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经十年发展至今 网络文学有些尴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8 16: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经十年发展至今 网络文学有些尴尬

--------------------------------------------------------------------------------


  


  
网络文学虽然有自娱自乐的嫌疑,但它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吸引了不小的人群,只要点击“网络文学”四个字,相关的网站、写手、联盟、自助式个人文集等一连串的词语就会映入你的眼帘,由网络文学引发的各种事端则更是一起紧接一起。但人们还是要问,这种热效应到底是文学本身的内驱力所致,还是经营方式、写作方式改变后对传统文学的彻底颠覆?
    带着种种问题,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对网络文学现象有深入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福民先生——
 完全是一个善意的误解
    记者:如何确立网络文学的范畴与概念?
    陈福民:自互联网建立以来,中国大陆的网络写作从无到有,从初级到成熟,至今已有近10年的历史,可以写一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但是考察网络文学这个概念及其范畴,目前看并没有更为实际的学术意义。所谓网络文学,从网络到文学,始终都处在实际应用和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如此而已。究竟怎样界定网络文学的边界,其实还包含了一些需要处理的问题。譬如,是否凡贴在网络上的文本都可以称为网络文学?一个已经成名的传统作家把自己写好的作品贴到网上去,这该怎么理解?如果就这些问题考察网络文学的起点,那么它必然牵涉到文学的品质、文学性等传统文学理论问题,也牵涉到文学生产方式的变迁,从平面媒体到新媒体的技术性手段互相促进等等。在没有对这些基础问题做出应有的考察研究之前,讨论网络文学的概念与范畴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非常勉强、不得要领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都去关注这个概念呢?这是因为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东西。伴随着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巨大转型,互联网在技术上提供的相对自由和自主性,经过想象放大之后,被一厢情愿地平移给了网络上的文学写作。换句话说,人们以为有了网络,就自动生长出一种在品质、性格、能量等各个方面都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颖奇特的网络文学,而且这个网络文学是划时代的、革命性的。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善意的误解。
 改变了写作的传统格局
   记者:网络文学出现以后,文学这一概念及其范畴是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有哪些利弊?
    陈福民:网络文学的出现,确实带来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譬如,在文本形式上更加自由,文字表达更加活泼生动,文本内容和传达的经验更加直接、真率,有的作品甚至还有些惊世骇俗。但是,我从不认为网络文学因此就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殊品质,它的种种新异表现并没有改变文学的品性。关于文学的定义,关于文学的基本尺度无论怎样,都是历久弥新的。自人类的精神活动有了文学这一形态之后,几千年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我们可以去设想,假如随便出一个什么新事物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文学的概念及其范畴,那么这样的结果也不用等到现在才发生了。
    当然必须看到,网络文学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文学写作的传统格局,这个格局过去完全是由传统的文学生产、流通、和传播方式予以垄断的。网络文学不仅打破了这种垄断,也帮助传统的文学方式获得了新的增长机会。
 难言之隐
    记者:当下网络文学是否已进入主流社会或主流文化圈?
    陈福民:这个问题对于网络文学来说是有难言之隐。最初的网络写作或者网络文学,在表达自己的经验时,基本是采取一种文化反叛的姿态,而这个姿态是不屑甚至不齿于所谓的“主流”阶层的。网络写作者大多是一些有才华有真情实感但没有机会进入主流文化的青年人,他们最能认同的人不再是传统的经典文学大师,而是那些对现存文化秩序以及虚伪腐朽的道德说教充满攻击性和颠覆性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说,王朔和王小波是他们最重要的两个精神支点。因而,在主流之外发言,是他们的真实性力量所在,作为一种姿态,保持与主流的距离也是必要的。
    然而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即便不考虑网络文学操持者的主观愿望,作为一种客观的文化事实或者说文化能量,网络文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与主流文化发生彼此吸附与消化的问题。事实上,网络文学在今天的文化形势中的位置和处境,多少有些尴尬。一方面它要保持自己的力量和姿态,另一方面,它无法摆脱文化秩序对它的修正。这就好像农民起义即使胜利了最终还是要做皇帝一样,网络文学离开了整体的社会环境去寻求绝对的精神独立是不可能的。
 虚拟的精神姿态
    记者:如何看待网络文学个人化、个性化及其自由现象?它与社会的总体道德意识、规范意识有没有矛盾或冲突的地方?
    陈福民: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变化,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挑战性了——如同上个世纪90年代传统文学中的“私人写作”早已曲终人散一样,曾经被人们过高估计的网络文学的个性化自由最终仅仅体现在互联网的技术层面了。以往被想象出来的所谓个性自由,很容易与轻率、粗糙、乖戾相混淆。只要你敢于说自己是文学,那总要遵循最基本的门槛,比如语言、人物等。慕容雪村是在这方面少数几个做得比较好的人,他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也算是内地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尽管我对网络文学不抱有更高的期待,但是拥有一种虚拟的精神姿态总比没有这个姿态要好得多。
    记者:网络文学与当下的出版业形成怎样的一种关系?
    陈福民:互利互惠彼此借重。网络的点击率对于出版社来说是潜在的印刷数和码洋,反过来,它也是网络写作者获得出版机会并谈判版税的资本。
 博客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大于文学
    记者:网络文学与以往文学创作在主体意识上有无相悖之处?比如社会责任等。
    陈福民:讨论这个问题是需要前提的,那就是要弄清楚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否具有根本上的区别。既然并无根本区别,那么网络文学也不可能另起炉灶去建构其他的主体意识。
    至于说到社会责任,我倒以为有必要多说几句。什么是文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学教科书上说了很多,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和分歧也很多。在我看来,文学写作也是一种职业,它的社会责任应该具体体现在自己所属的职业责任里面,那就是尊敬文学,按照人的道德和文学的尺度,尽量把作品写好。
    记者:您认为博客能否列为网络文学范畴?能否预测一下它的前景?
    陈福民: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曾经有一种过度泛化的不良倾向,所以在很多人那里,网络写作与网络文学被混淆成了一回事,这显然是不确切的。博客肯定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写作方式,但它不是文学。我以为,说它不是文学并没有贬低了它,同样,博客对于每个喜欢文字书写和表达的人来说,它的真实性与重要性也无需去攀附文学来证明自己。在一个根本的意义上说,博客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远远大于文学。
 陈福民简介
    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师从张德林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至今,现为当代文学研究室负责人,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广有影响。
 侧重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和大众文化视野下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学以及各种亚文化类型研究,著有《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谁是今日之“拾垃圾者”》《文化变迁时代与网络文学》《短信文化面面观》等论文。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长篇小说的文体研究。(孟菁苇/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3:02 , Processed in 0.0612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