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中有光明,前途永远不会黯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7 06:2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有美丽的浪花,也有危机四伏的暗流、旋涡。面对厄运的袭击,许多人可能会一蹶不振,颓废沉沦;但也有人不畏艰难、风雨兼程,让生命同样闪耀出夺目的光彩——林树堂,这位盲人,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用他的双手创造出常人幸福……


心中有光明,前途永远不会黯淡
本报记者 胡文军 通讯员 刘慧君 实习生 张世鑫
夏日夜幕降临时,在孝南区陡岗镇的各个超市门前、广场上、小区内的空地上,人们开始在那里热闹起来。打腰鼓的钹鼓铿锵,跳集体舞的活力四射,小孩子坐在摇马上乐哉乐哉……
在一个小超市的门口,悠扬的二胡声和悦耳的歌声拉住了一大圈人驻足。只听得楚剧悲哑哀转往复,跌宕回肠;楚剧中的浪子调娇嗔嘻笑,活泼风趣。听《赛马》如万马奔腾,嘶声阵阵;听《二泉映月》如泣如诉,不屈地抗争。听民间小调或打情骂俏,或缠绵悱恻,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更绝的是模拟公鸡报晓、布谷闹春、两狗对咬、小孩啼哭,声音惟妙惟肖,叹为观止。操琴者弓法从容,抖颤顿跳,随意自如;指法娴熟,滑揉弹拨,上下翻飞。二胡在他的手中,可随意调控。
拉二胡的便是孝南区陡岗民间盲艺人——林树堂,陡岗人常称其为林先生。许多对民间艺术和二胡颇感兴趣的人,常前往讨教,与林先生谈艺术,谈人生。
7月27日,记者随“槐荫论坛 风情版”的紫檀、杨柳风、金风、三袁故里、灌篮高手(网名)等人来到孝南区陡岗镇采访林树堂。
厄运降临,母爱让他度过无忧童年
1970年,林树堂出生在陡岗镇白莲村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出生如同人在生命的长河中遇到了危机四伏的暗流、旋涡。在他来到这个人世间五天的时候,眼睛却还没有睁开。当时,母亲着急,奶奶焦急。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经济相对窘迫的年代,对这种情况,一家人束手无策,喊天不应,叫地不灵。
就在这时,一个本家婶妈说用手可以把眼皮掰开,奶奶就协助这个婶妈为小林树堂实施了“手术”,她们费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小林树堂眼皮出血,才把眼皮撑开。此时,孩子的眼睛是睁开了,光明却断送了。
提起这段经历,林树堂概叹:二十岁以前,每当因失明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时,每当受到别人捉弄嘲讽时,我就暗恨那位婶妈,是她害了我。二十岁以后,我开始不再憎恨那位好心的婶妈,她是真心实意地想帮我睁开眼睛。
林树堂3岁时,他的眼睛还是有一些光感,后来家人就把他送到武汉同济医院诊治,因家人的“手术”酿成的大错,在同济医院无法根治。回家时,外公劝母亲将他丢掉,在那个年代好脚好手都难寻一碗饭吃,更何况一个盲人,他活在世界上只有受苦受罪的份。母亲坚决不同意,并说是精是怪,自己抚自己爱,就是一家人一人省一口饭,也要把他养活。在母爱呵护的天空下,林树堂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结缘二胡,人生遇到曙光
在林树堂十五六岁时,烦恼渐渐袭上心头,同年人读书求学让他羡慕,他对前途感到迷茫。父母也为他的人生路操碎了心,父亲把自己以前在文艺宣传队拉的旧二胡交给他,又教了一些简单的二胡常识。父亲心想,让林树堂学会二胡后,就可以到当地乐队和剧团混口饭吃,即便不行,就是行乞也多个手段。
拥有一把二胡后,林树堂就像漂泊在大海中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木头。二胡发出的音乐让他精神上有了寄托,生活上充满了希望。毕竟父亲的水平有限,为了学会楚剧的各种曲调,每逢镇上有剧团来演出,林树堂便摸到场外听,经常一听就听到了半夜,散场后,他又磨蹭到后台,向高人虚心求教。
陡岗是文化古镇,散落在民间的艺人比较多,他常常慕名拜访。有一次,为了询问一个问题,他摸索着走了十几里路才找到对方家中,对方却不在家,林树堂只好告知乡邻下次来访的时间。
楚剧的曲调多,各人的弓法、弦法、指法有差异,他就取众家之长,融合自己的体验再创造,这样不到十年的时间,他把楚剧拉得相当滑溜。现在楚剧的曲调在不断地更新,他也能够与时俱进了。有时,他也到乐队剧团客串演奏,赚一些生活费。
由于对音律的敏感,不管是经典老歌,还是一般的流行歌曲,他只需听三四遍,就能在二胡的弦上找出旋律,如果悟透了歌曲内容情感,再将这种情感融合到弓法、指法、弦法中,增加点“花活”,就能把歌曲旋律演绎得出神入化,例如《流浪歌》的凄婉,《走进新时代》的壮阔。因此,在陡岗镇上,只要林树堂的二胡声一响,听的人嗓子就直痒痒,不由自主地“卡拉OK”一番。

民间小调,民间歌坛上一朵芳香袭人的蓓蕾
小调被群众称为“家曲”,在演唱时不受环境、对象的限制。由于小调根植本乡本土,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饱孕浓郁的民间情调,、深受人们喜爱,得以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小调像历史长河中扬帆鼓浪的轻舟,随着生活的变异而更新,具有茁壮的生命力,是民族民间歌坛上一朵光彩夺目、芳香袭人的蓓蕾。
林树堂说,如果把音乐当成吃食,二胡曲、流行音乐就像米饭馒头,比较大众化,全民皆食;楚剧就像重庆火锅、北京烤鸭,属地方风味,有一席之地;民间小调就像“地渣皮”、“狗肉”,上不了正席,但味道独特,鲜美异常。
林树堂刚接触二胡时,练习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十恨》等小调,他发现这些原生态的风雅颂曲调优美,唱词各具情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传递着劳动人民朴素的情感,于是不经意地进行了收集。
林树堂在孝感盲人圈里人缘较好。林树堂在参加湖北广播电台开办的盲人聊天热线后,交际面宽了,搜集的的范围渠道也大了;其次林树堂在走村穿巷时,二胡助他觅知音,乡间不少婆儿爹儿会哼几句酸溜溜的“信天游”。在搜集的过程中,唱者往往知道不多,曲调也各有差异。为了凑齐一支曲子,他就请朋友多方供料,再进行整理。有些实在凑不齐的就根据前后唱词创编,过于庸俗的就改编,并赋予时代色彩。
他的收集过程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好在他有好脑巧手,词都存在大脑这个“硬盘”里,绝不会“格式化”而删除;曲子就放在二胡的两根弦上,可信手拈来。
林树堂拉唱的民间小调,形式上沿袭了《诗经》的体例,多用赋比兴手法,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调子有的活用了楚剧小调,有的模拟渔鼓调,更多的是自由的咏叹调,弥散着浓郁的荆楚气息。
爱情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关关雎鸠”到“小妹妹坐船头”,林树堂唱的小调也大多是这一题材,有歌咏对爱情坚贞,对封建礼教反叛,追求自由爱情的,如《孟姜女哭长城》、《十杯酒》、《闹五更》;有嬉笑调情的,如《探妹》、《十赞》、《六口茶》、《打牙牌》;有规劝要有正确爱情观的,如《十二月红梅去探亲》、《十恨》等。此外还有歌咏劳动的,如《打麦子调》、《栽秧调》、《打榨调》、《车水调》、《打砈调》;有宣扬孝道的,如《十月怀胎》、《十二月行孝》、《十二月散花》;有歌咏大自然的,如《十二月花》、《掐菜薹》、《四季歌》。除小调外,林树堂还会喊结婚、上梁、玩灯、做寿的彩词。
林树堂搜集的小调雅俗共赏,也有较高的艺术特色,歌词用词传神,联想丰富奇特,如“人留儿孙防寿老,草留根脚又发青,燕子也有思乡意,哪个不想爹和娘,人生养儿防寿老,蜜蜂采蜜备冬粮。”;“三月桃花红似火,四月杏花贴满墙”。在《六口茶》中,痴情郎问遍女主人公家里所有人,得知都不在家,就向对方诉衷肠,表心迹,女人谢了他的深情,最后告知自己已有两个娃,听众哄然大笑。这情形像单口相声中的层层铺垫,结尾却是意想不到的相似。
林树堂说,小调的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加上衬词的穿插,很有特色。常见的多为七言四句,小调歌词反映的社会面极为宽广,涉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浓缩着不同时代的风华。
小调的曲调丰富,旋律优美柔婉,流畅清丽,长于叙事抒情。提到小调,林树堂也无不担忧,他希望能请到专业人士来记词、录谱,请专业歌手演唱制成音像材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流传下去。
眼睛看不到,但心里亮堂得很
和林树堂打过交道的人,无不为他的幽默风趣逗笑,为他的豁达乐观动情;无不为他的坚毅执着感动,为他的睿智多闻叹服。
他能走到今天,除了政府的资助,社会的关爱外,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亮堂的心灵世界。十七八岁时,他常抱怨命运多难,上天不公。后来细想现实是改变不了的,自己不能屈从困难,应积极地战胜困难。迷恋上二胡后,他感受到音乐的世界光明无限,陶醉其中犹如鱼儿遇到了水。
虽然他不能用眼睛感受世界,但是二胡、手机、收音机、盲人热线让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了解天下大事,他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身为残疾人,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林树堂越来越感觉到身上承担的那份社会责任。
他用更多的精力来关注残疾人朋友。业余时间经常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力所能及为他们做些实事,他在陡岗镇上开了一家按摩店,对来访的残疾人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感化,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
他说,残疾人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但是更应该自尊、自强、自立,以自己的努力赢得社会的尊重。自己面前是一座又一座的高山,需要不断地去翻越,但只要心中有了光明,前途永远不会黯淡。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6:24:19 | 只看该作者
我收集的小调大多是林树堂提供的

此文在孝感晚报刊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2:27 , Processed in 0.0693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