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夜回忆
吃年夜饭当然是吃饺子,小时候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而吃年夜饭还有不吃饺子的事,例如在南方的一些地方,那是我长大以后才知道的。虽然自己亲眼见过,但心里仍然不免觉得奇怪:过年不吃饺子,那叫什么过年哪!
我们家乡吃年夜饭一定得有饺子。为什么一定要吃饺子呢?这里面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从前,有一只叫做“年兽”的怪物,一年四季都住在东海里,只有在除夕之夜才爬上岸来。而所到之处,便立刻发生水灾。人们只得在除夕来临之前纷纷搬到附近的山上去避难。
有年除夕,人们正在扶老携幼地搬家避难,突然村里来了一位要饭的老爷爷。因为大家都忙着避难,谁也没有时间去管他。老爷爷一直走遍了村子,才碰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老婆婆给了他一块饼,并告诉了他这儿所发生的事儿,劝他也赶紧离开这儿。老爷爷听了,却道无妨。他说:“你不用怕,只要你肯让我在这里住一宿,我一定把它赶走。”老婆婆半信半疑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自己却仍然躲到山上去了。半夜时分,随着一阵巨大的海啸声,年兽果然又来了。但这次年兽却看到村里竟有一户人家,门口贴上了红纸,院子里灯火通明,门口站着那个白发老头。老头手里正拿着菜刀剁个不停。这下可把年兽怔住了。原来,年兽什么都不怕,就怕看到红颜色和听到剁个不停的刀声。年兽立刻吓得躲进深海里,从此再也不敢出来危害村子了。第二天正月初一,人们从山上回到村里,发现村子安然无恙,都十分惊奇。老婆婆在自己的院子里看见了两把菜刀和一块菜板,门口贴着大红纸,屋里的油灯刚刚燃尽,而那位借宿的老爷爷却不知去向了。她赶紧把这事告诉了村里人。全村人都猜想,那老爷爷肯定是一位好心的神仙,是采替大家消灾降福的,于是便纷纷到亲友家去互相道喜。从此以后,家家户户在除夕这天,都要在门口贴上红纸,也就是现在的春联。而除夕一整天则家家都用菜刀剁馅儿,发出的声音此起彼落,好像都是为了吓走年兽,并且不到掌灯时分便让满屋子里灯火通明,一直守岁到初一清晨……
这当然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但它与劳动人民的喜怒爱憎以及对生活和幸福的美好愿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在我的记忆里,除夕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使忙着剁饺子馅儿。就连《白毛女》里的喜儿家,那么贫穷也还是要买一点白面包一顿饺子过个年的。我记得那时吃饺子,馅儿的品种是很多的。有用驴肉馅儿的,有用兔肉或虾仁馅儿的。一般的人家则用大白菜和猪肉馅儿的。当然也一定要记着剁上一把大葱白儿。过年的饺子不仅要够年夜里一家人吃的,还要准备初一初二全家人吃的分量。所以除夕这天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一直要忙到傍黑天。家口大的人家往往要包好几簸箕外加几锅盖儿呢!
包好的饺子一到夜半就下锅。外面是一片震天动地的炮仗声,里面正热气腾腾地捞饺子。你想像一下那个热闹劲儿吧。这才叫过年哪!饺子捞出来了,先要盛出几小碗儿来祭奠天地和先人。这种仪式通常是由老祖母主持的,我们跟在后头,虔诚地看着她颠儿颠儿地迈着一双小脚,在大门口,在天井里,在堂屋里,一一供过应供的天神、地神和先人,然后一家人便可以围坐在炕上吃这团圆年夜的饺子了。
最有趣的是,我们那儿过年包饺子还有个讲究,就是事先要准备用开水烫过的小铜钱(或分币)、大红枣儿、熟栗子、糖丸儿各十二个,分别包成十二个钱饺、枣儿饺和糖饺,分散在那一大碗一大碗的饺子里。谁先吃到这种饺子,谁就是有福了,来年肯定会有好运气。而一旦吃到这种饺子,往往都是不出声的,只是像哑巴吃汤圆那样,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但看脸色别人也就知道了,于是便有一片恭喜声。记得爷爷在世时,一吃到钱饺,便会往我的碗边当啷一扔,那声音真是妙不可言。
长大了我常常想,在这过年吃饺子时的异想天开的趣俗中,包含着老一辈人的多少取悦祖先、祈求命运的良苦用心啊!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文化呢?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怕是享受不到这种乐趣也领会不到这种乐趣的。未免太可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