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大椿:学术精品与学术大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1 18:0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大椿:学术精品与学术大师
时间:2006年2月10日 作者: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当前,我国学术研究各类成果呈指数增长态势,论文不计其数,著作汗牛充栋。但喜中亦有忧,人们在为学术成果数量增多而欣喜的同时,也为学术成果质量参差不齐而忧虑,甚至有人惊呼“学术贫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产生更多的与时代要求和人民期望相称的学术精品和学术大师。

何谓学术精品?精品就是质量上乘的作品。精品是比较而言的,只有在和庸品、伪品、劣品比较的时候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其“精”。从本质上讲,学术作品应该以深厚、透彻的学理内涵显示自身的理论创见和理论价值,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推向更高的层次。换言之,真正的学术作品不会也不应该是庸品、伪品、劣品。但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一些学术作品非但与精品毫不沾边,甚至早已失去了学术的意义。人们呼唤学术精品,与其说是对精品的期盼与追求,毋宁说是对学术庸品、伪品、劣品的厌恶与反对。

为什么在学术成果和学术作品中会出现庸品、伪品、劣品?概而言之,非学术的逐利倾向使然。在扭曲的市场机制下,名和利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指标,在推动部分“学者”加快学术作品“商品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而在学术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名利与地位又是获取学术资源、争取资金支持的重要前提。如此恶性循环,大量学术庸品、伪品、劣品就被不断地催生出来了。

学术精品的匮乏无益于学术本身的繁荣发展,也不利于发挥学术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先人或是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的阐释性理解,因为这种依附性的学术研究永远不可能产生出原创性的思想成果;更不是毫无根基、哗众取宠的浮躁玄想和学术作品的简单复制,因为缺乏独创性思想的作品只会拥有朝露般的生命,而是真正能解释世界同时也能改造世界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学术成果。而学术精品的产生离不开学术大师的出现,只有学术大师才能创造出学术精品。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无愧于“大师”称号的学者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学术成就。如何理解“巨大”?当指创作了开风气先河之力作,成就了集古今大成之鸿著,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学术精品。人们阅读这些精品,能够启迪智慧、激扬心灵,能够见贤思齐、反躬自问。二是拥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具备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新知;坚持以学术为本位,能够拒绝与探求真善美相背的任何利益诱惑。三是赢得人们的由衷景仰。学术上的成就只是获得人们崇敬的条件之一,道德与人格的完美才能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灵。学术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并不以人格的善恶为必要条件,一个品质低劣的人或许同样可以在学术上有独创性的发现,同样可以成就令后人研究相关领域无法绕过的作品,但这样的人不可能被冠以“大师”的称号,大师的作品与其人格魅力应当是完整统一的。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历史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学术精品与学术大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术精品成就学术大师,学术大师创造学术精品。学术精品与学术大师的不断涌现,需要学界同仁的艰苦奋斗和严格自律,也需要一个健康、规范的社会环境。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还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

《人民日报》 (2006年2月10日第15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3:24 , Processed in 0.0835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