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校学生社团调查研究及理论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 16:3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校学生社团调查研究及理论思考

作者:刘建华 刘敏


——以云南省为例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包括高校社团发展数量、性质、学生参加社团动机及数量、社团内部管理、社团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作用、社团之间的竞争等方面的调查,试图梳理出高校学生社团当前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向,从而为大学生社团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大学生;社团;调查研究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一、课题研究现状

  学生社团是部分大学生在共同兴趣、共同爱好及共同成材愿望的基础上自发组织并自主活动的群众团体,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素质的公益组织。学生社团的现状受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运营模式、组织结构、人员管理、文化导向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点。目前,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论文不多,在云南,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还属首次。

  二、意义与价值

  1、高校社团是学生大学生涯中的最重要的活动组织和舞台,对大学生人格、学识、能力、个性、社交、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和完善起着很重大作用,研究高校社团发展现状有助于对其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总结已有的经验,并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参考。

  2、本次调查的成果对于高校今后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学校管理及教学、教育等方面的改进将起到重大参考作用。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的:为了解当下云南高校学生社团现状、问题、趋势等整体状况,特组织对云南省部分高校进行抽样调查,以提供有关高校校园生态状况的最前沿调查报告,为中国高校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研究内容:本课题内容主要包括高校社团发展数量、性质、学生参加社团动机及数量、社团内部管理、社团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作用、社团之间的竞争等方面的调查。

  3、创新之处:对于云南省来说,没有此类主题的任何调查,可以说,目前还是空白。相对于国内外来说,此次调查涵盖的内容的系统研究,是前所未有的。这些,也许可以说是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1、运用非随机判断抽样方法,选取最能代表云南省乃至全国高校特征的五所高校作为样本,分别为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与昆明理工大学,本课题调查对象主体为本科生。以学生为单位,抽取600个样本,每所学校120个样本

  2、运用配额抽样方法,每个学校每一类主题的120个样本按年级均分,四个年级,每个年级30个样本。

  3、再按比例配额法,视不同学校文理科学生人数的比例多少分配30个样本,如云南民族大学,其理工科人数大概占总学生人数的不到30%,我们就按理工科9个样本,文科21个样本在各个年级分配这30个样本。

  4、30个样本按比例分配到文理两个类别后,各类别再根据学院的数量配额分配各自的样本。

  五、数据统计

  本次调查全部数据均采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pc+)统计处理。以下是这次调查的主要发现和分析性结论。

第二部分 主要发现及分析性结论

  一、不了解社团的同学占大多数

  【调查】“对本校社团是否了解”这一问题持“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总共为61.2%,占总数的多半。尽管各个学校的情况是有明显的差异的,但是总体来说学生对社团的关注度不高。

  【解读】学校社团每年、甚至每半年都要招新、换届,但是很多同学连听都没有听过,了解的同学也是对所参加的社团有偏爱,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这说明高校社团招新等活动的宣传没有到位,当然这也包括社团自身定位的偏差。每年学校浮现的众多学生社团如大浪淘沙般的,新旧交替,适者生存。

  二、理科生较文科生更关注社团

  【调查】理科生了解和比较了解本校社团的比例占全部的44.4%,而了解和比较了解社团的文科生占到35%。在五所被调查的高校中,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对社团的关注度达到61.4%,而综合性学校中比例最低的(云南民族大学)只为27.5%。

  【解读】目前,高校有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根据社团活动内容主要归纳为四大类。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类。从传统观念分析,参加社团的学生是具备一定专业特长的,并且希望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认可。往往这样的学生性格方面是较为外向的,毋庸置疑,理科学生较文科学生内敛,这种造成学科间学生性格的差异度是由学科性质、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决定的。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查漏补缺,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文科生开始关注科技类的社团,寄希望以培养自己理性思维的一面,而更多的理科生则放开自己的心扉,加强交际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多理工科学生对拥有一定领导才能的技术型人才普遍看好。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张扬个性、锻炼自我、获得社会认可将成为今后求职的一个宝贵的敲门砖。

  三、毕业生更愿主动参加社团

  【调查】从“了解社团”和“参加社团”两个问题来看,大二、大四学生比例较高,分别为(43.9%-62.4%);(45.5%-60.2%);大三的学生却相对较低(34.9%-49.2%)。我们还看到,了解和比较了解社团的占到38.8%,而参加的人数却占到了56%,这说明不了解社团的部分同学也参加了社团,这说明不在少数的同学对参加社团是盲目的,无目的性的。

  【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作为刚迈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一年级学生尚没有太多精力参加社团活动,大多的也是持观望态度。到了二年级,由观望转至投身参与,所以大二学生参加社团的人数也是最多的,这是符合常理的。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甚至两年的参与,他们对社团活动的内容已经不再热衷,或者从社团中难以获得能力的提高,甚至有些社团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样会极大伤害同学参加社团的积极性。此外,很多大三学生开始考虑毕业的工作问题,而忙于各种资格考试。

  从大四学生对待社团的态度上我们看到了较为奇怪的现象,按常理毕业生的时间宝贵,参与社团的人数应该是最少的,但是面临工作压力的大四毕业生却呈现出积极参加社团的现状。在调查过程中,不少毕业学生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希望应聘的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不对社团活动感兴趣的同学也被迫参加了本校的社团,敷衍了事的居多,目的只是为了镀上一桶金,为找工作加上一计筹码。社会实践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应聘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硬指标,然而领导才能和组织才干不仅通过这些名目繁多的社会实践得以体现,更重要的是要一颗端正认真做事的心。

  三、各校社团竞争程度不同

  【调查】社团之间的竞争是不争的事实,认可社团间存在竞争的占到56.7%,其中认为竞争非常激烈的人数与认可存在竞争的人数基本是成正比的,例如,云大(48.7%—6.0%);民大(59.7%—10.1%)。但是我们也看到,个别学校(财大)近六成的人数承认竞争的存在,但是激烈程度却稍显温和,不到一个百分点。

  【解读】从“非常激烈”这一问答分析,有近十个百分点的最大差距,这说明不同学校的社团发展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通过深入了解,我们看到,一些社团时间成立较早,发展良好的学校竞争尤为激励,而发展相对滞后、透明度较差、民主气氛薄弱的社团,竞争力自然较为弱小,所以从整体来看也难以形成社团之间的争夺战。才外,社团的性质、社团领导者的风格和才能、社团的经费情况等都制约了社团的竞争状况。因此,如何用开放民主的思维来创办和发展社团是组织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这也与一个学校沿袭的氛围息息相关。

  四、社团发展离不开学校管理

  【调查】如图所示,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社团需要学校的管理,认为不需要和不置可否的只占了三分之一强。从年级上分析,大一到大四认可学校需要管理社团的呈逐渐递减趋势。

  【解读】调查中发现,那些认为社团需要学校进行严格管理的同学,他们的主要是看到了现今学校社团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社团经费缺乏制约其发展,希望学校能够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尽管不少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制约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学校各级领导首先高度认识大学生社团管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社团活动与学分制相结合,同社会实践相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面对学校社团的良莠不齐,学校应该严格把关,指导和管理特色突出的社团,重点扶持为学生办实事的社团。使之做到,学校社团既以学校为依托,又作为一个面向社会的平台。

  五、剔除官僚主义思想倡导社团企业化管理

  【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近一半以上同学认为学校社团存在官僚主义,并且官僚主义的存在制约着学生对社团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很多学生感觉,参加社团只是交了会费,能够参与的活动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是得到什么收获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差距,就承认学校社团存在官僚主义这一问题而言,最高值(财大:65%)和最低值(昆工:31.3%)相差一倍多,这说明了校际间的个体差异与社团官僚主义的多寡是密不可分的。

  【解读】社团是与学校为依托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参加成员也都是以象牙塔的学生为主,一直倡导和谐民主的气氛。官僚腐败本不应该在这块“净土”滋生蔓延,究其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点:(1)社会的不良风气校园文化侵染到校园(2)学校管理应该起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作用(3)社团自身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针对现实问题,从自身完善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大学生社团是由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经过登记注册,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的学生群众团体,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完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独立性、自主管理方面来看,社团管理和企业运作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有人提出社团企业化运作的观点。学校社团官僚主义的滋生妨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社团的健康发展。而企业化管理下的社团有利于遏制本身管理松散、资金缺乏、官僚腐败现象的进一步蔓延,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六、社团质量亟待提高

  【调查】从总体数据来看,对社团满意度在不同学校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如云大不满意的占70.1%;而师大持满意态度的占59.7%),但从总体上看,不满意的占了大多数。

  【解读】对学校社团的满意度普遍不高,这让许多社团组织者有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但是社团在举办中凸显出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1)收费与收获不成正比。许多学生在接受调查的时候表明,往往参加社团初期把钱交出去,组织的活动少之又少或者无法令人满意。(2)上层管理落后。社团往往是开头火热,最后却常常陷入窘境,管理落后甚至混乱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3)财务混乱。这是目前社团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经常引起普通社员不满。其中,管理者的素质较低和管理方式落后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的社团几乎就没有什么财务记录,要总结的时候,社团领导者稍微估算下便了事。除此之外,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也是其主要原因。由于社团所需配备的物品经额一般都比较小,某些同学自各掏腰包,某些支持也未记录等。在社团财务管理混乱情况下,忠饱私囊也是时有发生,社团腐败不可不谓严重。

  七、高校社团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

  【调查】高校间的社团疏于联系是个不争的事实,并且联系的紧密度与满意度是成正比的。那些与外校联系较多的学校社团获得的认可度也是最高的,认为社团活动是有意义的同学的比率也是最高的。

  【解读】学生社团打破院系、专业、年级的限制,不同层次的学生融为一体,走出校园,与企业、社区进行多层面的沟通交流,无疑有很多好处:(1)方便交流和探讨,增加了办团的经验(2)合力组织活动,便于资源整合(3)自主筹集经费,开展各种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塑性,等。

  八、3个以下为参加社团的最佳数

  【调查】参加了3个以下社团的同学占到90%以上,甚至更多。我们也看到,选择“一个也没有参加”的同学不在少数,比如财大“一个也没有”和“1-3个”的比率分别是50%和47.5%。在调查中,很多财大的学生忙于外出打工挣钱,而较少关注学校社团活动,这与财院学生具有较为超前的经济意识有关。

  【解读】1-3个社团是同学选择最多的答案。社团活动毕竟是大学生活的一个小部分,社团活动的时间也只能选择晚上或者周末,所以参加过多社团组织是不明智的举动,很多学生表示同时参加3个社团会有种疲于奔命的感觉。对于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活动的同学而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曾经参加过学校社团,由于种种原因又退出来的。归根结底主要原因是对社团活动不满意。我们就“您所在的社团是否经常组织开展校外活动”这一问题提问,调查显示经常的有14.0%,有时的有28.3%,偶尔的有34.2%,没有的有23.4%,偶尔的最多。除了在次数上无法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并且在质量上、管理方面等不足都削弱了同学们参加社团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一些建议

  一、社团质量急需把关

  在众多校内社团中,真正可以得到延续的少之又少。为了保证社团的质量,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几个环节:

  (1)社团筹划之初要进行市场调查。切忌个别某领域的爱好者凭借自己的爱好而草率举办社团,这样很容易违背市场规律,事倍功半。

  (2)社团定位要求准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社团内容趋同,特色很少,受众群体细分程度不高,社团在这种基准下无法正常运作。
(3)保持人员的稳定性和一定的流动性。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社团成员到了大二就由于各种原因隐退了,新成员也随时加入,这样频繁的人员流动割断了社团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同时,定期注入一定的新鲜血液也有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二、保证每个社团锻炼机会相对均等

  (1)让普通会员学会“秀”自己

  管理层的社员往往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普通社员得到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我们要确保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使每一个社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比如说,在普通社团会员范围内增加管理成员选拔的次数和力度;考核社员日常出勤率和活跃程度,对积极分子给予提拔或组织和参与活动的机会;社团的活动场所、言论机会等,每一位社员都应享有相同的权限。

  (3)创造合理的条件调动会员的积极性

  有些社团活动缺乏竞技性,社团成员的个人兴趣或特长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的社团活动缺乏知识性,仅仅以集体游艺或观赏为出发点,对社员的成长帮助不大。还有的活动互动性不强,不能制造更多的机会给社员沟通和交流,不能有效扩大社员交往面。所以说,内容和质量上得到改变自然能够调动会员的积极性。

  三、社团管理更需规范化

  (1)有效利用社团资源,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与监督

  社团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而要更广泛地与其他高校、甚至企业、政府机关打交道,通过彼此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加强社团内部管理的同时,把与外部的协调活动积极开展起来。

  (2)注重社团的延续性

  很多高校的社团如同春笋般诞生,又杳无生息走到了尽头。我们看到很多社团比较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社团组织者较为急功近利,只考虑眼前利益,而缺乏长期规划。此外,监督制度的缺失、片面追求利益的驱动、品牌经营意识的淡薄等思想都使得许多社团无法“传帮带”下去。

  * 本文是《春城晚报》资助的“高校‘校园十大主题’调查研究报告”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持续时间是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

    作者简介:刘建华,江西萍乡人,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生,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敏,女,辽宁大连人,云南警官学院讲师,传播学硕士,从事文化产业,新闻实务与传播理论研究。

    联系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品三楼320室(邮编:100872)或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邮编:65009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43 , Processed in 0.0618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