文化节、仙女山一小的科技制作展等各具特色。同年,市教育局启动德育基地——“汉川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
2004年1月,市教育局在实验中学召开了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总结表彰会,表彰了2003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通报了湖北省第六届黄鹤美育节及孝感赛区获奖名单;实验中学、汉川一中、仙女山学区、新河镇、东风小学在会上交流了工作经验。
9月,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宣传月活动”和“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
是年,市教委先后组织市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城关中学、仙女山一小等校的600多名学生到“汉川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汈汊湖基地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2006年1月,市教育局召开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仙女山办事处二小等现场,汉川一中、汉川二中、实验中学、韩集中学、民乐中学、实验小学、仙女山办事处二小、脉北小学交流了工作经验。
2.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由德育目的决定的。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决定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法制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1986年~1988年,全县中小学把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三热爱”)教育。
1990年3月,县教委提出加强德育工作研究,明确德育的基本内容为“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学雷锋和英雄人物、爱国主义系列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及其他教育。
3月,教委分别发文《关于转发<开展爱国主义系列活动的通知>(鄂教普[1990]01号)的通知》(川教字[1990]14号)、《关于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意见的通知>的通知》(川教字[1990]15号),要求各地结合“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庆祝活动,有计划地举行爱国主义系列的歌咏、演讲、写作、知识竞赛等活动。
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4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县教委于同年9月下发川教字[1990]50号文件,转发省教委《转发国家教委<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严格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中小学遵照执行。
1991年1月,县教委下发《关于1991年德育工作意见》(川教涵字[1991]1号),提出当年全县德育工作的三大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随后,又相继下发《关于转发今年秋季开学后在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通知》(川教字[1991]43号)(以下简称“两史一情”教育)和《关于收看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电视讲座的通知》(川教字[991]24号)。
是年,县教委组织了“三热爱”系列活动,如6月“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7月1日与团县委联合组织的城关地区学校“爱党歌咏会”活动、10月举办的全县中小学生“爱党手写报展览”活动、11月组织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综合性知识竞赛”活动等。
1993年9月,县教委下发《关于转发国家教、省教委<关于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教育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川教字[1993]36号),组织全县中小学生以缅怀毛泽东丰功伟绩为主题的“手写报”竞赛和“火车向着韶山跑”的征文比赛活动。全县近8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活动,200多篇优秀作品在县内巡回展出。
1994年1月,县教委下发《关于转发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广播电视厅、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广电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的通知”》(川教字[1994]2号),要求全县各中小学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分层次、有计划、有选择、有指导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将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引入学校活动课程,每个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2-3次,使每个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能看到规定的必看片和选看片。
1995年2月,县教委以川教普[1995]1号文件,印发国家教委、省教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各乡(镇、场)教育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纲要》和《意见》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结合起来,共举办教育讲座709场(次),手写报展评540场(次),编手写报8万余份,专题演唱会500余场(次),评出优秀征文299篇。
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县教委下发川教普[1995]17号文件,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开展《抗日烽火》一书阅读活动,共分发读本1,117,000册。此外,部分中小学还邀请抗日老战士肖光汉、宋绍英等人讲述了抗战英雄事迹。
8月底,县教委与县委宣传部、文化局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展映活动的通知》(川宣发[1995]17号),组织中小学师生观看《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敌后武工队》等17部影片,并运用观后座谈、宣讲影评、办墙报、出专栏等形式,把活动引向深入。
2003年元月,市教育局根据孝感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看世界、看中国、看湖北”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孝宣发[2002]21号)文件精神,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看世界、看中国、看湖北’主题教育活动征文竞赛的通知》(川宣发[2000]15号),同时分发读本620,000册。
2003年6月,市委宣传部、教育局、团市委为落实《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题读书活动的通知》(鄂宣文[2003]34号)精神,下发《关于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题读书活动的通知》(川宣传[2003]8号),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阅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活动。
2004年12月,市教育局与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物价局、团市委联合以川宣发[2004]14号文件形式发文,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民族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全市中小学通过举办报告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爱国主义影视片、防空警报试鸣演练、国旗下宣誓、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让青少年重温抗战历史,感受历史沧桑巨变,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006年9月,市教育局以川教基[2006]21号文件形式转发《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关于组织开展2006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第三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教育活动。活动以“举长征旗、走长征路、做时代主人”为主题,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开展“六个一”活动(读一本长征书、看一部长征影片、学唱一首长征歌曲、举行一次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凭吊先烈活动、举办一次主题班会、做一件有益的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
(2)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1991年8月,国家教委颁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小学生规范》)。县教委把落实《小学生规范》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全县小学加大学生养成教育力度,掀起落实《小学生规范》的高潮。西江乡绿化小学为便于学生掌握《小学生规范》内容,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背记。如《上学》部分,对低年级学生要求是“好学生,起得早,穿衣穿鞋不哭闹;洗好脸,背好包,告别父母上学校”。马口镇教育组将《小学生规范》分解,量化后建立了《学生思想品德鉴定联系卡》,采取一周自评,一月班评、家长评,最后由班主任、学校集中评的方法,评出红旗班级和文明学生。
1993年3月,县教委下发《关于开展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30周年活动通知》(川教字[1993]9号),要求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把学习雷锋同学习赖宁、汉川海军英雄一等功臣何正会、优秀教师代表杨文兵结合起来。
1993年3月,国家教委颁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中学生规范》)。县教委迅速将《中学生规范》下发,要求各中学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落实言行规范。
5月上旬,城关中学学生彭伟涛勇斗歹徒,保护校园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县教委在城关中学召开了“校园小卫士”彭伟涛命名表彰大会,号召全县中小学生学习彭伟涛见义勇为的精神。
1995年3月,县教委下发《关于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我们身边的英雄少年》一书阅读活动的通知》(川教普[1995]5号),并分发图书5万余册。
7月,回龙镇杨占小学学生王秀芳为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县教委以川教普[1995]13号文件形式,发出《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向王秀芳同学学习的通知》。
1997年,县教委围绕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组织了有8.3万名中小学生参加的迎回归知识竞赛、迎回归手写报展评、“学雷锋、学赖宁,争创‘十佳’中小学生”等活动。
2005年8月,为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市教育局制订了创建“红领巾一条街”活动实施方案。市实验小学市区仙女山转盘至西湖路口天桥,开展了“奉献在星期六”、“争做维护街道秩序小劝导员”等实践活动。此项活动使“红领巾一条街”成为汉川市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窗口路段。
2005年9月,市教育局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小学三、四年级立足于“启蒙、引导”,以廉政故事、童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五、六年级立足“知晓、感召”,以历史清正廉洁故事,老一辈革命家高风亮节以及建国以来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为主,教育学生树立是非观、法律意识、诚信意识,从小培养尊敬廉政人物的感情;初中立足于“明理、榜样”,以我国基本法律和正面典型为主,培养学生树立基本是非观,奠定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
2006年4月,根据鄂关通(2001)1号文件精神,市教育局下发川教基(2006)14号文件,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中华魂”(团结互助友爱,共建和谐社会)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活动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与评选“文明校星”相结合,与培养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相结合,分中学组、小学组组织了征文竞赛。
(3)法制教育
1986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联合发出号召,在全国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并制定普法规划。1986年~2006年,全民普法历经了“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四个阶段。此间,汉川市(县)教育局(教委)高度重视中小学师生的法律知识普及工作,师生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1990年10月,县教委组织42人的普法验收工作队,分成11个小组,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普法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
1986年~2006年,为落实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不少中小学采取了主办法制教育报告会、法制教育宣传展览等多种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部分中小学还尝试聘请公检法人员担任学校法律顾问或法制副校长,协调校内法制教育工作和周边治安工作。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中小学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以外,还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理想前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
(五)教学管理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市(县)局(教委)从1986年起,每学期期末都对全县(市)小学、初中教学质量统一测评。质量测评由教研室命题、制卷、统一考试时间,各乡(镇、场)中心初中(教育组、学区)组织考试,统一阅卷,并进行质量分析。
1989年4月,县教委对中学劳技课、小学劳动课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总结了马口镇高湖小学劳动课开设的典型经验,其后在蒲圻县召开的“全省中小学劳技课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1991年1月,县教委下发《关于初中教学质量评价的意见》,随后,并组织县教研室对12所初中和部分村小进行了常规教学视导活动。
1993年秋始,县教委开展了创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活动,评出35所中小学为汉川首批“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1993年以后,市(县)教育局(教委)共评出县级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86所、地市级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11所。此项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
从1993年起,县教委将中考参考率、合格率、及格率、优质率四项参数的权重分别确定为4:2.5:1.5:2.0,综合评估初中教学质量。其中加大参考率权重,旨在增强控制中小学生流失(以下简称“控流”)意识,保证义务教育质量。
1995年开始,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始中小学“示范学校”督导评估活动(详见“教育督导”部分)。1995年~2006年,评出市(县)级中小学示范学校42所,地市级示范中小学校15所。
1997年2月,为落实中共中央《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县教委制定《汉川县1997年~2000年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教委主任鲁文栋为组长,副主任邓衍浩、张标华为副组长的实施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和由普教股、成职教股、人事股、师训股、教研室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
是年7月,教委组织机关股室负责人和27个乡镇场的教育组长,到湖南、山东等地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同时,还邀请了湖南汩罗、省教委、省教科所专家和武汉市知名学校校长到汉川作辅导讲座。1997年3月和7月,县教委两次召开素质教育培训会,集中培训乡镇场分管教育的党政领导和中小学校长。
1997年5月和10月,市教委两次在马口镇召开了素质教育现场会,推介马口镇开展素质教育的经验,推动全市素质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1997年11月,市教委召开了泵站中学等8个单位的整体改革试点学校座谈会,总结了学校整体改革的情况。其后,泵站中学、西江绿化小学参加了孝感市教委召开的整体改革会议。
1997年3月,县教委印发《汉川县一九九七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方案》(川教普[1997]5号),首次将体育考试纳入到初中生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之中。
1997年,为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大胆尝试评价制度改革。市教委在总结杨林小学等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汉川市中小学教育评估方案》。
1999年11月,为贯彻落实国家教委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指示精神,市教委在刘家隔镇召开了有各乡镇场教育组长、普教干事参加的以“减负增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教学效益)为中心内容的现场会。
2001年4月,为贯彻教基(2000)1号和鄂教普(2000)2号文件精神,切实规范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市教委提出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导意见。
2001年11月,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市教育局下发川教普(2001)20号文件,提出了加强教学管理的意见。
2002年1月,市教育局在城关召开了全市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展示会包括素质教育成果展、学生动手动脑现场展示、素质教育专题片和专场文艺演出。
2004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人员,对20世纪90年代末制定的《汉川市中小学教育评价方案》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方案”包括《汉川市中小学学校工作评价方案》、《汉川市中小学校长工作评价方案》、《汉川市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汉川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暨教育科研成果展示会议,表彰了2004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个人。市委副书记黄修平、副市长张艳出席会议并讲话。
是年,市教育局开展了“教育教学质量年”活动。
2006年秋,市教育局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两查一评”(期初查开学、期中查常规、期末评质量)制度,对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进行检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19:38 | 只看该作者
(六)体育、艺术教育与卫生工作
1.体育
(1)体育教学
1986年~2006年,随着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的逐步完善,汉川市(县)中小学体育教学日趋规范。为强化管理,1995年以后,部分中小学开始设置体育卫生艺术管理处(以下简称“体卫艺处”)。全市(县)中小学普遍坚持开展“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和“两操”(早操、眼保健操),体育教学效果较此前有了明显提升。二十年间,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明显增加,身体素质整体明显提高;体育教师队伍人数和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提升,涌现了胡昌雄、曾雄等一批优秀教师。
1992年10月,全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在孝感市举行,汉川县城关中学、泵站中学等校部分女学生参加了开幕式大型团体操《龙飞凤舞庆丰收》第四场“龙凤呈祥”的演出,被大会组委会授予评为“贡献奖”匾牌。
1992年12月,县实验小学体育教师曾雄被国家教委、《人民日报》等单位评为“优秀体育教师”。
1994年,县实验小学被湖北省体委、教委评为“湖北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教委评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校长晏金洪被孝感市体委评为“孝感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十佳校长”。
1995年3月,县教研室首次开展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全县有80多人参加活动,18名教师获奖。泵站中学教师胡昌雄、实验小学教师蒋爱民代表汉川参加了孝感市体育教师优质课评比,分获一、二等奖。
1995年以后,为落实中小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部分较大规模的中小学开始设置体卫艺处。规模较小的中小学虽未设体卫艺处,但其管理职能由教务处(或教导处)负责。
1993年~1998年间,由于汉川市(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推动,各乡(镇、场)教育组及初中纷纷举行春季或秋季运动会,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此外,1997年3月,县教委首次将体育考试成绩纳入到初中生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之中。此举极大地刺激了中小学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学向常态化、有效性方向发展。此间,汉川市(县)初中体育竞赛水平处于孝感市前列。
1997年,市实验小学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教委评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校长晏金洪被评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个人”。是年,泵站中学教师左泉洲在孝感市体育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中学组一等奖。
1998年,在汉川市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市)”活动中,实验小学、泵站中学等校接受检查并受到好评。是年,城关一小教师尹胜在全省体育优质课竞赛者获得一等奖。
1998年5月,泵站中学被省教委、体委联合授予“湖北省体育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10月,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校长汪洪被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评为“全国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体育教师胡昌雄被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1999年1月,在泵站中学“五连冠”纪念雕像落成时,教委主任鲁文栋为学校题词:“全面育人、永争一流”,副主任邓衍浩为学校撰写了《体育红旗颂》碑文。
2001年11月,由于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成效突出,城关中学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2年,仙女山二小被省体育局评为“湖北省2001年度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
2004年2月,市教育局开展体育教学评比活动,内容包括组织体育优质课竞赛和“三个一”(一份教学案例、一篇论文、一份质量评价分析报告)活动。
(2)体育竞赛
1986年~1990年,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各级中小学体育竞赛活动减少,汉川县中小学县级和乡镇级竞赛活动的举办也缺乏连续性。1990年以后,汉川中小学体育竞赛活动组织日臻规范,初中生田径运动会、小学生红领巾杯篮球赛、小学生希望杯乒乓球赛等竞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县)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教学形成良好互动,并涌现了一些体育特色学校,在孝感市乃至全省产生影响。2005年后,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以综合性竞赛活动——“体育节”形式出现。
①乒乓球竞赛活动
20世纪60、70年代,马口镇乒乓球业余训练形成特色,被誉为“乒乓之乡”。80年代以后,马口小学、高湖小学、马口中学依托马口业余体校,继续开展中小学乒乓球活动。由马口中学进入湖北省队的梁浩曾在国际乒乓球比赛中战胜过世界冠军、瑞典著名运动员瓦尔德内尔。1987年4月,中国乒协副主席张燮林、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许绍发等人到马口业余体校考察。同年8月,国家体委授予马口业余体校“全国业余体育训练先进集体”奖牌。1991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体育栏目对马口业余体校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情况进行了报道。
1998年以后,城关一小、城关四小、实验小学等校均开展了课余乒乓球业余训练。
2001年10月,由市教委主办、城隍教育组承办的汉川市第五届小学生“希望杯”乒乓球赛在市体育馆举行。
2002年10月,由市教育局主办、仙女山一小承办、仙女山学区和市体育教学研究会协办汉川市第六届小学生“希望杯”乒乓球赛在市体育馆举行。
2003年10月,市实验小学在湖北省十一届运动会获少年组乒乓球男子团体第4名。
2004年10月,市实验小学在黄石市举行的省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少年组男子团体第五名。
2005年3月,实验小学学生彭倪康在武汉市举行的“湖北省苗子杯乒乓球赛”中,获男子单打第一名。7月,在荆州举行的省乒乓球锦标赛中,实验小学获少年组男子团体第五名、女子团体第六名。
2005年10月,市教育局举办了汉川市第一届中小学生体育节。体育节包括汉川市第六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汉川市第七届小学生“希望杯”乒乓球赛。
2006年,市实验小学在襄樊举行的省十二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分获少年组男、女子团体第四名。是年4月,实验小学被孝感市文体局、孝感市教育局授予“孝感市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称号。
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1993年~2005年,为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汉川市(县)教育局(教委)共主办了十届初中生田径运动会(汉川县第三、四、五、六届,汉川市第一、二、三、四、五、六)。运动会先后由城关中学、泵站中学、桃园中学、实验中学承办,城关教育组、脉旺教育组、体育教学研究会协办。泵站中学获得汉川县第三、四、五、六届和汉川市第一届团体冠军,城关中学获得汉川市第二、三、四、五、六届团体冠军。
1994年5月,县教委副主任陈自超率队参加孝感市第一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汉川获精神文明奖和初中组团体亚军。
1998年4月,市教委副主任邓衍浩率队参加孝感市第二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初中组团体冠军。市教委随后通报表彰输送主力队员的泵站中学和输送参赛队员的城关镇,并对泵站中学提出的“泵中永远争第一”的拼搏精神给予了肯定。
2005年10月,市教育局举办了汉川市第一届中小学生体育节。体育节包括汉川市第六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汉川市第七届小学生“希望杯”乒乓球赛。
③小学生篮球赛
1990年5月,由汉川一中教师陈正道、县体委干部张剑飞倡议,城关教育组与县篮球协会联合主办了城关地区第一届“红领巾杯”小学生篮球赛。此项赛事以后每年作为城关地区迎“六一”系列活动之一由各校分别承办,在五月底举行。参赛队除城关镇所属小学外,实验小学、新河镇东风小学、城隍镇农利小学等小学也曾应邀参赛。2003年,“红领巾杯”小学生篮球赛在举办十二届后停办。
1999年,市教委主办汉川市首届小学生“希望杯”篮球赛。
④其它比赛
1994年,泵站中学、城关四小代表汉川县参加孝感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泵站中学获初中组男、女团体冠军。
1998年8月,泵站中学代表孝感市赴公安县参加“湖北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获团体第四名。
2000年10月,城关中学、城关四小、实验小学等中小学参加孝感市首届运动会,分别参加了中学组、小学组田径、游泳、乒乓球、体育舞蹈等项目角逐。
2002年11月,市文体局、教育局、总工会联合举办了汉川市首届“银海杯”围棋棋王赛和“希望杯”少儿围棋小棋主赛。此次活动由汉川市棋牌协会、汉川围棋会馆承办,银海酒店、有线电视台协办。
2004年5月~8月,实验中学、城关中学、实验小学、仙女山二小代表汉川市参加孝感市第二届运动会,分别参加了初中组、小学组田径、游泳、乒乓球等项目角逐。汉川市政府分别授予仙女山二小和城关中学“特别贡献奖”、“贡献获”匾牌。
2005年,仙女山一小获省体委、教育局、省门球协会主办的省少儿门球赛优秀组织奖和总分第四名。
2.艺术教育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中小学艺术教育主要是以音乐、美术课堂为主阵地,结合校内外艺术教育活动来进行的。为强化此项工作,1995年以后,部分中小学开始设置体卫艺处,未设体卫艺处的中小学其艺术教育管理职仍由教务处(或教导处)完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垌冢镇教育组、实验小学、西江小学、泵站中学等地和部分中小学艺术教育较有特点。至2006年,垌冢镇美育节、泵站中学校园文化节仍在持续活动之中。由于艺术类教师人数与素质等方面原因的制约,汉川市(县)部分中小学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及教学效果,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尚存一定差距。
1989年,在湖北省少年儿童《三热爱》书法、美术、摄影比赛中,县实验小学获“孝感赛区优秀组织奖”。
1993年5月,湖北省、孝感地区教委艺术委员会有关领导来汉川检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情况,分别到实验小学、城关中学、泵站中学、西江乡检查,对美育工作成效给予了肯定。
是年11月,西江乡被省教委评为“全省美育先进单位”,并在全省美育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题为《让美充满幼儿心灵》的交流发言。
1994年3月,县教委印发《汉川县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川鄂字[94]5号)和《汉川县第一届学校美育节活动方案》(川教字[94]11号)两个文件,成立了“汉川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举办了汉川县第一届学校美育节。
1995年,县实验小学教师于秀兰获得湖北省美术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和中南六省美术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1997年,在湖北省黄鹤美育节系列活动中,汉川一中、垌冢中学、城关中学、西江中学、实验小学、城关一小等校参加了孝感市赛区汇演;实验小学的《热爱地球妈妈》参加了全省调演;西江中学音乐教师戴普庆在省美育节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1997年暑期,县教委开展了有百余人参加的音乐、美术教师培训,促进全县音乐、美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000年6月,城关四小获十三届“双龙杯”全国少儿书法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2年元月,市教育局在实验小学举行全市中小学学生艺术制作展示。来自各乡镇场的565名学生进行了器乐演奏、书法、绘画、手工工艺作品等艺术展示。此次活动展示了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成果,推动了全市艺术教育的发展。
2003年4月,在湖北省第六届黄鹤美育节活动中,汉川一中的《汉川斗笠好》获舞蹈类中学组一等奖;汉川职业技术学校的《春华秋实》获舞蹈类中专组三等奖;实验中学的音乐短剧《班团会》获综艺类中学组二等获,曾楚华的《瑶族舞曲》获课件二等奖;汉川一中胡静的美术作品《踏歌行》获中学组三等奖;城关中学李涛的《卡通画》获美术类优质课中学组一等奖;市教研室于秀兰撰写的论文《浅析儿童绘画中的稚拙美》获中学组论文二等获;汉川市教育局获先进单位奖,张建安获先进个人奖。
2004年,实验中学严松涛创编的音乐剧《班团会——说出心中的烦恼》获湖北省教育系统文艺汇演初中组二等奖。官备塘中学骆琪等学生的五幅作品获湖北省第八届中小学生幼儿美术书法摄影比赛铜奖。
2006年3月,在湖北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中,实验高中谢姣美、城关中学李涛、汉川一中陈默、官备塘中学王伶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骆婷、实验中学严松涛分获论文、作品、优质课奖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付烈斌获先进个人奖。
9月,教育局、文体局联合举办了汉川市第三届幼儿、中小学生书法绘画作品评选活动。
10月,实验中学、城关中学在湖北省第十届中小学生美术作品比赛中,获多个金、银、铜奖。
此外,1986~2006年间,部分社会艺术培训团体及个人,在营造艺术教育氛围、培养中小学艺术类特长生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3.卫生工作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中小学卫生教育主要以生物课、生理健康课为主阵地,结合血吸虫防治(以下简称“血防”)、艾滋病防治(以下简称“防艾”)等活动进行。此间,城关中学、泵站中学、实验中学等中小学曾先后设置卫生室,并配有专(兼)职医务人员。
为强化中小学卫生教育意识,1995年以后,部分较大规模的中小学开始设置体卫艺处。规模较小的中小学其卫生工作职能由教务处(或教导处)完成。
(??)年开始,市教育局决定每年在中考之前组织初中毕业生身体检查,工作由市卫生防疫站完成。
1990年6月,国家教委、卫生部联合颁发《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后,县教委迅速在全县各级学校中贯彻《条例》精神,部署学校卫生工作。
1991年6月,教委印发了《汉川县教委关于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血防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教育。
1995年12月14日,国务委员彭佩云在副省长王生铁、地委书记张忠俭、县委书记郭远东陪同下,视察了麻河中学和麻河中心幼儿园的血防健康教育情况。彭佩云高度赞扬麻河中学血防教育工作抓得扎实,很有地方特色,并题词“麻河中心幼儿园健康教育好”。
1995年以后,部分中小学开始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并建立中小学生健康档案。
1996年4月28日,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寄生虫系教授韦伯一行考察汉川县血防教育情况。
1997年5月,汉川县血防办公室、县教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开展中小学血防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川协地办[1997]8号),要求各中小学开展血防健康教育“五个一”活动(即一周上一次血防课,一月开展一次血防活动,一季写一篇血防作文,一学期检测一次血防知识,一年举办一次血防知识竞赛),把血防知识普及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血防教育。
1998年2月,市教委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鄂教体卫[1996]020号文件精神,下发《关于下发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川教普[1998]22号文件),,对全市中小学健康教育情况进行评价,并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乡镇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评估指标之中。
2002年8月,市教育局印发省教育厅、卫生厅联合签发的《湖北省中小学校卫生管理规定》,要求各学区切实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建立学校卫生工作督查机制。
是年11月,市教育局、卫生局转发省教育厅,卫生厅转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制订的《学校食堂与学生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各乡镇场学区、局直各学校加强管理,接受监督。
2003年2月,城隍镇农利中心小学学生在校集体早餐时,吃了被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的炒粉,有414名学生感到身体不适,其中有35名学生有食物中毒症状反映。市教育局迅速督办处理此事,并向社会通报了处理结果。
3月,市卫生局、教育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通知》(川卫发[2003]16号),要求全市中小学把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决定定期对学校卫生工作进行考评。
4月,市教育局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川教基[2003]8号),要求各学区中心中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003年春,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肆虐,中小学卫生教育经受严重考验。4月,市教育局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落实非典型肺炎防治措施的紧急通知》(川教办[2003]4号),制订了教育系统防治“非典”工作措施。5月,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预防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通知》(鄂教体艺[2003]22号),要求各学区、各学校高度重视,切实落实防治“非典”的各项措施和制度,坚决消灭和阻断“非典”病源和传播,同时发放《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3,617册。10月,“非典”防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非典”防治期间和之后,全社会健康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的共识。
5月,市卫生局、教育局联合下发川卫发(2003)39号文件,对全市中小学卫生工作进行了专项整顿。整顿围绕学校厕所的卫生状况,学校教室的课桌及采光、采暖、通风等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学校周边的卫生状况等内容来进行。整顿逐校进行,对不符合要求的学校,卫生监督机构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并要求限期整改。
9月1,市教育局发文(川教基[2003]22号)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69号),要求各学区、学校加强预防控制,切实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
2004年3月,市教育局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意见》(川教基[2004]4号),要求全市各中小学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工作责任制,将卫生经费一并纳入预算,并将中小学卫生工作纳入综合督导评估体系之中。
是年11月,市教育局转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川教基[2004]6号),要求各学区、局直学校高度重视“防艾”宣传教育,把“防艾”知识列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艾”教育。
2005年4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湖北省中小学卫生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市教育局、卫生局组成联合工作组,对全市中小学食品卫生进行了综合检查。
2005年,在湖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在血吸虫疫区组织开展的“中小学改厕与预防血吸虫作文知识竞赛”中,汉川市部分中小学参加活动,共有2名学生获一等奖,6名学生获二等奖,12名学生获三等奖。
此外,1986~2006年间,针对中小学生日趋严重的视力下降、牙病上升等问题,部分私营眼镜店、牙科诊所与中小学配合,参与了近视、牙病的预防宣传和防治工作。
(七)课程改革
1950年~1998年,汉川(县)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全国一样,经历了1950年~1951年、1952年~1957年、1957年~1963年、1964年~1976年、1977年~1980年、1981年~1985年、1986年~1998年七次课程改革。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启动。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3年4月,湖北省教育厅发文(鄂教基<2003>15号),汉川市从2003年秋季起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成为全省第二批课程改革试验区。
2003年?月,市政府以川政发<2003>29号文件形式,转发了市教育局《汉川市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副市长张艳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刚、市教育局局长钱继斌为副组长,政府科教科、财政局、人事局、教育局以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领导为成员的汉川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其后,市教育局相应成立了由副局长张建安兼任主任的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由教研室负责人熊小林任主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中心。汉川市教研室、教科所承担了全市课程改革的业务指导工作。
2003年9月,汉川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年级启动课程改革。2004年9月,汉川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其它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
1.狠抓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2003年7月,市教育局选派60名中小学教师到省8所高等院校参加“新课程改革省级培训者培训”。随后,以此为基础组建了汉川市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讲师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课改通识性培训。8月,市教育局邀请湖北省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王祖琴、武昌区教科院副主任吕德新、武昌区中华路小学校长徐宏丽来汉川作课改辅导报告。此外,各学区、各中小学也根据课改需要和当地实际情况,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2.落实课改理念,改变学教方式
2003年,汉川市教研室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了“课堂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活动,提出了实施课程改革“三为本”的基本工作要求——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引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2003年10月和12月,市教育局分别在马口镇马口小学和城隍镇农利小学召开了“坚持校本培训,提高课改实验水平”和“坚持校本教研,深化课程改革”现场会,及时总结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方面的经验,稳步推进全市课程改革。为突破课程改革难点,2004年4月和10月,市教育局分别在分水镇分水中学和市实验中学召开“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研讨会”,探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和评价问题。2004年5月,市教育局在分水镇分水小学召开“汉川市中小学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专题会议,总结、推介实验小学、实验中学、马口小学、分水小学、东风小学等中小学根据本校学生需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经验,努力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框架。
其间,不少学区、学校广泛开展了课改研讨课、交流课等活动,部分中小学还尝试在开放日接待家长到校听课,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3.发挥导向作用,积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不少中小学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如城隍镇农利小学推行的学生成长记录袋采用了多主体参与评价、多角度评价;市实验小学采用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体现发展性评价观。
为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积极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2004年4月,市教育局结合实际情况,组织专班修订了“四个评价”——《学校工作评价》、《校长工作评价》、《教师工作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引导社会、家长以及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2006年5月,市教育局本着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招生制度改革,制定了《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汉川实验区7—9年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汉川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中心编印《汉川课改》23期,在指导、引领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化课程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此轮课改尚在进行之中。虽然课程改革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困惑,例如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如何提高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实效性等问题。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20:07 | 只看该作者
三、特殊教育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诞生与发展
1973年3月,刘隔区神灵公社头潭大队半哑青年曾德顺创办汉川县第一个特殊教育班(以下简称特教班),招收聋哑儿童7名,附设在刘隔区神灵中学内。因多方面原因,特教班于1974年1月停办。
1995年9月,汉川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批准创办汉川县特殊教育学校。1995年10月24日,县政府为学校正式授牌,命名为“汉川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校),借原城关镇五小(官备塘小学)部分校舍上课。
1996年,县教委筹措资金102万元,在城关西湖大道新建汉川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可容纳120名学生学习、生活。
2006年,学校开始招收七年级学生,发展为九年一贯制全日制寄宿学校。
汉川特校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关注。
2004年3月,市政协主席李显昌一行到特校调研,责成市民政局每年为特校解决办学经费3—5万元。2005年4月,市委书记喻楚林率市人大副主任关祥先、彭习美在校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学校师生饮水、校舍维修、教学配套设施、教师福利待遇等问题。2005年5月,孝感市市委书记曹世佑到特校看望师生,并带来慰问金壹万元。2005年6月,省残联理事长、孝感市残联副理事长等领导也到特校调研并看望师生。
社会各界对汉川特校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一些企业和个人先后在学雷锋活动月、特校建校十周年、助残日等活动中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2003年,学校被孝感市人民政府、市残联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2006年3月,学校被汉川市教育局表彰为“2005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是年,校长汪杏桃被评为“孝感市优秀人大代表”。
(二)教育教学管理
1993年10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计划》),汉川特校各年级一直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和教师用书。学校按《计划》开设课程:一、二年级开设有语文、数学、律动、美术、体育、语训、思品、写字、劳动、班会等课程。三年级增开了“自然常识”;四年级增开了“社会常识”、“叙述”,减少了“语训”;五年级减少了“律动”;六年级减少了“语文”、“写字”,增加了“阅读”、“作文”;七年级减少了“叙述”、“自然常识”,增加了“理科”。按《计划》要求,一、二、三年级应开设“矫正”和“活动”课,五、六、七年级应开设“劳技课”。由于受条件限制,“矫正”和“活动”课程未开,“劳技课”开成了“劳动课”。
1997年4月,学校首次举行大型的教研活动。来自武汉市第一聋校、随州特校、新洲特校及孝感市各县市特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5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黄静和徐艳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一节语文课和数学课。1999年10月,孝南区特校全体教师来校交流,黄静执教了一节五年级语文课《美丽的大公鸡》。
为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汉川特校根据汉川市教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教学研究均作了明确规定,每学期组织期中和期末两次文化测试。
2004年,学校教师均被湖北省特教学会吸收为会员。黄静、黄发萍、周凌波、雷芬、魏冬梅、胡艳萍、汤子友7名教师的论文先后在省特殊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获奖。
2005年9月开始,特校学生学杂费全免。
2005年9月,学校制订了《汉川市特校实施绩效挂钩工作方案》和《汉川特校绩效挂钩月工作评分细则》、《汉川特校保育员评分细则》,实行每月评定,奖优罚劣。
1995年~2006年,汉川特校入校学习的残疾儿童达304人次,小学毕业113人,结业130人。不少学生在经过特校学习后,交流能力有了提高。2003年,周志荣等人的美术作品在“湖北省特殊教育学校美术作品竞赛”中获奖。2002~2005年,邹鹏飞等学生走上社会后,从事美容、雕刻等工作,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20:49 | 只看该作者
四、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汉川高中教育始终与汉川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协调,完成了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建设人才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历史使命。
(一)学校设置
1986年,经过初步调整后,汉川全县设置普通高级中学13所。其基本情况见下表:
1986年汉川县普通高级中学基本情况表
校名
创办时间
班数(个)
学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汉川一中
1940.10
21
1389
112
汉川二中
1946.11
13
952
71
汉川三中
1958.8
12
804
70
汉川四中
1956.8
12
765
56
庙头完中
1956.8
6
219
21
新堰完中
1981.8
6
332
23
杨林高中
1958.8
7
527
41
刘隔完中
1958.8
5
286
25
二河高中
1960.8
4
286
17
城关高中
1965.8
8
383
28
北桥完中
1982.8
2
124
17
中洲完中
1960.8
3
111
10
3509高中
1963.7
2
66
7
合计
101
6244
498
1987年~1994年,汉川县对普通高级中学的布局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将杨林高中、二河高中、3509高中、城关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将庙头完中、刘隔完中、北桥完中、中洲完中改为初级中学。
至1995年秋,汉川县共设置普通高级中学5所:汉川第一高级中学、汉川第二高级中学、汉川第三高级中学、汉川第四高级中学、新堰高级中学。其基本情况见下表:
1995年汉川县普通高级中学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平方米
校名
建筑面积
教学用房面积
占地
面积
教职工数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汉川一中
16500
5000
67500
142
1616
611
汉川二中
18805
4540
15694
116
1214
439
汉川三中
6585
1200
25308
82
1207
397
汉川四中
5300
3400
14659
74
680
224
新堰高中
2103
648
20000
28
177
68
合计
49293
14788
143161
442
4894
1739
1996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作出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40万人左右”精神,决定大力发展汉川高中教育。同年4月,县政府发文《关于搬迁新建汉川一中的通知》(川政发[1996]13号),筹措资金7000万元迁建汉川一中。1998年9月1日,迁建后的汉川一中如期开学。
1999年9月,汉川市第五高级中学成立。同年9月,汉川师范设置高中部。
2000年9月,汉川卫校设置高中部,开始招收高一新生;汉川补习高中挂牌成立。是年,汉川第五高级中学停办,新堰高中改办初中。
2001年2月,福星中学设置高中部。同年9月,汉川市高级中学正式设置,定址于原汉川师范北院。
2002年9月,汉川市实验高中正式设置,定址于原汉川卫校旧址。同期,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综合高中部。
至2006年底,汉川市普通高级中学的设置已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三点(二、三、四中)辐射的七校二部的新格局。其基本情况见下表:
2006年秋汉川市普通高级中学基本情况表
校名
校址
班级数(个)
学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汉川一中
城关霍城大道8号
55
3650
242
汉川二中
马口镇朝阳街6号
47
3570
190
汉川三中
分水镇解放街8号
30
2301
130
汉川四中
脉旺镇
24
1851
86
汉川高中
城关仙女大道19号
57
3890
263
汉川实验高中
城关仙女大道156号
43
3330
173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综合高中部
城关仙女大道六合一路1号
24
1708
85
福星中学高中部
沉湖镇福星街
6
303
20
补习高中
城关仙女大道21号
22
1617
102
合计(9)
308
22220
1291
1986年~2006年间,汉川普通高中学校设置大致经历了调整、巩固、发展三个阶段。1986年,汉川县普通高中的班数、在校学生数和教职工数分别是101个、3244人和498人,至2006年分别发展为300个、21719人和7193人。与1986年相比,尽管校数有所减少,但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办学规模也呈逐年扩大趋势。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度
学校数
班级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专任教师数
1986年
13
113
6708
2964
498
1987年
11
98
5906
2466
454
1988年
11
99
5813
2414
438
1989年
11
94
5428
2540
432
1990年
10
85
4963
1872
400
1991年
10
87
5154
1860
430
1992年
10
94
5185
2031
451
1993年
9
80
4353
1547
410
1994年
7
76
4489
1522
421
1995年
5
75
4972
1566
411
1996年
5
81
5670
1552
400
1997年
5
90
6470
1723
422
1998年
5
91
7150
1882
425
1999年
6
114
8389
2526
576
2000年
6
136
9619
2151
647
2001年
8
155
11123
3458
756
2002年
9
189
13929
4251
923
2003年
9
233
17255
5017
978
2004年
9
269
19717
5591
1050
2005年
9
286
20780
6999
1086
2006年
9
300
21719
7391
1137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21:19 | 只看该作者
(三)学制与课程设置
1.学制
1986年~1992年,汉川县重点高级中学(第一、二、三、四高级中学)实行的是三年学制;一般高级中学(庙头高中、杨林高中、新堰高中、刘隔高中)实行的是两年学制。1992年秋起,汉川县所有高中均实行三年学制。
2.课程设置
1986年~1989年,高中文科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体育;理科班不开设历史、地理,开设物理、化学和生物。
1990年,国家教委下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教基[1990]004号,以下简称《调整意见》),对原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1990年5月,省教委印发《关于<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的实施细则》。1991年秋季,国家教育委员会发教基[1991]16号文件,对《调整意见》进行了补充。
1991年10月,孝感地区教委普教科对汉川县定点高中执行教学计划、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招生、学籍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汉川受检学校上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1年,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教基[2000]3号)和省教育厅制定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计划》的精神,下发《汉川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执行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通知》(川教普[2001]26号),从2002年秋起,全市高中学校全面执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计划》。
3.教时安排
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调整意见》),对原高中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时间安排是: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
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对教学时间安排作出了新的规定: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假期10—11周;机动时间1—2周。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总量为3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四).德育工作
1.德育管理
1989年5月,县教委在汉川一中召开学校德育工作座谈会,副县长罗慰慈出席会议,希望各高中适应不断新形势,摸索高中德育工作新方法。
1990年3月,县教委制定《汉川县中小学1990年德育工作意见》,内容包括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等。5月,县教委发川教字[1990]30号文件,要求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德育大纲》为依据,制定学生品德评定的量化标准,把学生品德评定工作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是年,各高中开始设置政教处,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1991年2月,县教委举办德育干部培训班,并召开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至此,全县各高中学校在校长和党支部领导下的、以政教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为主体的、群团组织相配合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学年末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活动日趋常规化、制度化。
2004年7月,市委书记喻楚林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2.德育内容
高中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途径进行,不同时期教育内容各有侧重。
1986年~2006年,全市(县)高中学校开展的德育内容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文明修身工程”等。
(1)爱国主义教育。
1990年3月,县教委发文转发鄂教普[1990]13号《关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的通知》(川教字[1990]14号文件)。4月,县教委与共青团汉川县委、县文化局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宣传活动的通知》(川教字[1990]26号),要求各学校利用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30周年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90周年这三个特殊的历史时间,开展以“不忘国耻,发奋图强”为主题的歌咏、演讲、写作、知识竞赛、看电影等系列活动。此项活动历时一年。
9月,县教委发川教字[1990]50号文件,要求学校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各高中学校开始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汉川一中从1997年开始,按学年度将国旗下的讲话稿结集编印。
1991年9月,县教委发川教字[1991]43号文件,转发省教委《关于今年秋季开学后在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通知》,要求全县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是年底,《湖北日报》以《汉川一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兴国之志、报国之行》为题,对汉川一中开展“两史一情”教育活动进行了报道。
其后,县(市)教委(教育局)结合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1993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95年)、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美军炸毁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199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2001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法制教育。
1986年2月,汉川县成立普法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并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分阶段进行实施。
1987年2月,县教委成立普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全县教育系统的普法工作。全县各高中学校在普法领导小组的组织指导下,部署开展普及法律知识、学法用法教育。3月,县教委普法领导小组与县司法局在刘家隔镇联合组织召开全县中小学普法工作现场会。9月,汉川二中制订《关于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一个五年规划》,自编《汉川二中学生普法读本》。其间,部分高中开始聘请当地派出所指导员任学校法制副校长。
1996年5月,各高中学校开展“争创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和“争创无青少年违法犯罪优胜单位”活动。6月,县委、县政府在汉川二中召开全县“争创无青少年违法犯罪优胜单位”现场会。10月,《湖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动态》载文,推介汉川二中开展法制教育的经验。1997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载文,报道汉川二中创建平安校园的经验作法。
由于高中法制教育成效显著,汉川四中于1997年被市教委评为“无青少年违法犯罪优胜单位”,汉川三中与1998年被市教委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汉川二中于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汉川高中于2004年被孝感市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安全文明校园”,于2005年被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校园”。
(3)文明修身。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汉川各高中学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突出“人”的参与、“人”的活动,着力在学生中实施“文明修身工程”,以教育和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养谦和之情、积渊博之识、行文明之举为宗旨,培养学生文明的仪表、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和文明的心灵,开展文明修身系列教育活动。
1987年10月,汉川一中在学生中开展“同龄人、两地书“活动。学生向老山前线战士寄信1300余封,掀起“学习王爱军烈士英勇献身精神,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潮。1988年始,汉川一中将优秀思想道德教育文章辑成《闪光的珍珠》供师生阅读。1989年9月,汉川一中与驻军87048部队59分队建立军民共建关系。1993年,汉川一中建设“德育陈列室”。1995年10月,汉川一中被中共孝感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2月,学校被中共汉川县委、县政府授予“红旗单位”称号。
1990年始,汉川二中实行“德育导师制”和“德育师徒结对制”,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1994年,汉川二中提出“修身无小事,处处有文明”口号,并开展“创文明班级”等活动。
2000年,汉川一中《德育工作》、汉川二中《二中德育》创刊。
从2003年始,汉川实验高中每年都举办一次“书信感恩、孝心传递”活动,并组织年满十八周岁学生的成人宣誓仪式,培养学生敬老尊贤的品德,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水平。
2005年3月,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汉川二中开辟“德育论坛”。全市各高中学校普遍开展征文、演讲等形式的教育活动。
2006年,各高中学校普遍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做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廉洁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
在持续开展的高中德育教育活动中,涌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2001年11月,市教育局在脉旺镇召开全市德育工作现场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汉川二中、汉川四中两个单位和汉川一中、汉川三中各1名个人、汉川高中两名个人受表彰。2001年12月,孝感市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会,汉川一中以及汉川二中教师邓新祥分别作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出席会议并受表彰。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22:29 | 只看该作者
(五)教学工作
1.教学管理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汉川的高中教育便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为了保障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县教委、县教研室、县教科所和学校相继组建教学教研工作领导专班和工作专班,以加强对教学教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986年以后,高中学校开始注重强调领导责任和实行制度管理,制订了《领导听评课制度》、《教学工作评估量化细则》、《教学质量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
2.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汉川市(县)高中教学在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上也不断变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高中教学工作为适应“精英教育”的需求,强调提高学生升学率。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重“双基”,在教学方法上重讲授,在教学管理上重备、教、改、导、考环节落实。
1993年~1998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导下,汉川市(县)高中教学工作在强调提高升学率的同时,也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1997年开始,汉川一中就启动“青蓝工程”,以后每年均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1998年,汉川三中制定“四定三补”(四定:定时、定点、定科、定人;三补:补知识、补思想、补感情)培训方案,并开展“高三文科综合作业的减负研究”。
1999年~2000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各高中教学思想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教学方法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2002年秋始,汉川市高中开始执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计划》。
2003年~2006年,汉川各高中学校为准备展开的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师资培训和理论研讨等工作。
3.国防教育
1985年以后,县教委及全县各高中学校始终把国防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并通过军训、建设陈列室、建立空军飞行员早期培训基地等形式,培养学生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和国防情怀。
(1)落实学生军训工作。
1985年~1989年,各高中学校按照国家教育部(教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高级中学军事训练一般在一、二年级进行,教学时间为72学时”的规定,将军训定为学生的必修课,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
1990年,省教委《调整意见》实施细则规定:“国防教育不单独设课,安排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中进行或渗透到有关学科中结合进行。”据此,全县各高中学校均采取在新学年开学时对新生进行为期半月的集中军事训练的方法。
2001年5月,教育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级中学的学生军训,今后统一纳入社会实践课程进行。”“高级中学要把学生军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要按照学生军训大纲的规定,保证军训内容和课时的落实。”从此,全市各高中学校学生军训工作进入常规化,规范化。军事训练不仅增强高中学生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高中优良校风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02年7月,汉川一中被湖北省军区、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军训工作先进学校”。
(2)建设国防教育陈列室。
1990年10月,汉川一中建设国防教育陈列室,用照片、实物、文字等形式介绍为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该校毕业生事迹。以后新学年伊始,学校都组织新生参观、学习,激励学生报效祖国的国防事业。
(3)建立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
汉川各高中学校从1986年开始向空军部队输送飞行学员。1994年10月,湖北省招飞工作会议在汉川召开,会议肯定了汉川在培养和输送飞行学员方面所取得的成绩。1998年,市教委决定在汉川一中组建空军飞行学员“苗子班”。1999年10月,广州军区招飞中心和省教育考试院决定在汉川一中建立“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2002年12月,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汉川市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川教字[2002]21号)。从此,汉川的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986年~2006年间,汉川市(县)7次荣获广州军区招飞中心和省考试院联合颁发的“招飞工作特等获”,向广州军区飞行中心输送合格飞行学员共117名。详情见下表: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高中输送飞行学员统计表
年份
合计(人)
第一高级中学
第二高级中学
第三高级中学
第四高级中学
实验高中
汉川高中
福星中学
1986
8
李重庆  林素民
余艳林
严必虎  杨佐生
祁成洪
王子文
鄢来宽
1987
4
张少军  郑大发
王国红 陈又祥
1988
3
陈少启  池群安
肖俊红
1989
2
陈守红
胡胜勇
1990
4
陈小兵  刘传红
吕泽栋
汪尧臣
1991
9
余景刚  张  谪
李  军  刘光红
罗杰祥
吕玉波
李明星
李光军
朱红波
1992
7
李振兵
蒋凯华
孙志斌
黄修真
黄国爽
吴宇明
江勇谦
1993
10
陈华峰
秦尚伟  熊  健
马远华  蒋太群
吴小辉
曾庆武
符建树
涂国春
李志侠
1994
13
王少勇  陈艳文
胡光华  严子山
徐三华  吴开锋
张光凯  严义华
舒兵华  祝林涛
丁正雄
马金林
龙金洲
1995
5
方先根
万志平  黄文刚
李志军  罗金红
1996
7
程少波 许光辉
高  超  涂  辉
张华祥  肖新雄
(1人)
1997
7
刘名舜  段四勇
许  飞  柳文刚
董  波
(1人)
刘小华
1998
6
许志奇  王小东
肖  俊  曾德树
(2人)
1999
7
杨  勇  李  辉
徐  俊
祁承仁  蒋  军
张志发
(1人)
2000
1
陈国红
2001
3
刘小敏  陈华伟
张志新
2002
4
陈卫锋  谢俊雄
朱  超
(1人)
2003
5
汪  虎  王  勇
傅智波
朱  涛
李同文
2004
5
左一敏  王永升
成  杰
余少龙
陈  凯
2005
3
万  龙  祁  鹏
熊小刚
2006
4
岳  恒  曾  乐
张  龙
王  磊
合计(人)
117
54
25
25
11
1
1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23:15 | 只看该作者
(六)体育、艺术教育和卫生工作
1.体育
(1)体育教学
从1950年开始,汉川的高中学校就相继在各年级开设体育课,每周2课时。从1982年开始,“两课”、“两操”就已在学校得到落实。1990年秋季后,按照《湖北省调整后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鄂教普[1990]026号),每周增设体育课外活动课3课时。
1991年5月,汉川县体育教学研究会成立。同年9月,各高中学校开始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
1992年春季,各高中学校开始执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开始建立学生“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当年秋季,此卡被确定为高校录取新生依据之一。
1994年,县教委开始利用暑期培训体育教师,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的需要。
2002年9月,市教育局举行推广第二套广播体操教师培训。
2004年2月,市教育局组织体育教学“四优”(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论文、优秀评课报告)评选活动。各高中均派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2)业余训练
从1989年开始,县教委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和省教委《关于办好我省首批培训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的意见》,要求高中学校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据此,各校相继成立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和羽毛球队等课外训练小组,并开展训练。
1998年,市委、市政府授予汉川二中“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先进单位”称号。
2001年秋始,汉川高中等部分学校学校开始招收和培养体育特长生。到2006年,全市各高中学校共向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专业新生322名。各校输送数如下表:
学校
一中
二中
三中
四中
汉高
实高
合计
人数
95
56
41
11
95
34
322
2003年,汉川高中被孝感市教育局授予“体艺类上省线绝对人数领先学校”称号。2006年2月,汉川一中被省体育局评为“湖北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3)体育竞赛
1988年4月,汉川一中组队参加孝感地区青少年田径比赛,获团体冠军。1989年9月,汉川一中参加孝感地区教委、体委举办的孝感地区重点中学田径邀请赛。1992年11月,汉川一中男、女篮球队参加孝感地区高中生篮球赛,分获第二名和第四名。1994年5月,在孝感市第一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汉川县高中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五名。1998年4月,在孝感市??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汉川代表队获男、女团体总分第六名。2000年,在孝感市第一届运动会上,汉川一中田径队获团体冠军,女子篮球队获第二名,男子足球队获第二名。2004年8月,在孝感市第二届运动会上,汉川一中女子篮球队获第二名,田径队获团体冠军。
1994年至2006年,汉川市(县)教育局(教委)共举办六届高中田径运动会和九届高中男子篮球赛。
2.艺术教育
(1)课程开设
从2001年秋始,汉川市各高中学校均开设艺术(音乐、美术)必修课程,各年级每周1课时。为了让艺术课程的教学得以落实,各高中学校纷纷从原汉川师范学校、大学毕业生中选调或选聘艺术类专业人才充实教学岗位。
(2)艺术活动
1991年3月,县教委发在全县中小学生组织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1993年10月,汉川县召开企业广告文化创作会议。会上,汉川一中创作并表演的湖北小曲《一中颂》获创作、表演一等奖;汉川四中与汉川钢管厂、脉旺文化馆联合创作并演出的小品《酒仙下凡》获创作、表演二等奖。1994年1月,县教委成立“汉川县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同时印发《汉川县学校艺术教育规则》。1994年9月~12月,县教委主办全县第一届美育节活动。汉川一中“红五月”歌咏会自此一直延续举办。1998年~2006年,市教育局与文体局联合举办了三届幼儿、中小学生书画展。
2001年秋始,汉川高中等学校开始招收和培养艺术类特长生。至2006年底止,全市各高中学校共为艺术类院校输送新生计462人。各学校输送人数见下表:
学校
汉川一中
汉川二中
汉川三中
汉川四中
汉川高中
实验高中
合计
人数
80
75
41
21
232
13
462
2002年9月,市教育局发川教字[2002]14号文件,转发《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通知》(鄂教体艺[2002]13号)。各高中学校根据文件精神,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工作。2002年12月~2003年6月,市教育局在组织湖北省第六届黄鹤美育节汉川赛区活动过程中,开展了中小学校艺术课的“四优”评比活动。
3.卫生工作
(1)卫生管理。
1986年,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发布的《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要求,汉川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均设有卫生室,并按学生人数配备专职医护人员。20世纪90年代,因医护人员待遇落实不到位、行医资格证缺失、退休未补等原因,二中、三中、四中卫生室先后停设。到2006年底,设有卫生室的学校有汉川一中、汉川高中和实验高中。
1990年5月,国家教委、卫生部发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同年底,汉川县根据省教委、省卫生厅《关于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1991年6月,县政府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教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转发<关于加强中小学血防健康教育的通知>的通知》(川血办[1991]06号)。9月,县教委发文《关于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血防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川教字[1991]45号),并组织专班对各高中进行了督导和检查。从1992年开始,全县各高中学校普遍建立卫生日查制度,并将卫生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工作责任范畴。1999年6月,为贯彻执行省考试院制定的《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体检规则》,各校组织体育教师和校医(部分学校临时聘请),完成了高考考生体检和学生体质监测任务。2001年4月,市卫生局、市教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汉川市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终期考评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卫发[2001]39号),对学生常见病预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9月,市卫生局、市教委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检查的通知》(川卫发[2001]78号),组织专班人员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情况进行了拉网式监督检查。10月,市卫生局、市教委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汉川一中、汉川高中和补习学校受到表扬。11月,市教委发《关于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对建始县茅田乡太和小学学生食物中毒和湖北师范院校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有关责任人处理情况的通报>的通知》(川教办[2001]7号)文,要求全市各学校迅速开展食堂食品卫生的自查自改工作,预防学生食物中毒。2003年3月,市卫生局、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通知》(川卫发[2003]16号),就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提出具体规定,规范了经营单位和经营者的行为。2004年9月,市教育局发文(川教计[2004]2号),转发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鄂卫发[2004]83号),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管理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是年11月,市教育局发文(川教基[2004]26)转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川政发[2004]25号),部署各学校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2006年2月,汉川一中荣获“湖北省食品卫生A级单位”称号。
(2)防治非典型肺炎
2003年春,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肆虐。4月22日,市教育局成立“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预防、督查、宣教三个工作专班。23日,市教育局召开局党组会议,制定了教育系统防治“非典”的“十条措施”和“十条禁令”。29日,市教育局发川教办[2003]6号文,就高中学校“五·一”放假及加强“五·一”期间预防和控制“非典”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5月,市教育局印发《关于组织学生学习〈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的通知》,随后各校迅速开展指导学生阅读,并利用健康教育课、主题班(团)会、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宣传“非典”防治知识。5月,市卫生局、市教育局按照教育部、省卫生厅、孝感市政府相关精神联合发文《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卫生专项整顿工作的通知》(川卫发[2003]39号),对全市中小学校卫生情况集中开展了专项整顿工作。5月,市教育局印发《高考期间“防非”工作及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川教字[2003]10号),保证了高考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10月,市教育局印发《汉川市教育系统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预案》。至此,汉川市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3)心理健康教育
从2003年开始,全市各高中学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意见》(鄂教体艺[2003]35号)要求,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内容之一,每周安排1课时在教学中落实。汉川一中在2006年开辟“心理健康热线”和“心理健康恳谈室”;汉川高中从2004年开始,每年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并在学校橱窗开辟“心理导航”专栏;汉川二中于2005年获《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授予的“健康杯全国第五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先进学校”称号;汉川三中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指定教师在学校开辟的“开心屋”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汉川四中、实验高中、综合高中、补习高中等学校通过专题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七)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
本部分内容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
1.教科研管理
1986年~1998年,汉川市(县)教研室是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研究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其间,教学研究(以下简称教研)占主导地位,教育科研(以下简称科研)有所发展;中小学多以学科划分教研组,教学研究重点在改进教法、提高效益。1999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教科所)成立,教育科研意识得到强化,部分中小学也将教研、科研(以下简称教科研)管理职能从教务处(或教导处)中分离出来,成立教科处。此后,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层次性和属种关系日趋明朗,教学研究逐步科研化,以教育科研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研究蓬勃发展,以教学研究为基础的教育科研日益兴旺。
2.教科研活动
(1)建立教科研网络,落实教育创新
1985年前后,部分教育组开始设置教研人员,配合县教研室开展教研工作。1990年后,各乡(镇、场)教育组成立教研中心,并配备专职教研人员,形成稳定的教研网络。1999年后,乡(镇、场)教研中心更名为教科研中心。2002年后,因教育机构改革,人员缩编,各(乡镇、场)教科研中心撤销,其教科研管理工作由中心初中普教干事负责。
1999年12月,市教育局在二河镇召开教育科研暨教育创新工作会议,确定56所中小学为市科研兴校试点示范学校。
1991年~2006年,除市(县)教育局(教委)所辖的常设教研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外,汉川市(县)还成立了一些非常设的学科教研学会,如1991年成立的汉川体育教学研究会(主任:陈正道)、2002年成立的教育科学研究学会(理事长:张建安)等。
(2)扩大对外交流,促进自身发展
1986年~1992年,县教研室与15个省的148个地、市、县教研室建立了业务联系。
1997年~2000年,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市教研室多次组织中小学领导到湖南省汩罗市考察,并选派教师参加省素质教育研讨班。
2001年11月,市实验中学代表汉川市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2001年(首届)湖北省中青年教师教育观念辩论赛”,获得团体二等奖。
2003年,汉川市启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7月,市教育局选派60名中小学教师到武汉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参加“新课程改革省级培训者培训”。随后,组建了市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讲师团,开展课改通识性培训。8月,市教育局邀请湖北省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王祖琴、武昌区教科院副主任吕德新等专家来汉川作课改辅导报告。
(3)强化视导调研,促进规范管理
1989年,县教研室对31所中小学的教学工作进行视导,并印发《关于中小学教学常规视导情况的通报》。
1990年5月,县教研室召开全县中心小学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贯彻《孝感地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从1992年开始,县教研室高中教研组开始对高中学校实行全程调研(每学年四轮视导)。
1993年9月,县教研室印发《汉川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手册》,规范了学校“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教改实验计划”的撰写的格式,提出了学校领导实施教学管理要求。
1998年,市教研室制定《汉川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和《汉川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1999年9月,市教委出台《关于教育科研、教育创新的实施意见》和《汉川市教育科研工作规划》两个文件,市教研室制定了《汉川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和《汉川市教育科研工作表彰奖励办法》,并下发《汉川市教育科研课题指南》。
2003年,汉川启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市教研室各科教研员加大了到中小学调研、视导的力度。
2006年,市教研室、教科所修订《乡(镇、场、办)中考质量评价方案》和《初中学校中考质量评价细则》,引导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4)开展课题研究,深化研究内容
1986年起,县教研室把办好学科教学改革试点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先后在12所中小学开展了“小学整体改革”和“初中防分化”两项综合性试验。
1986年~1990年,实验小学、城关一小参加了省教研室语文学会的专题研究项目《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1987年~1993年,部分小学开展了自然学科的系列研究活动,如分水镇分水小学承担了国家教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小学自然新教材新大纲在农村小学适应性的评价》研究;新农小学承担了省教研室“农村小学开好自然课”的实验研究课题;城隍镇农利小学开展了“充分利用农村自然优势上好自然课”研究。
1990年3月,经省教委师训处发文批准,汉川县成立“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课题组”。
1992年~1997年,县教委先后承接完成了省教委“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研究”、《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任务(详见“教师队伍”部分)。
1996年始,部分初中开展了多个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马口镇金马中学等校开展的《中学物理“S·T·S”课题实验》、西江乡江集中学等校开展的《中学化学“启发——讨论式教法”实验》(后演变为《“导——探式教法”实验》)、城关中学等10校开展的《初中英语“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实验》等。
1999年,汉川市吴志国《重点中学常规教学量化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验》等6个课题获得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课题立项,
2002年5月,《汉川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汉川市课题中期检查方案》开始实施。
2003年,福星中学雷国平《初中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实践的互动研究》等20个课题获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年度滚动课题立项。
2004年,实验中学陈长华《初中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等14个课题获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
2005年,杨业中学冯浩《初中生学习策略研究》等8个课题获得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立项
2006年,汉川四中孙树红《高中古诗词以学定教研究》等10个课题获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
2003年~2006年,全市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校本研究,研究重点出现由课题研究向案例研究、由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转变的发展趋势。
(5)开展“三优”评选,提升教师素质
1990年,县教研室开始组织全县中小学学科“三优”(优质课、优质教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1996年~2006年,市(县)教研室、教科所每年均举行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科“三优”评选活动。一批经市“三优”评选脱颖而出的中小学教师在孝感市、湖北省“三优”评选中获奖。
(6)依托内部刊物,传播研究信息
2000年12月,由市教育局主管,市教研室、市教科所、市教育科学研究学会主办的《汉川教育》创刊。《汉川教育》旨在宣传素质教育,推介教学改革经验,探讨教育改革方法,交流治教治校心得,传递教育科研信息,指导教育科研工作,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平台,是教育管理干部、教师与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相互沟通的桥梁。《汉川教育》辟有“普九”专线、职成天地、德育纵横、教学(教法)研究、教改天地、教育杂谈、评价研究、考试研究、教学随笔、科研巡礼、学校风采、班主任工作、教学设计、课例评析等栏目。2003年4月,《汉川教育》停刊,共刊印12期。
2002年1月~2003年4月,《汉川教育》另印发副刊《领导教育参考·信息摘要》13期。
2003年10月,根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需要,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汉川课改》创刊。《汉川课改》辟有热点聚焦、文献品读、新课程纵横谈、教研在线、案例交流、走进实验学校等栏目。至2006年底,《汉川课改》编印23期。
1990年~2006年,部分乡镇教育组、中小学也创编了教科研刊务,营造氛围,推动教学改革,如城关教育组的《城关教育简讯》(1992年)、泵站中学的《泵中教育教学》(1993年)、实验小学的《实小简讯》(1994年)、汉川一中的《教科研简讯》(1998年)、城关中学的《城中教科园地》(2001年)、汉川二中的《二中教研》(2002年)、汉川高中的《汉高教研》(2002年)、实验中学的《实中教育科研》(2002年)、仙女山一小的《一小教科研》(2003年)、汉川实验高中的《实高学刊》(2006年)、汉川补习高中的《》()等
3.教科研成果
1987年4月,全省召开实验工作总结会,分水小学被评为全国“星火杯”先进集体。1986年~1990年,分水小学和新农小学气象兴趣小组同学撰写的多篇小论文在《小学生天地》杂志发表。
1991年,省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总结会在汉川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汉川的实验作法及成果给予了肯定。
1993年,汉川县教研室被评为孝感市先进教研室。
1994年,新农小学被湖北省教委、省科协授予的“小星火计划”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96年,农利小学被孝感市教研室评为“农村自然教学改革先进单位”。1996年3月,汉川师范教师金承德的专著《优化式教学法》获湖北省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孝感市第一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农利小学刘爱华等撰写的论文《充分挖掘农村小学内部潜力  努力开展校本培训模式研究》获湖北省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1996年12月,江集中学《“导——探式”教法实验报告》获湖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次年获第三届全国中学化学教改论文一等奖。
1997年,金马中学被“初中物理S·T·S课题研究组”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后被孝感市教科所评为“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示范学校”。1997年,新农小学获得国家教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联合组织的“第四届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活动奖和优秀组织奖
1999年,市教科所成立。12月,汉川一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泵站中学、农利小学、港堤小学被孝感市教科所定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汉川一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被省教科所定为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是年,汉川市进入湖北省11个教育科研兴教试点示范县市行列,
1999年,实验小学雷红桥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农利小学张济清、进修学校汪天然、汉川一中胡新国入选“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
2000年,市教科所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授予“教育科研10强教科所”称号;农利小学被孝感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孝感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称号;周成艳、徐则勇被评为孝感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同年,汉川一中、实验小学被省教育厅评为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市教委张标华、实验小学陈律生入选“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
2001年,市教研室被评为孝感市“九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汉川一中、实验小学、农利小学被评为孝感市“九五”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汉川中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组和港堤小学“小学生劳动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课题组获孝感市“九五”教育科研先进课题组;钟志光、云其平、王维洲、王天洪、阮炎洲、王健龙被评为孝感市“九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2001年9月,《汉川中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研究》结题报告入选《湖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选集》。11月,汉川市有10个优秀课题参加孝感市“九五”期间教育科研成果展示暨总结表彰大会。
2002年,汉川一中《建立常规教学评价体系  强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课题研究报告等五篇论文载入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选集。是年,市教科所黄诚全、汉川一中胡家华入选“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
2003年,仙女山二小胡昌莉被“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组评为孝感市实验学校优秀教师。
2004年,市教育局、市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实验小学被中央教科所评为“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研究报告》和《建立常规教学评价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分获湖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二、三等奖;胡家华、刘兴华被评为“孝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
2005年1月,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川教字[2005]5号),并召开教育科研成果展示会,表彰教育科研先进学校20所、先进教研科室10个、先进个人50名。同年11月,汉川一中、实验小学、实验中学迎接省教科所组织的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期检查评估。是年,市教科所陈新明、分水小学周中平被评为省第二届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
2005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黄诚全为省规划办专家。
2006年,《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等三篇论文入选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选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1:23:51 | 只看该作者
五、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一)职业教育
1.普通初中职业技术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办职业初中。为此,县政府决定深化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1986年,汉川市(县)普通初中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1989年起,全县77所普通初中本着“坚持因地制宜,培养适用型人才”的原则,采取三年初中学习加上短期职业培训(以下简称“三加短”)方法,开办了食用菌制作和栽培、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装裁剪与缝纫、农村电工基础、财会基础知识等26个专业的培训班,考核合格者由教育部门发给专业结业证书。
1990年7月初,孝感地区中学职业技术教育“三加短”现场会在马口镇召开。7月下旬,马口镇教育组成职教干事胡永修出席国家教委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的全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在改革中探索,在实验中摸索》的发言。
1991年5月,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动员大会,出台了以实施统筹规划全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下简称“三教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汉川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方案》。同年,县教委决定沉湖石剅初级中学、脉旺镇农职业中学改名为沉湖职业初级中学和脉旺职业初级中学。
1992年9月,县委、县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县教委工作汇报,专题研究“三教统筹”问题。
1993年后,全市(县)所有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 (初中毕业证、职业技术教育合格证)管理。
1994年,县教委编写的《农村职业技术》作为初三学生教材,全县初三学生均接受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考试,受训人数占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的99.9%。
2005年,全市加大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力度,努力落实普通中学职业教育。当年,全市初中毕业学生的职业技术考核合格率达到98%。
2.职业初中
1986年,汉川县尚无专门的职业初中,但马口中学、刘隔中学、西江中学、杨林中学四所普通中学附设农业职业班,共16个班。
1987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县教委决定试办职业初中。当年,沉湖石剅职业中学开办。次年,脉旺镇职业中学开办。
1991年,县教委决定沉湖石剅初级中学、脉旺镇农职业中学改名为沉湖职业初级中学和脉旺职业初级中学,面向本辖区招生应届小学毕业生。
1998年,全县共有职业初中2所,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786人,教职工51人。
1999年,脉旺职业初级中学改为普通初中。
2006年,全市有职业初中1所,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463人,教职工36人。
3.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学校设置与招生
1986年,汉川县共有城隍职业高中、城关职业高中、南河职业高中三所职业高中,另有汉川师范、汉川农校、汉川卫生学校三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448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20.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987年,孝感地委、行署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孝??),职业技术教育由教育部门独办转变为教育、经济部门联合办学。5月,城隍职业高中更名为“汉川县职业高中”。
1989年,全县有职业高中4所(城隍职业高中、城关职业高中、南河职业高中、马口职业高中)、成人中专1所(汉川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993年,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专业由1992年的12个增加到17个。职业学校在校生达2928人,与普通高中当年招生数之比为0.8:1,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之比为0.5:1。
1994年,孝感市教委决定对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进行整顿,南河职业高中撤销。
1995年,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27个专业,在校生6573人,当年招生2773人。
1998年,全县有职业高中3所,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618人,教职员工115人。
1999年,马口职业高中、汉川职业高中停办,城关职业高中改制为西湖路中学。
2000年,孝感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教学模式、深入改革学制、专业、教材等基本管理制度。汉川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汉川师范的基础上,将原汉川成人中专、汉川职业高中、孝感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汉川分校、汉川教师进修学校并为一体,组建“汉川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一校五部(职成教部、进修部、函授部、电大部、综合高中部)。至此,汉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汉川市唯一一所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公办学校。
(2)学制、专业与教学管理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制可分为三种类型:(1)教育部门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可分为二年制职高班和三年制职业中专班,另外还有一年制全日制中专函授班;(2)其他部门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学制比较灵活,为半年至三年;(3)个人或团体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学制为一月至三年不等。
汉川市(县)职业技术学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未来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先后开设有园林艺术、农学、机电工程、财会、预备役、印染纺织、水产、畜牧、工民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工程预决算、教育管理、中英文秘书、体育保安、会计电算化、产品营销、电工电子、计算机信息、经营核算、化工、机电工程、公关旅游、电线电缆、西医医士、妇幼医士护士、医药幼师、护理、医药、数控、模具、汽车修理等专业。
为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汉川市(县)教育局(教委)制定了系列量化评估细则。各职业学校按国家教育教学计划开足开齐专业课,配齐专业教师,并进行专业课教研活动,在教学上加强备、教、改、导、辅的监督与检查。职业技术学校非常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和实验实习课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一些企业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一部分兼职教师和实习场地,负责合格的毕业生安排就业。如20世纪90年代职业中专与建工局联合办了工民建专业,与纺织工业总公司联合办了染织专业,与轻工业局联办了机电专业;城关职高与劳动局联办了计算机专业、园林艺术专业;马口职高与自行车配件三厂联合办了电线电缆专业。联合办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培养了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能手。
(3)毕业分配与就业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去向经历了从计划分配走向市场招聘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年~1993年,属于完全计划分配;第二阶段为1994年~1996年,属于计划分配向市场需求转轨阶段,毕业生一部分计划分配,另一部分自主择业;第三阶段为1997年之后,毕业生全部走向市场自主择业。
4.普通中专教育
1986年~2006年,汉川市(县)普通中专教育经历了蓬勃发展、整合淘汰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汉川县普通中专教育蓬勃发展,汉川师范、汉川卫校、汉川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1997年以后,受国家大中专学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汉川市(县)普通中专教育发展处于低谷,上述学校或停办,或并入其它学校。
(1)汉川师范
①学校历史
汉川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汉川师范),是一所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中等专业学校,其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汉阳初师。1956年8月,省实验师范迁往武汉,汉阳初师从汉阳第四区新明乡彭新集迁至汉川县马鞍乡省实验师范旧址,改校名为“湖北省汉川初级师范学校”。1958年秋,学校更名为“湖北省汉川中等师范学校”。1969年学校停办,直到1972年又开始以湖北省汉川师范学校的名义招生。
1992年,汉川师范由马鞍乡迁往汉川县城关。1999年8月,按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02年停办全省中等师范学校的有关精神,汉川师范停止招生,并入汉川市教师进修学校。
汉川师范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师范学校之一,多年的办学形成了自身优势和特色。1992年,孝感地委和行署授予汉川师范“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省教委授予汉川师范“校园管理优良学校”;1996年,省政府授予汉川师范“全省绿化百佳单位”;1998年,省教委授予汉川师范“优秀学校”称号。《湖北日报》在1994年1月9日和9月10日分别以《乡村教师的摇篮》和《向“第一流”中师推进》报道了汉川师范的办学成果和经验。
②专业设置:
1980年秋,汉川师范从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中择优录取初中毕业生,学制改此前的二年制为三年制。
学校先后开设有普师、幼师、艺师、计算机、英语、文秘、外贸经济、中文大专等专业,其中艺师、计算机、英语、文秘、外贸经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开设的,中文大专班是1997年省教委为将汉川师范办成“三·二”分段的五年制专科学校所做的起步工程。
(2)汉川卫校
①学校历史
汉川卫校是一所培养医、技、护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该校由县政府卫生科于1958年3月开始筹建,1961年2月迁址张家山(现市人民医院所在地)。是年7月,因调整国民经济,精简机构,该校停办。1974年7月,汉川县卫校恢复。1979年,该校经省批准成为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湖北省孝感地区汉川卫生学校”,校址迁至城关镇泵站路。2002年8月,经汉川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将汉川卫校划归市教育局管理。2004年2月,汉川市编委以川机编字(2004)2号文件形式,正式撤销该校。
②专业设置
1997年,汉川卫校有学生1850名,教职员工168名,规模达到33个教学班。设置专业主要有妇幼专业、社区医士专业、护士专业,外县学生占80%,分别来自湖北、湖南、广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
1997年后,学校开设有护士、西医士、妇幼医士、药剂士、卫生医士5个专业。
5.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技术教育
1990年初,汉川县开始出现零星的社会力量开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如“汉江武术气功学校”(后先后更名为汉江武术院、汉江武术学校)(详见《义务教育》“社会力量办学”部分)。
2000年以后,市教育局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支持民间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加快民办教育事业发展。2006年,城区有由劳动部门审批的私营电脑、艺术等培训机构四十余家。个人或团体办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择业由所在学校推荐就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17 , Processed in 0.1079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