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楹联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几点尝试[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4 08:2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楹联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几点尝试(成文于2000年)

一、缘起序说:

     一九九七年春,中心庄小学在塘沽区委、区宣传部、区文化局的关怀下,在市、区楹联学会的具体指导下,承接了创办“全国楹联教育基地”的任务。我作为实验指导教师直接参与编写教材、培训教师、执教实验班、培养小楹联家的工作。由于班主任、语文教学、楹联实验教师的有利身份,我进行了运用楹联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尝试。现总结如下,求教诸方家。

二、具体措施:

     1、把楹联教育纳入语文活动课程。

     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搞楹联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楹联的特点,了解楹联知识,特别是古今神童的对联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认识到对对子这是一项增长才智,激励向上,锻炼思维,培养高尚情操的有益活动。我们还形象的把楹联课说成思维体操课,再加上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主题创作活动,极大调动学生热情,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请看我校学生发表在《塘沽联讯》上的几幅对联:

     书声歌声笑声,声声悦耳;

     德育智育体育,育育精心。



     探知识大海;

     有科学太空。



     母子情深似海;

     师生爱广如天。



     天空多奥秘;

     大地更神奇。



     飘柔滋秀发;

     大宝润洁肤。

     2、阅读课上有感而联。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顾平旦先生在给《小学生实用对联知识》一书作序中讲他小时候在听老师讲的和课外读书中看到的关于徐文长、祝枝山、郑板桥他们机智幽默巧联妙对的故事,引发了自己对诗词韵文的兴趣,甚至模仿学作起来,使自己的写作、思维、表达能力有所长进。接着说:“几十年来,中小学生们失去了一种颇有价值的学习祖国语文的的启蒙方法。我到感觉有些可惜了。”这使我想到我国众多的文化名人,都曾在幼年时的“应对儿”中崭露头角。对比我们现在枯燥乏味阅读课堂真是难以评说,再联想到学生言不由衷,在教师规定中心,给材料,甚至给语言的应试的作文教学现状,学生哪有主体可言,创造力又如何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我在这里不必多说了,只想引用丁有宽老师的观点以明辨之。他说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借用对联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促进阅读阅读中理解性吸收,不失为一个好做法,读写结合,方法易行,相得益彰。收效明显,如在学习贺知章《咏柳》后,学生创作了这样一幅楹联:

     咏柳诗中柳枝百态;

     赞梅句里梅朵千姿。



    在学习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时有学生当堂创作了一联:

     不作桃子枝头挂;

     愿当花生土里埋。

    楹联不仅给阅读课增加了思维的含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传统的人文精神。

    3、作文课中作文之前先作联。

    关于对联作法,刘叶秋先生曾经说过这样那个一段话:“撰写对联,却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问见识和运用文字的功夫。例如区分平仄,要懂得音韵;辨别词类与句子结构,要懂得语法;遣词作对,须善修辞;用典使事,须熟文史;融合各种知识和修养于一炉,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而最主要的还是学问见识。作品的优劣高低,首先取决于此,学识平庸,即工文字也难写出思想境界很高的作品。一般说来,作对联要有概括性:文字精练,用词确切,含蓄丰富,以少胜多;要有形象性:描写鲜明,形容具体,选取片段,突出典型;要有音乐性:协调平仄,变换句法,使上下联音调高低相间,宏细错综,节奏动听,铿锵有韵。”

的确,作联可以反映一人的综合素质,作文与作联结合,实践中,我感到学生有一定的楹联、诗词积累后,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及元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如以下几联就是作文与作联相结合的产物。

     夏天树伞下消暑;

     春季草毯上读书。(可爱的校园   李旭航)



     小径花丛闻笑语;

     广场草地见欢颜。(河滨广场写意   任欣桐)



     保环境,还地球绿色;

     护生态,给世界时装。(环保征文    崔文成)

三、引发思考:

   1、综合效应

     我以为现代语文教育之失是把传统语文教育的按西方模式硬性分割为基础、阅读、和作文三大块,加上应试思想统领一切,我们只能看到细化的语文基础知识,深奥的阅读教条和机械的作文程式,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被破坏了,把原有活力,创造性因素泯灭了。楹联的欣赏及创作由于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较易与人民大众形成共鸣,形成氛围。由于我的实践是在学校以楹联为龙头,牵动书法和围棋,努力创建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开展的联墨联姻,使人有无尽的嚼头儿。校有抱柱联,各室有室联,各班有班联,或雕或刻,形象直观,营造了极有人文内涵的隐性教材,同样为我的实践提供了综合效应。还有理论上的支撑,多年来,我们一直以“辩证思维在小学的优先发展”为科研课题,把培养小楹联家、小书法家和小棋手的目标定位在具体培养学生具有辩证思维的总体目标之下。这样,我们有理论有后盾,实验有条理,又不惜时间,不惜财力,自然效果综合,成果明显。

    2、条件

      要想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必须先提高自己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我以为提高教师素质除已应有所教学科知识的更新,教育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外,还应大力加强我们自身传统文化素质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如今,教育的时代性体现如雨后春笋,而教育的民族性体现大有极力呼吁的必要,不然,我们国家五千年历史灿烂文化又有谁来继承。未来,世界将是西方的科学主义与东方的人文精神融合的新型文明,如果我们教师感受不到这种文化转型期的阵痛的话,我们必将迷失方向,这不仅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也应该是我们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教师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自身来讲,可以获得明智、达观的生活态度,从社会来讲,可以保证我们的子孙永远是“中国人”。

    3、转变学生观

      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都对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有所论述,而如今,我们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已麻木不仁,对于极富创造力的楹联教育更是望而却步,其实一个楹联故事,一幅佳联的赏析或一节楹联积累课都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请看,如下就是在课堂上的创作。

     风吹云开现明月;

     雨过天晴复斜阳。



     香茶一杯消乏力;

     好诗几首满文思。



     听说读写存情趣;

     加减乘除有妙机。



     小将显风采;

     大会聚群英。



     月亮船里星星闪;

     大风车内宝宝爬。

    特别是这幅对联:白天太阳工作;

                    夜晚月亮当班。

     就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对联时,天性与童趣的体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21:31 , Processed in 0.1040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