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大国教育的不自信
王爱娣
最近几天,一边读书,一边浏览英美课程资料,加上每天浸泡在中国教育的水深火热之中,感慨颇多。愚以为,在国际教育舞台上,中英美三国,各有利弊,值得PK一场。
首先说说英国。第一次读到不列颠国家课程规定“人人必读莎士比亚”,而且莎士比亚戏剧成为中学国家课程考试和GCSE及GCE考试唯一的必考作家,心里很是震撼:一个民族的教育能够如此对待民族传统文学,把它列为全国必读课程,而且通过考试固定下来,实在很不简单。或许这便是人们心目中那个保守传统的英国形象吧?实在佩服。然而,此刻我却不以为然,我要修改自己过去的观点。不列颠民族,即通常所说的英国人,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曾经凭借洋枪洋炮和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鸦片,叩开闭关自守几千年的中华国门,并且在世界各地拥有了111倍于自己本土的殖民地,而如今,昔日帝国的辉煌与荣耀不再,只能借助民族传统经典,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挽救日渐式微的民族精神。这是英国教育对年轻一代的不自信。也许这正是英国教育对母语课程重视经典教育的深层原因。
其次说说美国。教育历来与政府决策、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美国教育便是诞生于美利坚的大国胸怀。然而,当一个民族要敬终追远之时,他必须弄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然后才能去思考我要往哪里去。美国人从哪里来?仅200余年历史的国度,2亿多人口的美利坚,混杂着世界各色人种,可是,美国人永远不能忘怀的只有“五月花”号,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祖先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因此,我们在美国语文课本里读到的传统文学除了《美国文学》,便是厚达一千二百多页的《不列颠传统》。美国人认为,自己的血统除了土著美国之外,便来自不列颠。这是美国人的不自信。也难怪,连英国乡间老太太都敢于对美国人表示不屑与轻蔑。
最后说说中国吧。倘若你真的了解英国和美国的学校教育,或者去香港澳门看看,你就会发现,贫穷甚至有些落后的中国大陆教育,却有着令他们羡慕的教学环境——我们的学生还能够安心地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跟从老师的指导来学习,虽然我们的老师不一定像英国美国教师那一样一定要把课堂搞活才能吸引学生坐在教室里。学校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家长及有关人士也无权干涉。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至今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因为我们的学生有课本而且人手一册,课本归己所有,可以写,可以画,任由学生自己处置,而富裕的英国美国学生则不同,读书不花钱,教材不用自己买,但结果是自己不能拥有教材,课本不能背回家,老师所教的书,学生只能在上课时的一面之缘之后又放回原处。这样,英美学生的书包当然就不会重啦(过去曾经盲目喊着“减轻书包重量”便是一个笑话了)。然而,与英美大国教育所大相径庭的是,学习英语,并且把英语看得同母语一样重要,甚至超过母语的程度,摧残了多少青少年,夺走了多少孩子成功的机会,有多少孩子因为英语学习的失败而导致人生的失败!可是,英国美国的现代外语课程(几乎全是印欧语系的旁支),仅仅作为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有必要的,或者有兴趣的学生,才去选择修学。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学校的核心课程里决不会把别个民族的语言学习放在首要位置,更不可能把它与母语相提并论。对于一辈子都不能踏出国门,一辈子都不与外国人打一次交道的中国学生来说,苦苦折磨他们的,伴随他们12年宝贵读书年华的外语学习,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这说明了什么?中华民族的不自信!为什么不把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经典阅读,让他们去读《红楼梦》,读《论语》,读鲁迅,读史铁生,或许还能引起他们思想观念的某些变化,而皮毛似的英语学习,除了记住孤立的单词之外,对很多人来说,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立场,不足为评。 |
|