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缶”究竟是什么东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6 10:1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缶”究竟是什么东西?

  作者:张功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击打“缶”开场。可是,究竟“缶”是什么东西,“缶”
的造型如何,却没有几个观众知道。

  “缶”的早期文献可见于《诗经·陈风·宛丘三章》:“坎其击鼓,宛丘之
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翳”。宋代
朱熹依据汉代许慎的《说文》把这个“缶”解释为“瓦器,可以节乐”。但是,
朱熹没有把它放在全句中做进一步的通顺解释,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流传到了今天。

  “缶”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瓦器呢?

  《说文》和《尔雅》的记载各不相同。《说文》认为,“缶”是盛酒浆的东
西,属于“罂”。《尔雅》则记载说:“盎谓之缶”。据此,“缶”应该是“瓦
盆”。

  将这种瓦盆当乐器用的记载,最早的文献可见于《周易·离卦》。九三象辞
有“不鼓缶而歌”。又,李斯《谏逐客书》有:“击瓮扣缶,而呼呜呜快耳者,真
秦声也。”可见,这种“缶”的确曾经被当作乐器用过。

  但是,“缶”被当作乐器用是一回事,它是不是乐器则是另外一回事。谭盾
先生为《卧虎藏龙》作乐,就多处没有用乐器,我个人很欣赏那种创作,听起来
的确别有一番自然的风味。此外,1996年,我在德国的明斯特道姆大教堂见过一
个借自然风吹奏的风琴。它把一堵墙设计成一架风琴。风一吹,琴就叫。风的变
化越大,琴声的变化也越大。那也是很有创意的。但那架风琴不是乐器。

  依据现有文献,我本人对“缶”做出以下几个推测:

  第一、“缶”是一种土制瓦器,可能有“罂”和“盆”两种造型。但,它们
都是用具,不是乐器。尽管“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但它却可以用来作乐
伴唱。据《文献通考》,用“缶”作乐,多是“盆”,不是“罂”。到清朝,还
有“缶琴”,它是盆中装水做出来的演奏。

  第二、用“缶”作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覆盆”,把“缶”朝下,击打缶
的边缘或中央;一种是把“缶”朝上,由四人击打缶的边缘。另,《文献通考·
卷135》还有“听黄钟之音,知击缶之细”一说。可见,用“缶”来表现音乐意
境,可以做得非常细腻。记得《洪湖赤卫队》中的小红卖唱,用一根筷子击打一
只小碟伴奏过“小曲好唱口难开”,也是做得非常细腻的。

  第三、中国古代没有用金属制造过“缶”。因此,“曾侯乙墓铜鉴缶”的命
名值得商榷。这种双层保温的容器既不是“鉴”,也不是“缶”,实际上它就是
“鼎”或者“鐏”的另外一种造型。唐朝出版的《通典》列了八类乐器,“缶”
被列在“土乐”一类,金类乐器中没有“缶”。可见,至少在我国唐代以前,没
有用过金属缶作为乐器。

  第四、用“缶”作的乐,既可以用于祝捷和欢迎,也可以用来表示哀悼。这
就是说,缶的音乐表现力比较丰富。例如,《文献通考》记载说:“庄周鼓盆而
歌,以明哀乐”,作的是哀乐;李斯《谏逐客书》记载的“呼呜呜快耳者”,作
的则是欢快的乐曲。

  至于奥运会开幕式把曾侯乙铜鉴缶改头换面,以千人击打的方式制造出一个
欢迎场面,与我国古代以“缶”作乐相差甚远,给观众的印象可谓不伦不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2:36 , Processed in 0.0782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