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北师大走出的周谷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1 10: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北师大走出的周谷城
时间:2002年4月11日 作者:沈其芳 来源:《光明日报》



周谷城,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191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在这里完成了大学学业。  

1917年,19岁的周谷城告别家乡湖南,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大的前身)英语部。从1917年到1921年,短暂的大学四年,对周谷城的一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正值新文化运动和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前后。此时的北师大,探求新知、提倡新学的风气盛行,自由学习讨论的气氛浓厚。周谷城的大学生活,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开始的。在这里,他读到了《新青年》,非常赞同“民主”、“科学”的观点。他还阅读了很多哲学原著,对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思想都进行了研究。“机能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派”、“完形派”、“本能派”等心理学学说也深深吸引了周谷城。他涉猎了大量的社会学方面的著作。正由于周谷城在北师大求学时那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学术新风,开阔了他的视野,升华了他追求新知的思想境界。周谷城博览群书、上下贯通、自创新说而成一家之言,在史学、哲学、美学、教育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周谷城先生的夫人李冰伯告诉笔者:“他这个人什么都喜欢,是个杂家,凡是他有兴趣的事情,他都要追问个究竟。”在阅读周谷城先生的学术著作时,他的大家风范和兼容并蓄的特点,十分明显。周谷城研究过世界历史,出版了影响中国几十年的三卷本《世界通史》。这部通史打破了“欧洲中心论”,而以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中国和墨西哥六大文化中心的相互关联、日渐融合为主旨,描绘了世界文化彼此交流和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多元的有机整体,尽管世界上多文化区、多国度并存,但它们并非各自孤立活动,而是从开始就蕴涵着彼此间互相往来、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必然趋势。  

周谷城认为:世界史应该是关于世界整体的历史,应该具有世界性。而当时几乎所有的世界史教科书,都以欧洲为中心,全然欧洲史一样。他明确提出,世界史不应以欧洲为中心,就爱国的思想说,不应该;就地理的方位说,有错误。我们不能追随以欧洲为中心的思想。希腊、罗马并非世界古代史上驾驭其他各地的文化中心。印度、中国、希腊、罗马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所以,周谷城一直认为世界通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世界各地区都在日趋联系交往之中。而中西文化的交融,只能是相互渗透,决不会由一方取代另一方,换句话说,谁也不能吃掉谁,彼此可能消长升沉,但也决不会同归于尽。他讲:“有人认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会向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复归。我看这是机械论。今后世界文化的发展,不会是纯粹的东方模式或西方模式,而是会走向综合。西方文化到中国来,中国文化到西方去,其结果如何呢?在我看来,只会使双方的文化更为丰富多彩,更为进步,不会有消极的结果,不会破坏或有损于各自的固有文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决不是谁吃掉谁,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平衡过程。”  

周谷城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共通的、平衡的,不应机械分割。周谷城的孙子周洛华在回忆祖父时说:“凡是有人当着祖父的面问我是学文科还是理科时,祖父总是抢先说:‘不存在这个界限’。我小时候喜读诗词,以为自己天性习文,祖父一直反对,他对我说:‘切莫分文理’。他在北京曾与钱学森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俩都认为学社会科学与学自然科学是共通的,决不可机械地分割开来。两者若有偏废,都不可能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2:21 , Processed in 0.0775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