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1-31 18:05:26
|
只看该作者
汤茂林: 评《学术规范导论》
时间:2006年3月6日 作者:汤茂林(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在当下中国学术界,学术不端乃至抄袭剽窃都相当严重,学术腐败问题更是引起了许多人的批判和揭露。中国如何减少学术不端,有尊严地走向世界是一个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言,这一问题更加严重。造成当下学术不端的原因学者们已经作了许多反思,但学界其他许多人不知道有关学术规范,这不单单是年轻人的问题,其实一些年纪大一些的人问题可能更严重,对有关学术规范知之甚少,如果这样的人再招收研究生,研究生不可能明了学术规范及其对学术健康发展的意义,也就不会遵循有关规范。学术教育中学术规范教育的严重缺失是我国学术不端行为较为普遍的一大原因。由杨玉圣教授和张保生教授主编,国内2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学术规范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一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许多人,特别是年轻学人和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无知,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著作和教材,它提供了有关学术规范的多学科视角,是中国学术规范讨论20年来的硕果和结晶之一。
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来看,《导论》很可能成为高校开设有关课程的标准教科书,将对学术规范的普及起到重要作用。有了这本教材,有关院校开设这门课要容易得多,可以说这是国内一本填补空白的教材。第一,它是国内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教科书,它分三篇进行论述,即上篇:学术规范概说,中篇:学术规范的学科视界,下篇:学术规范文献选读;此前,虽然有一些较简单的论著,如我在准备新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时收集到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科学出版社,2002年)、《英文论文写作手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但不够系统或针对性不强,大多注重引文规范和有关形式规范(尽管形式上的规范对我国当下学术界仍然很重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第二,全面提出了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学术研究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学术引用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比此前国内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教材更加全面,特别是其中的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论规范、学术批评规范更值得从事学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的人一读。国内真正的学术批评几乎没有或者说很少,是学术水平不高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真理越辩越明,没有这种辩论,便不可能明“理”。那些不接受批评或拒绝批评的人更要认真读一下学术批评规范。前面提到的规范、指南、手册之类著作或译作比较注重有关技术规定,即形式上的规定。第三,它的多学科视角,来自哲学、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音乐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的20多位专家、名家提出了各学科的具体规范和从事有关研究的学术要求,由于当代学科交叉日益重要,这种多学科视角有助于打破我国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第四,它在下篇中提供了有关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法律法规和有关文本,特别是有关文本大多为90年代以来制订的规范、意见、准则等,它们在一般的书中不易找到,有些是最近才出台的(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等),有利于读者了解学术规范方面的最新进展。第五,书后附有索引,虽然谈不上创新,却也值得一提。因为我们的大多数著作和教材均没有索引,即使是翻译的西方著作,索引常常被省略掉,甚至参考文献都被全部删掉 。索引对一本书很重要,是出版行业以人为本的体现,在遵循学术规范的条件下,有索引的被引用和利用情况肯定要好,因为通过索引很容易找到作者感兴趣的有关内容。在图书出版过程中作者要主动编制有关索引,必要时责任编辑要提醒作者制作索引。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普遍性,我觉得每个院校都要开这门课,从本科生抓起,研究生则要每人必修。这是学术规范的治标治本之举。如果老师不把有关学术规范教给学生,那是教师的失职;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学生不遵守,那是另一回事。最近出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2004年3月29日公布)提到“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以开除学籍” ,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因为学校很可能不愿意这样做,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可能觉得这样做会有损学校的生源和声誉 )。如果学术规范能够多本科生做起,加上有关的惩罚制度,假以时日,学术走向规范应当不是难事。但学术研究要真正有原创性,那是另一回事,但在当代,遵循有关学术规范是基础,没有这种规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在西方,论文写作手册之类的书特别多。前两年我在准备新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时在网上查找有关教材和著作时发现了这一点,教人如何写论文的网页也比较多。在西方大学地理系和城市规划系,一般专业都会在高年级开设《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相关课程,研究方法课包括有关学术规范内容,甚至教师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什么是剽窃及其后果”,可以说学术规范教育已经渗透到大学教育的第一个环节。这恐怕是英美国家学术较为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较重。一旦你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你就很难在学术界“混日子”了。相比之下,国内论文写作手册之类的书太少,我仅见到前面提到的两本《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英文论文写作手册》,而探讨研究方法论一类的书,经济学有一些 ,以及林毅夫和田国强两位教授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其它学科较少,我的专业(城市研究和人文地理学)内没有这样的中文论文 和著作。各学科均需要参考《学术规范导论》和有关文体手册,编写出自己学科的论文写作手册,甚至学术研究手册。
《导论》的作者们从各自所从事的学科出发,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成因作了探讨。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有关科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进行有关的制度建设,必将对我国科学研究与建设一流大学做出贡献。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正是这种制度性建设的努力之一。我觉得还需要成立国家级的学术道德委员会,专门接受读者和社会各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进行调查,将处理结果上网并转达给举报人。这是使我国学术健康发展的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制度建设工作。“就为学术生涯做准备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比正当的学术行为更为重要的了。” 鉴于目前各单位盛行的科研量化考核有促进学术不端行为的作用,建议充分听取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意见,作必要的修改,注重创新和长远目标,教师和研究人员不能一年一考核,宜采用三年一考核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做不到这两点,就是误人子弟。当然,并不真正教书育人的人不能评聘为教授。
作为我国学术规范方面的首次尝试,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各人编写的部分写作风格不一,特别是遵循有关学术规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正是我国学术规范建设尚未完成的一个反映。例如,有的作者在著述中引用较少,也未必都是自己的东西。其实,这种著作应当是总结和提高之作,只有基于此才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引用期刊论文时,几乎都没有给出文献页码(在参考文献中);有不少直接引用他人的论述仍然没有给出在文献中的页码,几乎每一章都存在这一现象。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各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杂志论文较短,不用给出页码;有人认为要给出页码。我认为后者正确,我见到的世界上主流学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均要求给出页码;二是我们的主流学术期刊一直是这样做的,即直接引用期刊的论文大多不给出引用的论述的页码 ,许多学术杂志都这样。当然,我国现行的注释规范不完善,作者按照这样的规范操作起来不方便,如在文中直接引用标注为上角标形式:[1](p8)。一旦作者修改论文,特别是参考文献有了变化,这类序号不少要修改,极易出错,而且中西结合,难以反映中华文明的博大和自信,前述标注形式还不如改成与正文一样的格式:[1](页8),最好直接改为:(作者,年份,页码),文后文献按作者拼音排列,其中作者如为西方的,仅用姓,除非同姓才同时用名。不少杂志在征引规范或撰稿须知中都声称参考文献中的中文期刊论文不用标注页码(如社科院系统的《中国社会科学》 、《历史研究》 、《经济研究》等),但英文论文却按西方的要求注录,还要求注录页码。这一点我一直想不通,为此我曾专门致信有关学术杂志,认为不应中外有别,而且参考文献的写法如果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来编排,我觉得更省版面,中西一致,期刊论文均要写出页码(我看到的西方学术刊物都是这样要求的),西方论著也要按我们的注录规范进行注录,比如Ma LJC. and
Fan M. Urbanisation from below: the growth of towns in Jiangsu, China. Urban
Studies, 1994, 31(10): 1625-1645就不要写成:Ma LJC. and M. Fan., 'Urbanisation
from below: the growth of towns in Jiangsu, China', Urban Studies, 1994, Vol.31, No.10, pp.1625-1645,表示页码最好不要用“p”或“pp”,可以用“页”,如“页18”或“页11-38”。当然,该《规范》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主编、副主编、著、译等责任信息不予考虑,对译著的译者在参考文献中也不注录,这是我们学界不重视翻译的一大表现;其次,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也太简单化,比如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均用“[D]”,明显不合理。建议该《规范》修订时,在参考文献部分还应当给出英文文献示例。其实,找一本与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书,尝试进行翻译,我觉得是问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捷径,可能因而学会做学问的方法。此外,有一点不理解,在“中篇:学术规范的学科视界”中,历史学分三个方面来写,即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我猜想,是不是由于主编是历史学出身,或者认为三者差别较大所致,还是其它原因。
人文地理学在西方属社会科学,是地理学的主流,参与了社科界的许多讨论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国内,人文地理学属理科,其论文与社会科学较为接近,与自然地理学却差距甚远,尽管许多学人的自然地理基础较好。今后如果《学术规范导论》修订,可以把人文地理学及其学术规范收到中篇。
总之,经过这么多年的讨论,有众多名家参与编撰的《学术规范导论》必将为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并将载入中国学术发展的史册。我期待着各学科能够写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手册》,引导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能够有尊严地走向世界,提高我国学术的国际竞争力。
(注释略。感谢汤茂林先生惠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